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報告文學以報紙為媒介在抗爭時期迅速發展,具有新聞性和文學性。發行于1940—1949年的《晉綏日報》副刊是晉綏邊區刊發文藝作品的重要平臺,其報告文學以報告、速寫等形式大量出現,并隨著副刊三個發展階段中地方性、群眾性的不斷增強而發展。報告文學題材受到辦報宗旨方針方向指引、征稿要求詳細指導,在題材上涉及前線、后方兩個主要陣地,表現出政治性、階段性、地方性的特征。在抗爭期間發揮著巨大宣傳效果,促進了報告文體的發展,留下了豐富的歷史資料。
【關鍵詞】 《晉綏日報》副刊;報告文學題材;繁榮原因;特點及影響
【中圖分類號】G219?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2)28-0023-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28.007
基金項目:河北師范大學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創新創業項目(項目編號:BC2021921191249);2021年河北師范大學研究生創新資助項目(項目編號:CXZZZX2021011)。
報告文學在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時期迅速發展,作為地方黨報,《晉綏日報》副刊在1942年《講話》后發刊2000多期,貫穿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副刊成為晉綏邊區重要的文學發表平臺,記錄了晉綏邊區報告文學的發展狀況,再現了晉綏邊區人民的抗爭歷史。
一、《晉綏日報》副刊與報告文學的整體發展
(一)《晉綏日報》副刊提供發表平臺
報告文學在抗爭烽火中主要依托報紙而存在,通過報紙征稿鼓勵、刺激創作,并在報紙上發表得以廣泛傳播,解放戰爭后期在解放區出現報告文學的單行本形式,但在晉綏邊區報告文學仍主要依托于報紙。《晉綏日報》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中國共產黨在敵后革命根據地出版的地方黨報之一,是中共中央晉綏分局的機關報。[1]1940年9月18日在山西省興縣創刊為《抗戰日報》,1946年7月1日改名為《晉綏日報》,1949年5月1日終刊。其中1942年— 1949年,抗日戰爭后期和解放戰爭時期報告文學數量迅速增長、創作人數大量增加,呈現出文體的迅速繁榮狀況。因晉綏邊區所處地理位置相對偏僻、人民受教育水平有限、嚴峻的戰爭環境、印刷器材及紙張等匱乏造成印刷水平有限,《晉綏日報》的辦刊和傳播彌足珍貴,成為晉綏邊區文學發展的重要依托和平臺。其版面設置通常分為四版,相對于前三版的國內國際新聞報道和重要講話會議內容的刊載等,第四版的副刊主要刊登文學性作品、屬于刊物的文藝版面,為詩歌、小說、報告、通信等各種文體的文章發表提供了平臺,其中報告文學占據較大比例。報告文學作為一種用文學手段來處理新聞題材的文體樣式,處于文學和新聞之間,隨著通訊員隊伍的發展壯大,報告文學成為副刊的重要文體,邊區人民也多從接受閱讀報告文學轉為主動創作實踐。
(二)副刊發展影響報告文學發展
自左聯正式提出“報告文學”文體名稱后,《解放日報》等刊物上通訊文學的提倡為《晉綏日報》的報告文學發展奠定了基礎。從1940年創刊之初報告文學已有初步發展,到1942年《講話》提倡下報告文學地方性增強,報告文學從表現國內重要事件變為表現晉綏重要事件,直至解放戰爭時期報告文學所表現的內容也在不斷地發展變化。
初期,《晉綏日報》報告文學以特寫、通訊、速寫、文藝通訊、報告形式出現,甚至還被列為散文、書信、日記、游記等。后期這種形勢狀況有所延續,但整體報告文學描寫手法、表現方式發展成熟。副刊所表現的內容狀況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1940年9月至1945年9月,創刊號第四版的《本版征稿啟事》“本版除專載或轉載外,歡迎各種短論、通訊、報告、故事、雜文、詩歌、木刻等項投稿,每篇字數,至多不得過一千五百。”在實際刊載的一年多的時間里,副刊多為轉載、重要長篇新聞或重要講話稿件因前三版版面位置有限的連續刊載,具有地方性、反映地方狀況的文學性投稿內容較少。進而1942年5月改版,通過開辟專欄的形式來加強報紙的地方性,但在這個階段報告文學出現較少。
第二個階段為1945年9月— 1948年,第四版正式使用“副刊”命名,《征稿啟事》“本欄歡迎各種文化思想性質的簡短文章,以及反映我解放區各方面的生活斗爭的文藝作品。”隨著征稿啟事的發出,通訊員網絡不斷建立,報告文學開始大量出現,主要集中于抗戰這一主題。1946年下半年,版面開辟了前線故事、閻頑區小影、如此蔣管區、編者簡短等專欄。報告文學在抗戰時期文體優勢全面彰顯,及時迅速地反映社會狀況,開始涉及生活各個方面。第三個階段為1948年至終刊,停止使用“副刊”標題但基本與中期副刊特色一致,開設有通訊工作、職工園地、讀者服務欄、婦女生活、青年之友等專欄、專刊。基本保持中期副刊特色,但通訊文學相對之前大量增加。報告文學也從前線涉及后方建設、英雄人物報道多方面。副刊在三個階段不斷發展,報告文學在內容和形式上也隨之發展表現出不同的特點。
二、《晉綏日報》副刊中報告文學的題材內容
(一)從報刊編輯方針分析報告文學的題材內容
《晉綏日報》副刊包含多種文體,各種文體所表現的內容受到辦報宗旨、任務方向、征稿要求、編者評價等編輯方針直接影響。報告文學作為實用性、敘述性文體受現實狀況、編輯要求的影響更為突出和直接。辦報宗旨上,副刊與整體刊物一致,“大家看、大家寫,做什么、寫什么”把黨的政策和路線作為工作的引領方向,表現人民群眾的需求和狀況,傳達人民群眾真正關心的時事狀況與政策,發動人民群眾參與報刊宣傳。報告文學在辦報理念的指導下,描寫人民最關注的事情,也大量由各地農村和前線的通訊員創作。報紙的基本任務和努力方向大致分為三個方面“一是堅持抗戰到底是本報的根本任務,敵人垂死掙扎,冒險進攻,對國內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抗爭;二是緊緊團結到底……建立抗日民族根據地;三是建設晉西北”,副刊上的報告文學所寫題材內容的目的和任務也明確為此三項。除辦報理念和辦報任務的方向性指導外,1942年副刊設置專欄后,各個專欄的發刊詞為專欄中的報告文學稿件劃定了任務方向和大致表現內容。
在副刊設置的“編者簡短”欄目里對于創作內容進行及時詳細的指導,更好的表達編輯意圖和政策方針的內容。通常編者的話內容包括對稿件宣傳內容的肯定,對比較重要卻不突出的問題及時強調,對原稿件進行補充說明,積極引入并推動邊區工作的新變化和新嘗試。[2]如提倡戰爭描寫中創作個人與革命結合的主題作品,在描寫戰場戰事中梳理英雄形象對戰士發揮鼓舞、教育作用。同時,“編者簡短”欄目也反映了報告文學在當時文體界限不清晰的問題。《關于寫戰門的一點要求》中要求跳出單純的客觀的事實報道,即使是前線故事欄目,報道內容也缺乏作者主觀情感的投入和故事性,“故事”仍和報告文學的界限不清晰。這正是早期故事與報告文學具有模糊界限的問題。
(二)具體稿件內容表現的報告文學題材
《晉綏日報》副刊的報告文學與解放區報告文學總體特征大體一致,也因晉綏邊區地域發展過程的獨特性而又一定的區別。《晉綏日報》副刊的報告文學根據《副刊需要甚么稿件》的內容,將其分為前線描寫和后方描寫兩部分,前線的戰爭報道和后方反映地方工作、機關工作和后方的群眾生產學習。
前線集中于戰場戰事、軍民關系、英雄人物的描寫。前線為對于戰場戰事的描寫,主要分為戰場戰役時事狀況和戰斗生活中敵軍罪行的揭露,描寫我軍在抗爭中的正面表現。抗日戰爭時期的內容為日本侵略者掃蕩戰和我軍游擊戰,尤其在1943年“戰斗周刊”專欄的設置對于戰爭的報道集中且繁多。解放戰爭時期,主要針對的敵人是閻錫山頑固軍,根據戰爭的時間劃分報告文學表現的內容具有明顯的階段性。在前線戰爭中,因人民軍隊來自人民、依靠人民也為了人民,軍隊與人民的關系始終是重要的宣傳題材。軍民關系題材主要出現在解放戰爭時期,號召人民群眾認清敵人閻錫山的面目,分清敵我,隨之表現我軍軍民關系魚水情的報告文學大量出現。1947年開辟了專欄“軍民之間”,集中報道軍民關系。
報告文學軍民關系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民眾積極參軍、踴躍支持前線;在行軍途中與當地人民的親密關系;軍屬擁軍事跡或描寫落后農民對解放軍態度的轉變。如《西行散記》人民軍隊在晉泛區的艱辛行軍途中夜宿錢莊營、北向店的早晨、進入大別山看到人民在敵偽壓迫下的慘痛生活和對解放軍的歡迎和熱情。抗戰中英雄形象的描寫達到了通過典型化傳播來達到宣傳鼓勵、促進學習模仿的效果。報告文學主要描寫對象為黨政軍領導人、戰斗英雄和后方的勞動模范。解放戰爭時期英雄人物、戰場戰事、生產建設三個主題數量占據了絕大部分,這一狀況與人物類作品占總數量的近三分之一是大致相符的。同時戰斗英雄不僅是英勇的杰出戰士,更是在面對戰爭時積極抵抗的普通老百姓,副刊介紹了一批來自農村合作社、工廠、教育、醫療部門的英雄和模范。
后方集中于生產建設、文化教育、婦女生活的描寫。生產建設主要包括土地運動和工業建設。解放區的后方主要在農村,土地運動貫穿了整個抗爭時期。報告文學在土地運動方面主要包括揭露地主階級的剝削本質,表現農民受壓迫狀況;描寫農民地主間的斗爭運動,報道清算惡霸地主;對于土地政策方針的及時宣傳,并對實際工作中偏離、違背的工作進行及時報道、糾正;描寫人民翻身生活的樂章,積極生產、應對生產問題。報告文學對于具體表現內容的報道根據土地政策的變化而變化。工業建設方面報告工廠技術、產量等生產狀況、工人的生產熱情和生產競賽以及共產主義制度對于工業建設的保障,工業題材在抗日戰爭時期表現較少,偶爾會有一兩篇。解放戰爭時期隨著工業的發展每月約一兩篇,集中于1948年12月8日創辦的職工園地。如《洪濤印刷廠的發明故事》《記某廠年終競賽熱潮》等大量描寫了對于技術傳播和工廠建設的過程。
文化教育題材的報告文學主要是學校教育和文化簡訊、文娛活動報道兩方面。學校教育為報道辦學狀況和辦學經驗、鼓勵人民群眾接受識字教育,主動進入學校學習。文化簡訊和文娛活動的報道,大部分是對戲劇及劇團的工作報道宣傳。在抗日戰爭時期1943年3月6日創辦了“呂梁文化”專欄,在出版次數較少的抗日戰爭時期與“戰斗周刊”一同占據了較大比重,解放戰爭后文化報道相對減少,但供稿作者也發生過了變化“呂梁文化”為根據地文社編,解放戰爭時期主要為通訊供稿。解放戰爭后“文化簡訊”欄目集中了對于文化的報告,如軍區電影院給高家村、趙家串口等地放映《虹》和《包圍斯大林格勒》的影片,呂梁劇社《逼上梁山》的劇本排演。在學校方面,主要為冬學、小學情況的報道,文化教育題材的報告在整體數量中占比較少。
日常生活中對于婦女生活描寫尤為突出,以1948年為界限,前期描寫內容主要關注婦女生活所面臨的苦難和在閻軍統治下受到的壓迫,有少數報道婦女杰出人物的事跡;后期主要為后方解放區婦女生產、生活及積極接受黨的政策思想的描寫,提倡男女平等,改變婦女婚姻觀念,涉及對女性自身價值的探討和肯定,大量宣傳勞動婦女的榜樣事跡。《代縣是怎么發動婦女秋收的》報道了婦女在共產黨政策鼓勵下參加勞動的過程。土改之前,婦女勞動被認為是恥辱、命苦且沒有嫁對人;土改后,群眾大會上表揚先進的勞動婦女,利用積極分子組織勞動小組且家家分有土地,至此百分之八十的婦女參加了秋收勞動。
三、《晉綏日報》副刊報告文學特征與影響
(一)報告文學軍事、農村題材發展繁榮
報告文學中戰爭和農村題材發展繁榮的原因首先是戰爭的影響。抗日戰爭中日本侵略軍的頻繁掃蕩、解放戰爭時期閻錫山反動派軍隊對晉綏邊區人民的壓迫,戰爭狀況成為人們最關注的事情也成為一切工作的中心,成為報告文學的中心。
報告文學反映戰爭是時代必然性造成的,文藝工作者大部分投入抗爭中。在抗戰的大環境中,出版社人員只能“游擊辦報”[1],即遇到大掃蕩或閻錫山軍隊需要背上行裝快速轉移,行軍途中急需采訪寫稿等,印刷機器和紙張的缺乏加大了辦報的難度和可行性。此時長篇小說、藝術性強的作品很難及時迅速地創作出來,報告文學因其體裁的反映社會的真實性、傳達的便捷迅速被稱為“抗爭烽火中的輕騎兵”。
報告文學的快速發展同樣植根于黨的政策方針的提倡和重視,1942年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提出文學為工農兵服務,要注重廣大人民群眾的墻報和通訊。1943年5月18日《晉綏日報》上的《從春節宣傳看文藝的新方向》轉載于《解放日報》,表現了在思想上和行動上新的轉變,緊貼實際和人民大眾。在創作表現上主要為文藝與政治緊密結合、文藝工作者面向群眾、在普及和提高問題中重視普及。報告文學順應政策的要求,表現軍事上的勝利和農村生產運動的題材內容成為必然。在時事題材表現中對于報告文學體裁的選擇是必然的,由于根據地的戰爭環境和農村環境,文藝功能工作各部門中以戲劇工作與新聞通訊工作為最有發展的必要和可能,其中當時的新聞通訊工作就是報告文學[3]。戰爭和農村狀況決定了報告文學的繁榮發展,報告文學也對于戰爭和農村狀況進行了及時的宣傳報道。
革命文藝工作者對報告文學的積極提倡和通信網絡系統的建立完善,不斷培養、積極創作為報告文學提供稿件的保障。作家作品的大量出現使報告文學文體不斷的繁榮,革命文藝工作者響應黨的號召,深入農村和前線進行時事報道。通信網絡系統人員來源于農村的教員、村干部、農民、戰士,“做甚么,寫甚么”的通訊員大量反映了前線、農村的狀況。《晉綏日報》遵循新聞從群眾中來的原則,由廣大的區、村基層干部和農村小學老師等組成建立了通訊部、通訊網、通訊小組。在1945年的時候發展到1000多人,工農通訊員占了1/3左右,平均每五六家有一個通訊員。1944年9月—1945年8月一年也從一、二、三、六、八分區及綏蒙區來稿總計13913篇,刊出6646篇。1947、1948年通訊工作定期報道。創作人員的生活狀況、生活經歷決定了所創作的報告文學題材為農村和戰爭的描寫。
(二)報告文學的宣傳動員影響作用
報告文學的“真實性”在題材上表現為對于時事的真實記錄,報告文學工作者作為“新聞記”具有新聞迅速、及時、真實的特點,以文學的形式呈現出來。但從敘事角度來看,報告文學的真實本質是敘事的真實,相對的、主觀的、帶有個體經驗的真實,受到話語的制約,其所追求的真實是為社會大多數人主動認可的真實。[4]不同于20年代的報告文學對于現實的批判和30年代的初步發展的報告文學,具有政治性的解放區報告文學被稱為“集團主義文學的新型”[5],通過強烈的意識形態體現出政治性。始終和無產階級的斗爭和革命聯系在一起,沒有抗日中人民的斗爭難以大量產生報告文學。通過《晉綏日報》副刊發刊詞、編者簡短等編輯方針可得報告文學在專欄中是對社會狀況的快速反應和敏銳記錄,將政治活動、政策和實踐狀況快速傳播給民眾,具有無產階級革命和階級斗爭的政治性。
報告文學在及時反映社會時具有階段性,隨著戰事狀況、生產建設、農村運動在不同時期的發展,報告文學題材體現出不同的傾向。抗日戰爭時期集中于抗日戰爭和號召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土地運動宣傳減租減息的政策和實踐。解放戰爭時期在戰爭方面對于閻錫山頑固軍的斗爭與戰爭防御階段、相持階段、反攻階段的特點相吻合,對于土地運動集中對于消滅地主階級。報告文學在面向人民群眾,使得人民群眾廣泛參與創作,創作內容、語言符合人民大眾的作品時具有鮮明的地方性。在1942年通過專欄設置中增強了晉綏地方性報道,貼近人民群眾生活,1944年進一步增加本地消息的報道所占版面。1942年之后有部分轉載但以本地報道為主。
報告文學作為抗爭烽火中的輕騎兵,宣傳功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發揮,宣傳黨的政策和時事狀況,形成新的價值觀念、引領社會規范。促進了報告文學的發展,培養了大量工農兵投身于報告文學的創作并逐漸形成報告文學的創作規范。如《報告任務說話時使用主詞要確切》要求報道具體事件時,應具體說明說話的究竟時怎樣的人,有名有姓,有時間有地點。在1948、1949年大量對于通訊報告創作的指導促進報告文學創作的大眾化。同時,作為非虛構的敘事,具有真實性,為研究晉綏邊區抗戰和解放時期的狀況提供了豐富的材料。
參考文獻:
[1]《晉綏日報簡史》編委會編著,阮迪民,楊效農執筆.晉綏日報簡史[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2.
[2]李鵬.《晉綏日報》宣傳方式及宣傳特色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0.
[3]劉增杰.解放區文學史[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88.
[4]張志強.報告文學創作的敘事本質[N].文藝報,2016-05-13.
[5]黃鋼.縱論中國解放區的報告文學[J].文藝理論與批評,1992,(06).
作者簡介:
趙世錚,女,河北邯鄲人,河北師范大學在讀碩士,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