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玲伶 駱芳

【摘 要】中華詩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早已不知不覺地滲入我們民族的骨髓、溶入血脈、注入靈魂。近年來,我校積極開展近體詩創作教學的課題研究,深入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提升師生的古詩詞素養,開發課程及教學資源,構建評價策略,探索出小學生近體詩創作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近體詩創作教學 古詩詞素養 評價策略
古詩詞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在中國傳承千年,早已滲透到我們民族的血液之中,成為我們的文化基因。學校自2004年加入“古詩詞經典誦讀活動”的行列,在此期間,全體師生及家長接受中華詩詞文化的熏陶,獲益良多,很多人的興趣愛好由“誦讀”開始向“創作”發展。因此,近年來,學校積極開展近體詩創作教學的課題研究,探索出小學生近體詩創作教學的策略。
策略一:規范常態的教學管理
健全和完善的管理機制是推動教學的保障,起著激勵導向和監控質量的作用,只有規范構建更加符合近體詩創作教學特征的科學機制,才能真正發揮管理的價值,有效促進教學。課題組在“規范”上做文章,形成了有效的管理機制。
(一)全員參與
經典詩文誦讀在全校展開,要求全校教師、學生、家長三方全員參與。作為學校教育科研的主題、教育教學的特色培育工作,要求教師全員參與研究、參與活動;“為每一個學生的詩意人生奠基”是開展課題研究的宗旨,盡管學生參與的程度有深有淺、收獲有多有少,但全員參與的機制保證了每個學生都能接受經典詩文的熏陶,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學習古詩詞的過程中有家長的支持與陪伴,持續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家長的素養也得到了相應提高。
(二)融合推進
學校與家長合力,著力為學生營造一種全方位、立體交叉的誦讀氛圍,以保證每天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家里;無論是課內,還是課間,學生聽的、看的、寫的、畫的、說的,都與經典詩詞相關,學生置身其中,隨時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將“經典詩文誦讀”作為全校的校本課程,學校不但配備了兩名專職教師,還聘請詩詞專家作為顧問,定期來學校進行專業指導。另外,將經典詩文誦讀與校本課程、語文、音樂、美術等學科教學相融合,還能使學生多途徑、多角度地感受漢語的優雅特質。
(三)建立“五個一”常規管理
(1)每年5月舉行詩文誦讀節,由學校策劃、組織,對一年來近體詩誦讀成果進行集中表彰和展示,該節日成為學生心中真正的節日。
(2)每學期(春季學期5月,秋季學期12月)開展一次詩文誦讀段位升級活動,由詩文誦讀課題組負責組織實施。
(3)每月開展一次以誦讀為主題的班隊活動,由班主任負責組織實施。
(4)每周按校本課程的課時安排至少上一節詩文誦讀課,由專職教師任教,課題組和教導處協同管理。
(5)每天堅持15分鐘的課內誦讀,即每天下午第一節課課前的“午間誦讀”,由語文教師組織和指導。
策略二:開發優質的課程及教學資源
積極開發優質的課程教學資源才能為近體詩教學的持續發展提供保障,我們可以從研究制訂課程目標、明確課程實施內容開始,逐步將課題研究中的教學素材、教學設計、教學課件、學習視頻、古詩系列微課、原創作品等整理成資源包。學校編寫了“‘經典詩文誦讀’校本課程綱要”,整理了一套詩詞教學系列微課,設計了3~6年級詩詞創作基本練習題,修訂了學校“詩文誦讀”考級手冊。課程資源豐富多樣。
(一)低年級課程及教學資源:繼續開展學校傳統活動,積淀創作基礎
低年級宜以內涵深刻、意存高遠的經典詩文自編成特色教材。我校以自編的 “詩文誦讀考級手冊”為藍本,在校內開展各種經典誦讀活動,誦讀內容包括《三字經》《弟子規》《論語》、唐詩宋詞等。誦讀活動有每天15分鐘午間誦讀、每月一次班級誦讀活動、每學期一次詩文考段活動、每年一次誦讀節等。教師在此過程中不斷探索出豐富多彩、有趣的活動并落實于常規教學中,為創作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中年級課程及教學資源:深化基礎知識,開始創作啟蒙
進入中年級,以古詩文課堂教學為切入點,通過“讀—析(平仄、押韻)—領悟詩情詩境—背誦—創作”的課堂教學模式,把近體詩的相關知識、基本技法融入平時的語文教學和校本課程教學中。通過課程學習,學生逐步掌握了平仄、節奏、押韻、對仗、古風、歌行等基礎知識。我們還把“詩文誦讀考級手冊”中《弟子規》《三字經》《老子》《論語》的精選內容作為校本課程中的部分教材以此推進課程教學,在潛移默化中豐富了學生創作近體詩的語言基礎和文化底蘊,同時豐富了校本課程學習的內容和形式,積累了寶貴的教學經驗。
(三)高年級課程及教學資源:激發創作熱情,積累創作作品
近體詩創作教學是古詩詞學習的最高目標。根據學生的年齡和特點,學校可開設高年級詩詞特色班、詩詞社團,由專家、專業教師上課,對學生進行專業化的課程指導和訓練。我校五年級開設了特色詩詞社團,由長沙市詩詞協會副會長羅岡老師執教,每周分別開展兩節詩詞創作特色課程。
專業教師積極探索,尋找指導小學生近體詩創作的策略,在常規教學中,教給學生一定的方法和路徑,引導學生敢于嘗試、大膽創作。教學從學生模仿開始,由易到難。經過一段時間的模仿后,學生的創作水平日漸提高,開始進入自由創作階段。我們結合時令、節氣、節日、學校活動等,適時創設情境,鼓勵學生大膽表達。雨后的彩虹、寒冬里的第一場雪、校運會上的勝利、升旗儀式的神圣等都是創作的靈感源泉。如楊萬里《舟過安仁》一詩: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這首詩的韻腳字是“童”“中”“風”,三個字在平水韻里都是平聲的“東”韻。我們引導學生分析句子的結構、詞語的詞性,并以這三個字為韻腳進行創作嘗試。在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的努力下,創作出了一些很可愛的小詩:野地無邊一牧童,坐看風景鳥聲中;炊煙裊裊歸人急,竹笛悠然弄晚風。在學生進行創作時,教師強調用“韻”,把握基本韻律,品味詩中的音韻美。學生寫完后反復推敲,重視錘煉字句,用最富有表現力的字詞來表情達意,貼切生動地表現人或事。
策略三:整體提升師生的古詩詞素養及文化審美能力
(一)提高教師創作教學的能力
近體詩講究平仄、對仗和押韻,對句數、字數都有嚴格的要求,因此,對教師自身的近體詩創作知識儲備要求非常高,對教師進行專業培訓、提高教師的古詩詞素養十分必要。我校聘請《湖南詩詞》《岳麓詩詞》《長沙詩詞》的副主編,長沙市詩詞協會副會長、長沙市嚶鳴詩社副社長作為培訓專家,每學期定期給教師上詩詞創作課,主要是有關經典詩文教學的研究、詩詞創作教學的研究等。通過各類培訓和自主學習,教師在課堂上、在生活中常常引經據典、出口成章,而且能夠較好地指導學生創作詩詞。教師廣泛地參與,拓寬了視野,積淀了文化,提升了綜合素養。
(二)給學生營造一個“詩意童年”
學生從一年級開始參加詩詞考段,至中年級掌握近體詩格律,再至高年級進入近體詩創作時期,整個小學階段營造了一個“詩意童年”的氛圍,學生無時無刻不浸潤在古詩詞中,學習和創作近體詩,從而使提升自身的詩詞文化素養自然而然成了一種習慣。
1.養成良好的誦讀習慣
學校每天午自習時間開展詩詞誦讀活動,校園里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場景:課間,聽著古詩詞,學生齊做自編的 “雅言操”;午間,伴隨著優雅的古琴聲,學生品讀經典。學校營造了一種全方位、立體交叉的誦讀環境,讓經典伴隨學生生活,讓詩詞融入學習的方方面面,學生在典雅的文化氛圍中感受詩情、享受詩意,良好的誦讀習慣自然發生、養成。
2.激發自然的創作靈感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我們在感受了古詩文的魅力以后,要用自己的所學和所感來創作、傳承文化精髓,達到“熟誦唐詩三百首,既會吟詩也會作”的目標。課題組邀請詩詞協會專家來學校講課,進行精細化教學;經常組織學生參加比賽,營造創作氛圍,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利用春節、清明、端午等主題開展詩作評選活動,隨時隨地激勵、喚醒學生創作的靈感和熱情,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詩詞創作能力。
策略四:構建創作教學的評價體系
在進一步健全教學管理機制的基礎上,我們不斷探索小學生近體詩創作教學的評價策略,以保證課程持續、穩定落實,提高指導教師和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一)明確創作評價的基本原則
1.發展性原則
培養學生近體詩創作的知識和技能是課題研究的目標,評價必須站在堅持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實施,注重學生的發展過程,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
2.過程性原則
評價體系關注學生學習和創作的成長歷程,把日常積累、創作記錄與考核結合起來,實現評價方式多樣化。
3.激勵性原則
評價體系堅持正面激勵原則,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學習近體詩、創作近體詩的積極性,定期表彰先進、樹立典型;定量發布作品,增強創作者的榮譽感和自信心,激勵學生保持不斷學習和創作近體詩的動力。
4.互動性原則
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與同伴互動、與教師互動、與他人互動、與環境互動,在互動中,主動審視自己的學習、創作及相關能力,拓寬自己的視野,達到自我反思、自我改進的目的。
(二)設立創作學習目標
為了更準確地掌握學生近體詩素養提升的程度和創作學習的現狀,基于學生的成長規律和教育規律,我們按學段來評價學生在近體詩的積累以及創作方面所能達到的層次,分段設立了創作學習目標。
附:分段評價標準
第一學段:(1~2年級)
(1)喜愛誦讀,感受誦讀的樂趣,能養成“日有所誦”的好習慣。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誦讀經典詩文,能讀出簡單古詩文的韻律、節奏,做到熟讀成誦。
(3)誦讀經典篇目,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 積極參加誦讀活動,有表達的自信心。
第二學段:(3~4年級)
(1)對學習經典詩文有濃厚的興趣,能養成主動誦讀的習慣。
(2)誦讀優秀詩文,能初步把握經典詩文的主要內容。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象,領悟詩文大意。
(3)在注重經典詩文積累的基礎上,嘗試創作對聯。
第三學段:(5~6年級)
(1)了解經典詩文的基本特征,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經典詩文的基本表達方法。
(2)誦讀詩文,通過語調、韻律、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3)能遵循近體詩的基本規律,嘗試創作簡單的近體詩。
(三)構建創作作品評價標準
近體詩創作的專業性、多元性決定了評價體系必須是全面的,我們根據近體詩創作的特點,從語言層面、格律層面、藝術層面、思想內涵層面著手做了很多有益的嘗試和探索。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一般資助課題“小學生近體詩創作教學的實踐研究”(課題批準號:XJK18BJC04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