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旭林 丁麗麗
【摘 要】當前大多數學校對“勞動教育”的內涵理解不深刻,學生雖有勞動,但教育的目的性不明確,造成了“偽勞動”的現象。因此,筆者依托“LDEC勞動課程”的開發與實施,讓學生在沉浸式參與過程中,培養勞動興趣、促進勞動創新、培養勞動精神,最終依托勞動課程更好地發展學生的素養。
【關鍵詞】勞動興趣 勞動創新 勞動精神
當前勞動教育實踐中廣泛存在的問題就是“偽勞動”,學校普遍會在校園開辟一角,將其改造成勞動實踐基地,將學生帶到勞動現場“動動手、流流汗”,就算是“開展了勞動教育”,以為達到了“勞動育人”的目的。然而很多學生在體驗到真實勞動的艱苦之后,產生了逃避勞動的觀念與行為,而這剛好違背了勞動教育希望學生熱愛勞動、崇尚勞動的初衷,其結果適得其反。勞動教育,不僅要致力觀念培育,而且重在教人們如何從勞動中體驗生活的樂趣,培育一種現代“新生活”方式。
因此,我校依托“LDEC勞動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借助“地方民俗(Local)”“傳統文化(Culture)”“學科融合(Discipline)”“勞動體驗(Experience) ”四個板塊,以節氣或節日的地方民俗文化為出發點,以基礎性課程學科內容教學為途徑,結合特色勞動教育操作體驗,延伸拓展傳統文化教育體驗的立體環繞式課程建設,讓學生在沉浸式參與勞動的過程中,培養勞動興趣、促進勞動創新、培養勞動精神,最終依托勞動課程更好地發展學生的素養。
一、多元構建勞動課程,培養勞動技能,激發勞動興趣
勞動育人的起點在于激發學生的勞動興趣。什么樣的勞動課程能起到育人的作用?首先它要貼近學生的生活,著眼于學生的發展。立足于學校教育與地方民俗、傳統文化,從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入手,研究和探討勞動教育和勞動技能培養的關系,學校從以下維度搭建了勞動課程框架:
(一)勞動教材教學體系化,實現分級目標
浙江省義務教育勞動教材將勞動教育貫穿學校教育教學全過程,構建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針對性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教材上的這部分內容,正是培養學生勞動技能的非常好的載體,學校依托這部分內容實施教學,提升學生的勞動技能。勞動課堂的教學,就是實現勞動教育的最好途徑,抓住“基礎”和“拓展”兩個點,分年級落實學生勞動技能的提升。
勞動教材涉及64個項目內容,涵蓋生活性勞動、生產勞動與服務性勞動,除了教材內容,學校還結合學生實際,設定了學生家務分級目標,主要分為兩大塊:一是生活家務勞動,主要包括疊衣服、整理房間、洗碗、洗衣、掃地、簡單烹飪等家庭內必備生活項目。學校有要求、家庭有活動、項目有自評。二是家庭綠化勞動,主要是家庭常見的綠化養護技巧。我們建立了苗圃間,給學生上課講解定期養護的知識:何時需要澆水、何時需要修剪、何時需要保溫……使學生學會對家庭常見綠植的科學養護。同時,還邀請專家進行示范指導。
(二)勞動基地建設課程化,掌握勞動技能
學校“小匠星”校園勞動基地是學生從事勞動的一方樂園,勞動基地以勞動的名言名句為背景。根據勞動基地不同場所的資源,我們設計了研究性主題活動、勞動文化節活動、基地日常養護活動等勞動教育課程內容,通過課程學習提升學生的勞動素養和勞動意識。
我們分年級、分學科對勞動實踐基地進行了安排。勞動基地的活動方式是一個班級一塊地,始終不變,但每年種的蔬菜或農作物都要有變化,如今年種油菜、明年種蠶豆、下一年種大蒜……幾年下來,每個班級對常見的各類蔬菜和農作物種植都有了一次體驗。
勞動教育的實踐方式是“全班分工勞動、分組分期管理”。每一種農作物從播種到生長,都是以課程群的方式進行的。學校根據不同年段的特點設計了探究性勞動主題課程,每個年級在每個學年至少踐行一個主題,這既體現了課程內容的前后銜接,又促進了探究能力培養的螺旋上升。
(三)節日習俗傳承多元化,繼承勞動傳統
勞動教育僅僅停留于教材里、課堂上是不行的,必須與勞動實踐活動緊密結合,幫助學生養成辛勤勞動的好習慣。學校要通過日積月累的點滴勞動,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態度。勞動教育必須傳承與發揚傳統特色,如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大隊部組織學生參加剪窗花、包湯圓、包粽子、做月餅、插茱萸等傳統勞動,引導學生體會勞動的意義與價值,鼓勵他們主動勞動,自覺踐行孝敬父母、尊敬老師、樂于助人等美德。
學校還開發了“LDEC勞動微課程”勞動實踐活動。立足地方民俗文化,根據節氣的變化,梳理地方傳統文化中的課程聯系點,結合學科內容,研究勞動實踐活動的開發。無論是勞動基地還是勞動課,我們必須補充當地民俗文化的勞動項目。這些項目是每年的循環勞動,每個年齡段都會經歷一次,隨著年級升高,學生的勞動技能不斷提升。在每年的節氣、節日活動中,學生既得到了勞動鍛煉,也感受了當地的傳統民俗。
二、深度融通勞動學習,豐富勞動體驗,驅動勞動創新
在“LDEC勞動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教育的重點是創新、體驗、感悟,讓學生在勞動中創新思考、在勞動中體驗辛苦、在勞動中感悟智慧,最終驅動勞動創新。
(一)跨學科項目化整合學習,讓勞動有新路徑
學校通過挖掘傳統文化內涵點,設計有勞動、有操作、有體驗的實踐類活動,加深學生對“勞動”的認知和自悟,形成可推廣、可循環的勞動教育微課程。
例如,學校以“茶”文化開發了微課程—— “熏豆茶的故事”,圍繞節氣特點,借助科學學科知識,開展“熏豆茶”體驗活動。
環節一:科學四年級《植物的生長》,觀察黃豆生長,認識植物生長的知識與特點。
環節二:體驗勞動(摘毛豆、剝毛豆)。
環節三:感受“熏豆茶”文化(湖州地方特色“熏豆茶”的制作,了解“熏豆茶”會在哪些場合出現,體會“熏豆茶”蘊含的禮儀文化,感受湖州人的傳統美德)。
(二)多協同項目化展示學習,讓勞動有新思考
學校開辟勞動實踐基地,如鮮活的蔬菜水果基地、傳統的中醫藥文化基地等,最能觸動學生的心靈。家庭通過日常生活中的勞動實踐、生活技能展示等鼓勵孩子積極動手、動腦。在社會上,通過開放實踐場所等,積極引導學生參與生產勞動、公益勞動等勞動實踐,齊抓共管、多方協同。
學校以勞動項目驅動學生深化勞動思考。例如,以“如何生活得更舒服”勞動項目促使學生去整理房間,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要掌握整理的技能,還要對有限空間進行合理布局以及審美思考;搭建校園市集工坊,探究團子、粢米飯的營銷手段,將勞動基地的蔬果加工成美食,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在交流中學會合作,培養勞動創新意識。
(三)大融通主題式探究學習,讓勞動有新方式
按照不同的年齡段,分年級組織學生,按照主題為學生量身定制勞動主題式探究性學習內容,豐富勞動方式。學校還開展了“怎么提高番薯的產量”勞動項目(見圖2),對比探究試驗田與對照田分別使用有機肥與食物殘渣堆肥的番薯產量。學生在探究中學習了番薯的種植技巧、病蟲害防治知識,還對土地的合理規劃以及高新種植技術(例如無土栽培)進行了學習。在養殖基地,學生還探究了現有條件下如何提高母豬的產仔量、縮短出籠時長,在新的勞動方式下,學生對創新的探究不斷深化。
三、生活鏈接勞動取向,深化勞動理解,培育勞動精神
勞動教育應選擇對學生的發展有益、對未來生活有用、與科技發展趨勢有關的內容,以促進學生勞動精神的培育。在勞動學習過程中,要充實具有現代意義的教育內容、增強勞動教育的生活性,進而提升勞動對學生的吸引力。
(一)樹立勞模榜樣,引領尊重勞動
影視資源豐富直觀,對學生的勞動教育深遠持久。經過多番論證,學校選定了《北大荒人》《天渠》《鐵人王進喜》等一系列歌頌勞動精神的影片對學生進行教育。例如,電影《北大荒人》精彩地詮釋了“艱苦奮斗、勇于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這十六字精神,字字鏗鏘有力、發人深思。北大荒人在創造豐碩的物質文明成果和把北大荒打造成北大倉的同時,展現了他們的創業精神。學生們被這些平凡的勞動者無私奉獻、忘我拼搏的精神所感動,在潛移默化中培育了勞動精神。
(二)規劃職業生涯,引領辛勤勞動
以勞動精神為指引開展小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是一個具有創新性的嘗試,對于學生和社會來講都是有意義的探究工作。
例如,學校地處童裝之都——織里,許多學生都有意向成為童裝設計師。生涯規劃的第一個環節是做好職業定位,也就是要明確自己未來準備從事的職業。目標設定是職業生涯規劃中的第二個環節,也是起著關鍵性作用的環節。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在職業定位確立之后,要思考具備哪些勞動知識、技能儲備才能促進目標達成。職業生涯規劃的最后一個環節——通道搭建,針對學生的需求開創相應的勞動社團。在職業定位、目標設定、通道設計的過程中,學生依托職業生涯規劃,在學習成長的道路上領悟辛勤勞動的精神內涵。
(三)成果分享評價,引領崇尚勞動
勞動成果固然直觀易評,但勞動過程更為真實、客觀。終結評價雖然簡單,但關注過程更有意義。評價應秉持教育即生活的理念,堅持做好勞動教育的課堂觀察,留意學生全天候的勞動表現,建立成長檔案記錄袋,全面記錄學生在勞動“知情意行”方面的整體素養,進而引領學生形成辛勤勞動的觀念。
利用紙質或電子的勞動素養單,用心追蹤和記錄學生在不同時間節點上的勞動素養表現,并從“勞動素養基礎”和“勞動創新程度”兩個方面分析學生的“增加值”和“凈效應”,幫助學生找到更好的努力方向和改進策略。
內容豐富的“LDEC勞動課程”融體驗、服務、實踐于一體,探索集學校、家庭和社會的整合式勞動育人路徑,給予學生全新的課程體驗和感悟,也饋贈給教師職業生長的力量與信心。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要用勞動教育引領文化朝著健康文明的方向前進,優化學生成長發展的文化環境,以此詮釋和傳播新時代的勞動價值觀,讓學生看得進、聽得懂、樂接受,真正把培育和踐行新時代勞動教育這一有意義的事情做得更加有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