【摘要】 在清政府實行廣州“一口通商”政策的大背景下,西關迅速發展為廣州對外貿易活動的主要場所。西關人民以敢為人先、銳意進取、力求創新、工商為本、務實興業、海納百川、開放兼容、雅俗共賞、平和質樸的人文精神,凝聚成強大的精神內驅力,推動西關地區經濟繁榮昌盛,促進文化蓬勃發展,形成了以商貿文化為主要特征的西關文化,在建筑園林文化、工藝文化、飲食文化、粵劇曲藝、平民文化等方面獨具特色。探究西關人文精神的淵源與內蘊,對正確認識近現代以來西關經濟和文化發展的動因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 廣州;西關文化;人文精神;淵源;內涵
【中圖分類號】G219?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2)28-010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28.033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十三五”社科類項目(項目編號:2020KYS17)的階段成果。
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全面推進的大背景下,廣州瞄準“老城市新活力”再出發,全力提升文化引領作用。西關是廣府文化的發祥地、廣州文化的縮影,擁有豐富的地域特色文化資源和深厚的地方人文底蘊。老西關人身上傳承下來的務實干練,勇于開拓,兼容并蓄等人文精神的傳承與發展成了當下廣州城市更新過程中的重要課題。探究西關文化繁盛的淵源及其蘊含的人文精神,對廣州傳統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開發、利用都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西關發展歷史淵源
廣州地處中國邊陲嶺南,珠江下游,瀕臨南海,與中原有五嶺相阻隔,自古交通相對封閉,自然環境惡劣,因此廣州早期的經濟、文化發展比中原地區相對緩慢。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廣州人民在不屈不撓的抗爭中樂觀從容地生產生活。隨著中外商貿往來和民族融合的不斷發展,廣州不斷吸收海外和中原地區的優秀文化,繼承了嶺南文化的優良傳統,成為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中西文化的融合地,形成了開放、兼容的人文特質。
西關,是廣州荔灣區的舊稱。明清時期,南海縣管轄的廣州城西門外一帶統稱為西關,位于今天荔灣區,北接龍津路,南瀕珠江,東至人民路,西至荔枝灣。明清以前,西關是廣州城的郊區,以鄉野文化為主,“一灣溪水綠,兩岸荔枝紅”就是對千年名勝荔枝灣在荔枝成熟時節的寫照。明清以后,西關地區商業貿易迅速發展,逐漸成為廣州的商貿、文化和生活重心。清朝前期實行“一口通商”政策,迅速帶動了西關地區的經濟繁榮,至清末民初,西關地區的經濟發展達到空前鼎盛。經濟的興盛發展推動了西關地區城市文化的蓬勃發展,并發展出獨具嶺南特色的西關文化,也涵養了獨特的西關人文精神。
二、西關文化特色
(一)西關商貿文化
廣東自古就有重商的歷史傳統。自秦漢以來,廣東就是中國對外貿易的重鎮,廣東人一直承擔著與世界交往的重任,并開創了“海上絲綢之路”。千年的商業沉積,孕育著廣東濃厚的重商傳統,促進了廣東商貿文明的蓬勃發展。
明清以后,西關逐漸成為廣州的商貿中心。乾隆至道光年間,清政府實行廣州“一口通商”政策,使西關地區從郊區農村迅速發展成為廣州經濟和文化的重心。廣州西關十三行是清政府指定專營對外貿易的窗口,成為當時唯一幸存的海上絲綢之路。十三行商人從壟斷外貿特權中崛起,經濟實力顯赫,是近代以前中國最富有的商人群體,他們的商業活動迅速帶動了西關地區的經濟繁榮,至清末民初西關的經濟發展達到全盛時期。十三行曾是在華外國人的集散地,通商貿易使最初的貿易貨棧發展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商貿文化成為西關文化中最主要的底色,洋行商人成為吸收西方優秀文化的先行者,在他們身上體現著視野開闊、見識廣博的西關人文特質。
(二)西關建筑與園林文化
西關經濟的富庶帶來建筑技術的進步和建筑文化的繁榮發展。西關大屋、私家園林、騎樓等廣州傳統建筑就是西關文化發展的杰出代表。西關大屋是晚清廣州傳統民居建筑的代表,格局設計既有利于穿堂風又兼具冬暖夏涼的優點,被譽為“嶺南民居建筑文化的瑰寶”。
18至19世紀初期,西關一帶涌現出由十三行商人興建的規模宏大、雍容華麗的私家園林,包括潘家花園、伍家花園、海山仙館在內的大批珍貴歷史文化建筑。它們不僅是嶺南園林的巔峰之作,還引發了清代時期歐洲各國模仿“中國式”園林的盛況。西關大屋和園林文化展示的是廣東傳統建筑的風貌格局和創造者的智慧,也蘊含著西關人家家教家風的精神內涵和家族榮耀的文化傳遞。隨著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民國初期西關大量出現騎樓建筑。騎樓是在廣東民居竹筒屋的基礎上,融合中西文化風格的外廊式樣的商業建筑,既符合南方自然生態環境的現狀,又順應城市商業發展的需要,還體現了西關地區對西方異質文化開放融通的地域品格。
(三)西關工藝文化
開放包容的社會環境推動了工藝文化的發展。在繁盛的海外貿易與中西文化的交流中,各種新奇的材料、獨特的工藝、迥異的審美等因素,對西關本土工藝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同時,長期的外貿傳統也使西關人民具有廣博的見識和創新的思維,使得社會風氣包容而開放,為新藝術形態的產生和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為了適應外貿發展的需要,聚居在西關十三行商館周邊各行各業的工匠們將中西方的材料、工藝、樣式、形態、審美特點等融入工藝品的生產中,創造出風格獨特的廣州外銷品。如“西關五寶”:牙雕、玉雕、木雕、廣彩、廣繡、通草畫、外銷扇、廣式家具、銀器、琺瑯器、玻璃畫、水彩畫、油畫、漆器等廣受海外歡迎的清代廣州外銷工藝品,既為后世留下了精美絕倫的工藝文化遺產,也展現了廣州人民的勤勞、智慧與才華。
(四)粵劇文化
有華人的地方就有粵劇迷,這是粵劇留給后人最豐厚的文化遺產。西關是“粵劇之鄉”,也是粵劇發展的大本營,在粵劇由外來戲劇本地化的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20世紀30 年代,西關地區有海珠、樂善、寶華、民樂、西華等多家戲院,此外還有西堤大新公司、長堤先施公司、十八甫真光公司等天臺粵劇場。西關的恩寧路被稱為“粵劇之街”。
1946 年,素有“粵劇祖屋”之稱的八和會館搬遷至恩寧路,粵劇名伶張活游、芳艷芬、羅品超、任劍輝、白雪仙和靚少佳等居住在恩寧路附近。著名編劇家馮志芬、陳冠卿、何建青, 舞美設計家洪三和、何碧溪,粵樂家黃不滅、崔蔚林,以及著名粵劇表演家千里駒、薛覺先、馬師曾、白駒榮、曾三多、紅線女都曾住在西關。西關地區匯聚地方文化名人,他們不僅表演藝術出類拔萃,而且為人親和、質樸,與市民關系融洽,體現著西關文化的質樸氣質。
(五)平民文化
西關文化蘊藏著色彩鮮艷的平民文化。廣州遠離中原地區,在文化上具有較大的自由度和包容力,對儒家正統文化也有較大的游離性和獨立性。同時,西風東漸對西關地區民眾生活和心理產生重大影響,形成追求平等、世俗享樂的心理傾向。比如,西關美食體現著平民文化。西關美食自古聞名,素有“食在廣州、味在西關、源自泮塘”的說法。西關美食文化形態豐富,有頂層美食酒樓,如廣州酒家、蓮香樓、陶陶居等老字號,有遍布大街小巷適合中檔消費的特色餐廳、茶樓,還有琳瑯滿目、滿足日常飲食需求的特色小吃店,都體現著西關美食的文化精髓:豐儉由人、出品精美、老少咸宜、雅俗共賞,也體現著西關世俗平民精神。
三、西關人文精神內蘊
地區人文精神是指地區居民在長期的共同生產、生活、文化積淀中沉積下來的跨越時代發展的思維方式及價值觀念的總稱。區域人文精神必須植根于區域傳統文化沃土,以區域文化傳統為根基和血脈,提煉精華,磨礪品格,在長期的時代演變中塑造成為具有區域特色的人文特質。
廣州西關人文精神是在漫長的歲月沉淀中,西關人民用勤勞和智慧創造了西關繁盛的商貿文明和豐富的精神文化,培育鑄就了獨具地方特色的人文精神,也體現著西關人民在漫長的生產實踐過程中所踐行的最為具體的價值觀念和最為深厚的文化意識,引導人們的思維趨向,提升人們的精神境界,推動西關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
根據《廣東人精神叢書》所述,廣府人文精神表現為以“樂天務實”為核心的“敢為人先,生猛不拘”“實干興業,重商崇利”“海納百川,雅俗一體”的精神。結合西關文化發展歷史淵源及文化特色,廣州西關人文精神基本內涵主要有如下內容。
(一)敢為人先、銳意進取的精神
在漫長的生產實踐中,西關地區的人們始終辛勤勞動、拼搏進取,傳承嶺南重商文化傳統,順應時代發展潮流,開拓了海外商業貿易,促進了西關地區商貿經濟的鼎盛發展,推動了西關地區商貿文化的昌盛繁茂。這種敢為人先、銳意進取的重商精神,不僅表現在一般市民經商謀利中,還表現在官吏、讀書人也不以經商為恥,積極加入經商行列之中。
西關人民的經商足跡不僅在當地,還踏遍全國,甚至敢于海外冒險謀利。19世紀中期,廣州人敢于冒險到美國淘金或出賣勞力當苦工,尋求致富之路。清朝時期,廣州的官吏、仕子經商十分普遍,達到了“無官不賈,且又無賈不官”“儒從商者為數眾多”的程度。這一時期還形成了著名的“廣貨”,如廣利、廣繡、廣鐘、廣沙、廣象牙雕刻、藤器、白糖、果品等進入了國內外市場。因此,廣州便有了“金山珠海,天子南庫”的美譽。
今天,廣州地處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大踏步走在改革開放前列,傳承和發揚敢為人先、銳意進取的精神,為廣州經濟文化煥發新活力提供精神動力。
(二)工商為本、務實興業的精神
在漫長的工商貿易實踐中,西關地區的人們始終秉承重商傳統,塑造了廣州人民機敏的商業意識、寬廣的商業思維、講求實效的市民精神,形成了西關通行的商業法則,繁榮的商業市場,創造了繁茂的商業文化、務實的人文精神。
西關十三行商人就是其中典型代表,他們精明過人、能財善賈,商業意識機敏、搶先把握商機,辦事效率高,商業意識強,十三行的潘有度、盧觀恒、伍秉鑒、葉上林四大行商就是其中翹楚,被稱為“廣州四大富豪”,創造了龐大的商業帝國。同時,他們不僅經濟富裕,還注重德性修養,熱心公益、樂善好施,致富不忘回報家鄉,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同時,他們還富而好學,振興文化,其中“商業救國、教育興邦”是南粵文化名人黃詠雩一生的理想。
今天,廣州城市更新以文化傳承為核心,打造歷史文化街區,傳承和發揚工商為本、務實興業的精神,為廣州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活化和利用提供創新動力。
(三)海納百川、開放兼容的精神
在長期的海外貿易往來中,西關地區的人們始終思維開闊、開放包容,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形成了璀璨的西關文化。清朝“一口通商”時期,也是各種文化交鋒激烈之時,十三行商既要會經商、懂英語,還得在清廷官員和各國洋商之間斡旋,對行商的要求極高。當時潘、盧、伍、葉四大家族中,只有廣利行的盧觀恒是廣東新會人,其他三大家族都是福建人,十三行中能成氣候的多數是福建人。正是在這種異質文化和本土文化的交流、碰撞、融匯中,十三行商較早接受了外來文化的洗禮,并不斷吸收中原和海外的優秀文化,創造了西關的鼎盛繁榮,形成了跨越古今中外、雅俗共賞的西關文化,凝聚了海納百川、開放兼容的地方人文精神,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西關地區人們的價值觀念和思想意識。如建筑文化、飲食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廣彩”“廣繡”“廣雕”等工藝美術都是在漫長的商貿往來、文化碰撞、交融、發展過程中形成,也蘊含著開放兼容的人文特性。
今天,廣州作為嶺南文化的發源地,西關文化構建了新老廣州人的城市記憶,西關人文精神也構建著城市家園精神共識,傳承和發揚海納百川、開放兼容的精神,也為粵港澳大灣區構建文化共同體提供精神支撐。
(四)雅俗共賞、平和質樸的精神
在長期的各種文化匯聚、碰撞、交流中,西關地區的人們始終雅俗共賞、平和質樸、睿智低調,形成了充滿市井氣息的平民文化。平民世俗文化主要體現在西關人民衣食住行之中,無論在大眾娛樂消費,還是藝術審美情趣方面,體現著關注平民需求、滿足平民愿望和關注民生福祉的人文精神。
西關地區的人們在物質生活方面講究實用,猶如“一盅兩件”的飲茶習慣;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追究雅俗共賞。在消費娛樂文化方面,廣州近代百貨業誕生在西關人流稠密的商業區街道,廣州近現代電影制片業和電影院的也多在西關選址,比如明珠影院、金聲影院、西濠影院、廣州影院等。這些大型百貨公司、影畫院與附近眾多的老字號酒家、洋行以及中西合璧的諸多特色建筑等,共同構成當時廣州最時尚最繁華的商業、休憩和娛樂場所。長堤一帶被認為最能表現近代廣州的市井風情和當年喧囂嘈雜的繁華盛況,也是平和質樸、世俗平民精神的最好寫照。
今天,廣州城市更新過程中強調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傳承和發揚雅俗共賞、平和質樸的平民精神,喚醒新老廣州人對廣州本土的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為建構文化認同和身份認同提供精神保障。
四、結語
在長期的共同生產、生活和文化積淀中,西關地區人民創造了繁盛的商貿文明和獨具特色的西關文化,形成了深厚的地方人文底蘊。西關地區之所以由單一的鄉野文化發展為多元的城市文化,得益于清政府實行廣州“一口通商”政策。同時,在西學東漸的大背景下,西關地區人民秉承嶺南文化的重商傳統,以十三行商為代表的西關人民順勢而為,以敢為人先、銳意進取、力求創新、務實興業、海納百川、開放兼容、雅俗共賞、平和質樸的人文精神,吸收東西方優秀文化,開拓了西關地區商貿經濟的全盛發展,促進了西關文化的豐富繁茂,因此,西關在近現代廣州發展史上大放異彩。
以史為鑒、開拓未來。梳理西關文化的璀璨成就,挖掘西關人文精神的歷史淵源與基本內涵,探索西關經濟繁榮、文化昌盛背后的西關人文精神的動因與支柱,對討論廣州經濟、文化煥發新活力、廣州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活化和利用的新動力,構建粵港澳大灣區構建文化共同體、實現文化認同、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等課題具有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梁鳳蓮.文化的原鄉[M].廣州:廣州出版社,2020.
[2]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編.廣東精神叢書[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
[3]黃淼章.五羊銜谷與廣州人文精神[J].粵海風,2003,(05).
[4]李燕.廣州西關地區的歷史發展及其文化特色[J].文史博覽(理論),2013,(10).
[5]溫朝霞.以廣東新人文精神推動文化強省建設[J].廣東行政學院學報,2013,25(03).
[6]左康華.嶺南優秀傳統文化滋養下的廣東人文精神——新時期廣東人文精神建設研究[J].廣東開放大學學報,2018,27(06).
作者簡介:
姜自鳳,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語言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