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德意志意識形態》是馬克思思想成熟時期的著作,在這個文本中,馬克思闡述了個人發展的思想,并詳細論述了共同體與個人發展的內在關系。共同體對于個人來說是必需的,個人只有在共同體中才能獲得發展的可能。但是在現實社會,虛幻共同體卻使現實的個人遭受異化,使個人的發展具有一種偶然性。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虛幻共同體消滅,真正共同體將會建立,只有在這樣的共同體中,個人才能夠獲得自由全面的發展。
【關鍵詞】 共同體;虛幻共同體;真正共同體;個人發展
【中圖分類號】B038?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2)28-0058-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28.018
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詳細地論述了自己的“共同體”思想。并且馬克思指出,共同體的發展與個人的發展是休戚相關的,個人的發展依賴于共同體,但是在現實社會中,共同體又會限制和制約個人的發展,只有到“真正共同體”中,個人才能獲得自由全面的發展。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關于共同體與個人發展的思想,反映出當前社會、國家與個人發展的關系問題,這也為如何正確看待和處理國家與個人之間的關系提供了諸多的啟示。
一、共同體對個人發展的必需性
“共同體”并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不僅僅指國家,還可以是一個群體的聯合或是階級的聯合。“共同體”有諸多類型和階段,它結合成何種類型的“共同體”,歸根到底取決于生產力的發展水平。而馬克思所說的個人發展觀中的個人則是“現實的個人”,是處于一定社會中的從事物質生產實踐的活生生的發展著的人?!肮餐w”便是由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現實的個人所組成的。
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個人歸屬于共同體是從首先歸屬于“階級”演變出來的。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詳細描述了個人隸屬于階級這樣一個歷史過程。中世紀,獲得自由的農奴重新建立起城市,出于自身生存和安全的需要,他們不得不團結起來反對農村貴族,出現了各種有組織的團體,這時的城市仍然是孤立的、地域性的。隨著商業和交通的不斷擴大和發展,城市之間的互動越來越多,城市彼此發生了聯系,最初的地域局限性在慢慢消失,這使一些城市知道了另一些捍衛同樣利益、反對同樣敵人的城市。在這樣的城市中,“各個市民的生活條件,由于同現存關系相對立并由于這些關系所決定的勞動方式,便成了他們共同的和不以每一個人為轉移的條件”[1]569。隨著各個城市之間聯系的不斷擴大,這些共同的條件就發展為了階級條件。同樣的條件、同樣的利益、同樣的對立,一般來說也能在任何地方產生同樣的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在長期的發展中,市民階級開始在地域性的居民團體中孕育、發生、發展。隨著社會不斷發展,階級再度分化和重組,資產階級本身逐漸地、隨同自己的生存條件一起發展起來,同時,由于分工關系又分裂為不同的集團,最后隨著一切財產被變為工業資本或者是商業資本,將過去的一切有產階級吞并了,無產階級也由此誕生。個人隸屬于階級的歷史過程反映出共同體對個人發展的必需性,“單個人所以組成階級只是因為他們必須為反對另一個階級進行共同的斗爭”[1]570。簡單來說,單獨的個人雖然彼此相互競爭,但是出于生存和發展的需要而不得不組成階級來反對另一階級,他們受共同利益的制約而形成了共同的關系,進而結成了共同體。因此,共同體對個人的生存發展起到了基礎性的作用,它是個人生存發展的基礎性保障。另外,馬克思指出,共同體為實現個人的全面發展與個人自由也提供了現實性的手段。馬克思并不認為個人可以獨自依靠自身就能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這一目標必須要依靠共同體才能完成。因為個人具有社會性,是合群的動物,是只有在社會中才能獨立成長的生物。“個人力量(關系)由于分工而轉化為物的力量這一現象,不能靠人們從頭腦里拋開關于這一現象的一般觀念的方法來消滅,而只能靠個人重新駕馭這些物的力量,靠消滅分工的辦法來消滅。沒有共同體,這是不可能實現的?!盵1]570-571也就是說,社會發展遵從一定的發展規律,這不是靠人們的主觀臆想就能改變的,就像異化,并不是人們在頭腦中消滅就能在現實中消滅。不可否認,共同體在促進個人發展的同時,個人的發展也受到共同體的支配和制約,但這是由當前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所決定的,能看到,異化其實是揚棄異化的必由之路,個人發展受到支配和制約同樣也是個人獲得自由全面發展的必由之路,相互矛盾的方面其實也是相互依存的,在這一過程里,沒有共同體,是不可能實現的。
共同體為個人提供了基礎性的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同時也為個人通向自由全面發展的道路提供了現實的途徑。不可否認共同體對于個人發展是必需的,但同時也能看到,在現實社會中,虛幻共同體的存在對個人的發展卻具有偶然性的作用。
二、虛幻共同體對個人發展的偶然性
在現實社會會發現,本應該促進個人自由全面發展的共同體卻制約了現實的個人的自由,共同體呈現出一種虛幻、冒充的背離趨勢。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區分了虛幻共同體和真正共同體,指出虛幻共同體使得個人的生活與發展呈現出偶然性的特征。
虛幻,并不是不存在的意思,而是“冒充”“異己”“對立”等含義。虛幻共同體作為共同體的一種形式,它在一定范圍內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階級社會中,統治者所采取的虛幻共同體形式往往是與當時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相適應的,而且個人利益在虛幻共同體中能夠得到一定程度的肯定和滿足,個人要通過虛幻共同體才能打開通向最終自由解放的道路,就如同異化,異化和異化的揚棄走的是同一條道路,虛幻共同體向真正共同體的轉化也是同一過程。但是,“從前各個人聯合而成的虛假的共同體,總是相對于各個人而獨立的;由于這種共同體是一個階級反對另一個階級的聯合,因此對于被統治階級來說,它不僅是完全虛幻的共同體,而且是新的桎梏”[1]571。虛幻共同體相對于個人發展來說是獨立的、異己的、偶然的。首先,在虛幻共同體中,個人是作為階級的個人,他們的生存發展是與階級息息相關的,個人自由也只是統治階級內的自由,與被統治階級無關。“在過去種種冒充的共同體中,如在國家等等中,個人自由只是對那些在統治階級范圍內發展的個人來說是存在的,他們之所以有個人自由,只是因為他們是這一階級的個人。”[1]571對于自由,對于個性,都是在統治階級內部才存在,而這并不是因為其他什么,而是由于階級關系決定的,一旦資本家破產,由資產階級變為無產階級,他們的個性和自由便不再擁有了。而對于廣大的被統治階級,對于無產階級,他們屈從于分工,屈從于勞動,本以為在資產階級的統治下變得更自由些,但實際上,他們更不自由,他們更加屈從于物的力量,而無產階級,它并不是作為單個人而是作為階級的成員處于共同體的關系中,階級給單個人的生活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個人自由對于無產階級來說只是一種虛幻而已。另外,作為廣大的無產階級,他們自身的生活條件以及當代社會的一切生存條件對于他們來說都是偶然的、被迫的、不自主的。在現代社會,個人的勞動遭受異化,人們不是自主去創造自己的美好生活,而是被迫為了自己的生活去勞動。物質資料不是為了人們的美好生活作鋪墊,而是壓在人們身上的沉重的負擔,也由此想到現代社會,人們為了眼前利益,不惜違背自己的良心,損害別人利益甚至謀害別人生命,這些現象數不甚數,這些都違背了個人自由自覺的本質,也阻礙了個人實現自由全面的發展。
并且,作為統治階級意志的法律在虛幻共同體中也起著重要作用,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表現,屬于意識形態的范疇,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把法律作為意識和觀念范疇的一種社會歷史的產物,是一種非基始性的存在。法律它并不是普通的意識,在社會發展中,本來應該處于從屬地位的法律卻獲得了獨立性的外觀,使大部分人認為其是一種實體性以及基礎性的存在。我們必須要認清法律的來源,法律作為一種意識形態,有它的現實基礎,雖然具有獨立性的外觀,但是卻不可能脫離現實的物質關系。也正因為如此,法律并不是隨意制定的,而是要根據占統治地位的物質關系來決定。法律是統治階級的意志,而統治階級試圖將其意志以普遍意志、自由意志的形式進行表現,因此法律也擁有了共同利益的外觀。但是,這種共同利益,卻是異己的存在,是虛幻共同體統治的重要手段,因此,法律作為普遍意志的一種表現,其實也只是一種假象。法律的內容實際上是對現實的物質生活的反映,物質生產決定法律,法律其實也具有一種不自主性,這也反映了人對物的屈從,反映人類的不自由,在現代社會中,深究其中,能夠看到法律也深刻反映了虛幻共同體對個人發展的偶然性。
虛幻共同體產生的原因在于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間的矛盾,統治階級為了維護自身的統治,將自身的利益普遍化為共同利益,但實際上,這個共同利益只是偶然性的存在,對于被統治階級來說是異己性的存在。因此,在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仍然存在矛盾的情況下,國家具有虛幻共同體的性質,只有在共同利益代表每一個人的特殊利益時,真正共同體才能夠存在,才能夠真正保障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三、真正共同體對個人發展的真實性
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虛幻共同體阻礙了個人的發展,只有通過生產力的高度發展,異化的揚棄和舊式分工的消滅,建立起真正的共同體。只有在真正的共同體中,個人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才能實現真實的發展。
虛幻共同體作為上層建筑,其產生的根本原因還是在于經濟基礎,在于生產力發展的不充分,但同時,也是與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一個階段,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虛幻共同體最終將會被真正共同體所代替。真正共同體并不是從大腦中臆造出來的,并不是人們抽象的產物,而是有它現實的實踐過程、現實的物質基礎。它的建立是依靠高度發達的經濟基礎的,只有在生產力高度發達,由此擁有豐富物質生產資料的情況下,人們才不會受到舊式分工和勞動的壓迫,獲得自由的時間和空間去發展自己的志趣和潛力。“在真正共同體的條件下,各個人在自己的聯合中并通過這種聯合獲得自己的自由。”[1]573在虛幻共同體中,個人為了反對另一階級也進行了聯合,但是這個聯合對各個人來說卻是獨立的,外在的,而這種聯合中的個人也分散的,而不是集中的,聯合的結果對被統治階級來說也理所當然是虛構的。但是真正共同體不一樣,單個人切實的能夠從聯合中獲取利益,獲取自由,這個共同體是真正地為每一個人而存在。
首先,在這種共同體中,單個人的自主活動和物質生活獲得了一致,勞動不再是個人被迫的謀生活動,而是自主自愿的行為,是證明自身本質力量的行動,并且每個人都能將物質生活置于自身的控制之下?!霸谶@個共同體中各個人都是作為個人參加的。它是各個人的這樣一種聯合(自然是以當時發達的生產力為前提的),這種聯合把個人的自由發展和運動的條件置于他們的控制之下。”[1]573在現實社會,人們的生活具有極大的不自主性,看似人們在創造物,實則被物所控制,自主活動和物質生活出現了矛盾,而在真正共同體中,在各個人這樣一種聯合中,隨著生產力的高度發展,豐富的物質財富不再控制個人,個人從物質生活中解脫出來,既能自主的勞動,又能充分發揮自身的潛力。其次,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獲得了和諧統一。之前提到虛幻共同體的產生就在于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間的矛盾,而在真正共同體中,則不存在這個問題,真正共同體能夠代表每一個單個人的利益,它不再是同個人利益相對立的虛假力量的結合,而是每個成員利益的聯合體。馬克思在判斷虛幻共同體和真正共同體時,把每個人的利益是否實現作為基本的價值尺度和判斷標準,認為“虛幻共同體”之所以“虛幻”,就是在于它只有利益共同體之名,卻沒有利益共同體之實。真正共同體之所以對于個人發展具有真實性,就是在于這是讓每個人利益得到實現的真正的社會。在這樣的共同體中,個人也會擺脫社會發展的桎梏,不會因為社會利益和個人利益的矛盾而難以抉擇,未來的社會,遵從的既不會是“愛的原則”和“自我犧牲”,也不會是“利己主義”,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達到了和諧的狀態。最后,個人的能力和潛力獲得了全面發展。在真正共同體中,否定個人個性和才能的現狀將會改變,在那時,由于個人將自由全面發展的條件置于自身的控制之下,因此個人能夠充分發展自己的個性和自身的能力。“在這個共同體中,各個人都是作為個人參加的?!盵1]573,個人不再作為階級的成員隸屬于這種共同關系中,而是作為自由個性的個人、全面發展的個人。生產力的高度發展,使得個人的聯合不再是偶然的、任意的,它為單個人的聯合,為這種共同的關系提供了必然的物質基礎。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真正共同體指的就是共產主義,共產主義是真正能夠實現個人自由全面發展的運動,我們應該始終站在實踐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視角下,認識到共產主義的實現,或者說個人自由全面發展的實現是一個漫長的實踐過程,需要生產力的高度發達,舊式分工和私有制的消滅,而不是頭腦中臆想的過程可以任意實現。總的來說,真正共同體是個人獲得自由全面發展的真實條件,而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真正共同體或是共產主義的實現將不可避免。
共同體與個人發展之間關系是矛盾的,既相互依存卻又相互對立,既相互促進卻又相互制約,而貫穿于其中的主線則是現實的生產力的發展,由于生產力發展的不充分,虛幻共同體出現,制約和阻礙了個人的發展,卻同樣由于生產力的高度發展,真正共同體取代虛幻共同體而實現了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因此,在理解兩者關系時,要時刻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原則,才能避免理論上的抽象化、實踐上的空洞化,真正理解共產主義實現的必然性。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
何玉健,女,漢族,安徽安慶人,中共鎮江市委黨校黨史黨建教研室副主任,講師,法學碩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