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倩
【摘 要】學校依據“雙減”政策的要求,提取項目式學習的核心元素,將其與語文識字學習相結合,開展“有趣的漢字”項目式學習。以提高學生識字興趣和識字量為學習任務,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中,通過綜觀識字單元、探究識字方法、整理識字方法、尋找身邊的漢字、討論身邊的漢字、制作漢字小報和分享認識的漢字等學習流程,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以探究形式逐步學習并運用識字方法,在真實生活情境中增強識字興趣、提高問題解決能力、學以致用,并跨學科完成成果分享,彰顯團隊合作精神,擁有核心素養與能力。
【關鍵詞】“雙減” 項目式學習 語文學習 識字學習
一、對“雙減”政策的思考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雙減”政策的出臺引發了熱議,“雙減”聚焦學校教育主陣地,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減少學生的作業數量,提高學生的作業質量,由量向質轉變提升,確保學生能在學校完成作業任務,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課堂是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主陣地,學校教育正不斷深化課程改革,創新教師教學方式,讓學生在學校實現優質學習。《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課程理念指出,建構語文學習任務群,以生活為基礎,以語文實踐活動為主線,以學習任務為載體,整合學習內容、情境、方法和資源等要素,設計語文學習任務群。
因此,筆者思考:在“雙減”背景下,如何提高低年級學生的學習效率?如何借用有特色的學習任務提高低年級學生的語文素養?如何確保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在校內學足、學好,在校外更有興趣將所學與生活相鏈接?
二、項目式學習的作用
項目式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簡稱PBL)強調素養導向和跨學科統整,是減負提質的有效教學策略之一。教師轉換傳統的教師角色,以學生為中心,為學生提供足夠的腳手架,帶領學生解決在學習過程中遇見的問題,重視實踐行動。學生以小組合作方式從真實情境中汲取知識,學習態度變被動為主動,成為學習的主人。
基于此,筆者認為,教師不應受限于學科為上的思想,應借用項目式學習,讓學生在具有特色的活動中學習語文、積極思考、解決問題,發揮多元智能,提高能力素養。
三、設計“有趣的漢字”PBL
教師的任務不只是教學語文教材上的知識,更多的是結合語文教材的學習為每個學生注入不同的生命養分。在當前的“雙減”背景下,低年級學生沒有書面作業,教師應該從平時的生活著手,創設豐富多樣的學習情境,設計富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引導低年級學生勤于思考、樂于實踐、勇于探索,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呈現出高度實用性。
識字是一年級語文學習的重要任務。在當前的“雙減”背景下,如何提高學生的識字量呢?筆者仔細分析統編版教材的編排,發現教材十分注重讓學生在“生活中識字”。如一年級上冊“語文園地六”的“展示臺”讓學生留心公共場所等真實社會場景中的文字,嘗試認識標牌、圖示、簡單的說明性文字中的常用漢字。因此,筆者結合項目式學習,拓寬語文學習的“梳理與探究”渠道——真實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可以將識字學習回推并運用在生活中,將生活與學習串聯,拉近與環境的關系,主動發現問題,摘取相關信息,聯想在生活中如何識字,小組共同探究識字方法,嘗試將探究內容與結論用圖畫等形式進行呈現,最后表達自我識字心得或想法。
據此,筆者設計了“有趣的漢字”PBL,內容如下表所示。
此項目以與學生真實生活呼應為核心精神,融合識字學習,讓學生能習得識字知識、收獲識字方法與表達識字情意,并活用及遷移到日常生活中;讓識字學習更直觀、更具象,學生在觀察實踐中發現識字的技巧與趣味,獲得真實的學習體驗。
筆者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不斷進行調整識字學習活動流程,力求了解學生已具有的漢字知識,始終聚焦于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中學習漢字,讓學生發現知識、活用知識,總結已有的漢字學習經驗,來解決認識新漢字時遇到的問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有趣的漢字”PBL實施
(一)學習并運用識字方法
“有趣的漢字”PBL不只是傳遞知識,更是透過深入的學習歷程,培養學生足以面對未來生活挑戰的素養和能力。通過“尋找身邊的漢字”將學生的學習進行遷移,在生活中學習,將教材與生活有效鏈接,拉近學習與生活的距離,做到學以致用。識字學習乃至語文學習不僅在于書本,更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灌輸知識已不符合學習趨勢,借用“有趣的漢字”PBL,學生從伙伴的姓氏、蔬菜、零食、地點、動物等生活的方方面面,尋找生活中的漢字,此活動培養了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帶得走的能力”。
(二)指向問題解決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有趣的漢字”PBL最終指向提高學生識字水平的問題。在布置“尋找身邊的漢字”學習任務之前,教師讓學生通過“探究識字方法”和“整理識字方法”進行廣度與深度的思考與討論。歸納識字方法和技巧,再遷移到相關識字方法和真實的生活中,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高解決問題的自信心、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
在“有趣的漢字”PBL中,沒有傳統的識字作業,跳脫了死記硬背的字詞作業,整個學習過程的目標就是讓學生獲取更具統整性的識字能力與語文素養,讓學生的學習貼近生活、聯結情感。學生能從生活中感受到漢字的趣味性與獨特性,感知漢字的美感,知道知識既能從書本中獲取,也能從生活中獲取。此種學習方式指向提高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
(三)遷移真實生活
“制作漢字小報”以真實情境為依托,賦予學生有意義、有深度的學習,讓學生逐漸學會自我建構知識,領會學習內容,有助于學生識字量的增加、識字方法的遷移,提高學習效率。在“有趣的漢字”PBL中,學習知識、技能和真實情境是不斷互動的,學生在生活中識字,具有更強的多樣性思考與包容性理解。
在學習漢字的過程中,學生常常和筆者分享自己在生活中認識的漢字,活用了識字方法,并且借助圖畫來表現漢字文化。圖1是“有趣的漢字”PBL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留下的學習痕跡,是學生具體習得知識與能力的顯現,這樣的學習任務帶給學生最基礎也最穩固的學習力。
(四)跨學科整合
無論是“尋找身邊的漢字”還是“制作漢字小報”(如圖2),抑或是“分享你認識的漢字”,均是希望強化學生的漢字學習能力,最后將這種能力實際運用在生活中,加強聽說讀寫的能力鍛煉。加上自我思辨的創想,讓語文和其他學科相關聯,讓學生產生跨學科關聯意識,收獲新的學習領會。
在不斷探究的過程中,通過項目式學習,發掘不同學生的潛能,如表達力、溝通力、設計力、藝術力等。可能成績中等的學生是領導力卓越的小組長,平時沉默寡言的學生則是文案設計力超強的小作家,教育的正向力量與積極度無處不在,學生產生了成就感、擁有了作品自創歸屬感,進一步促進了自主性發展,其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自然增加,不斷向目標邁進。
五、“有趣的漢字”PBL反思
(一)分享與傾聽相輔相成
“有趣的漢字”PBL中,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分享,在小組、班級里展示自我,提高識字的興趣與成就感。在此過程中,教師讓學生共同討論、協助總結、支持分享,耐心地解決學生學習中的困難、幫助學生,但不再是長篇大論,而是把話語權留給學生。在完成PBL的學習任務中,師生有互動,特別是低年級學生上臺展示“漢字小報”時,有點害羞和膽怯,教師應多傾聽,增加師生互信基礎,在此基礎上,學生才愿意表達,說出自己的疑問和想法。而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要真正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注意學生的個體差異,實施差異化教學,真正以關愛為基點,傾聽學生內心的想法,培養師生互動的聆聽智慧。
(二)專業性與可能性共同延展
在項目式學習與漢字學習結合過程中,語文學習的專業性并沒有消失,也沒有被取代,而是都為“雙減”背景下如何幫助低年級學生打牢基礎、鞏固知識的核心問題提供有效思路。筆者曾思考:將項目式學習與語文學科相結合,學科知識的深度是否不足?但看見學生尋找身邊的漢字、討論并總結漢字識字方法時,筆者的擔憂消除了,且發現學生一旦獲取了知識與技能的方法、技巧,取得的成果超乎想象,學生相互合作,探究制作漢字小報的方法,這是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展現,也是教師教學的最終目標,彰顯了學生學習為主、教師引導為輔的作用。在“雙減”背景下,教師發掘學生無限的學習潛能,培養學生受用終身的學習能力。
“雙減”背景下,“有趣的漢字”PBL是項目式學習與語文課程相結合的嘗試,讓筆者在新課標理念的指導下,擴大自身的語文教學視野,豐富學生的學習經驗。筆者還發現,語文教學有無限的潛力,只要愿意主動嘗試,就能多一份改變的可能。
【參考文獻】
[1]李剛. 十年來我國義務教育階段減輕中小學課業負擔的成效與建議[J]. 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 2020(3).
[2]劉念. 項目式學習在我國中小學開展的可行性分析[J]. 基礎教育研究, 20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