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承歡,王 輝,張 政,劉雅蘭*
(湖南中醫藥大學人文與管理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0)
中醫藥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是中醫藥文化的繼承者與傳播者,拓展創新的重要知識渠道,提高大學生中醫藥文化及認知,是建設中醫藥形象、推動中醫藥發展的必經之路[1]。當今大學生到底如何看待中醫藥?他們的態度受哪些因素的影響?這都是中醫藥發展需要了解的重要問題。為了獲取在當代大學生對中醫藥的看法及評價,本文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調查了大學生。
人類認知存在著各種偏見,由于人們認知能力有限,所以會對自己不熟悉的事物存在先入為主的錯誤認識[2],從“認知—態度—行為”理論對大學生關于中醫藥態度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該理論認為,人們對一件事物的認知決定了態度,認知是建立起態度的基礎[3]。經過系統的中醫藥知識學習和相關的推廣宣傳,中醫藥認知越全面會使大學生對中醫藥的偏見性越小,對中醫藥的包容性及接受能力就越高[4]。相對于此中醫藥類大學學生與非中醫藥類大學的學生對中醫藥的認知不同,中醫藥類專業學生與非中醫藥類專業學生對專業知識的了解程度不同,導致他們態度差異的不同。而中醫藥的社會影響力、社會形象、他人評價等外部因素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中醫藥發展,隨著中醫藥在社會群眾中的認同感、可信度提高,良好的社會形象的建立[5],進一步影響了大學生對中醫藥的態度評價,減輕大學生對中醫藥態度的矛盾感[6],強化大學生心中中醫藥態度的正向性。基于以上內容,本文主要研究了解中醫藥類大學的學生及非中醫藥類大學的學生對中醫藥的看法及影響、中醫藥類專業和非中醫藥類專業對中醫藥認知和態度的影響來進行探究。基于此,本文提出下面兩個假設:
H1:中醫藥類大學生與非中醫藥類大學生對中醫藥的態度有顯著差異。
H2:中醫藥專業學生與非中醫藥專業大學生對中醫藥的態度有顯著差異。
本研究以不同大學的學生為調查對象,調查范圍是中醫藥類大學的學生及非中醫藥類大學的學生,采用問卷調查法。問卷內容:(1)被調查者的一般信息。包括性別、所在大學類別、所在專業類別等基本特征。(2)被調查者對中醫藥接觸情況。包括接受中醫治療的方式、首選治療及首選中醫進行治療的情況等。(3)被調查者對中醫藥的中醫藥相關態度評價。主要方面是對中醫及中醫大夫看法、對中醫藥的需求認知、對中醫藥服務前景態度等。由調查者向各大高校學生派發問卷進行填寫,所發出問卷共218份,回收問卷共218份,問卷回收率100%。最后采用SPSS Statistic 20.0對問卷數據進行樣本統計分析。
本次問卷調查主要采用線上調查方式。在微博、微信、QQ、貼吧等平臺上進行發放,共收回有效問卷218份。下面表一是問卷的基本調查情況。來自非中醫藥類的人數為103,中醫藥類115,非中醫藥類別為166,中醫藥類專業52人,類別對比,兩個對比組數據差異量小于4倍,符合統計樣本的要求。

表1 樣本基本情況表
當代大學生多從書籍報刊(66.83%)、網絡視頻(63.9%)、電視節目(58.05%)方面對中醫藥文化進行了解,在這之中,書籍報刊的比例最高,這也說明大學生以知識的形式被動接受中醫信息信息來源的單一性、單向性使大學生對中醫藥的相關知識缺乏實感,使大學生對中醫藥的了解程度停留在表面,從而致使中醫藥普及率較為低下,通過采取加大社區的中醫藥的推廣,推進中醫藥進校園的方式,普及中醫藥相關知識,來提高大學生對中醫藥的認知。
被調查者接觸中醫藥治療方式的形式較為單一,主要是在西醫療效不佳或久治不愈時(43.58%)、受父母或者是他人影響(34.4%),盡管中醫藥具有原材料的先天優勢,但在接受治療時選擇多為西醫,大學生對于接受中醫的治療還有較大的局限性,平時一直選擇中醫看病的比例只有11.93%,這是因為大部分的治療方式未得到大范圍的普及應用,除了服務中藥的比例有84.4%,大學生接觸其他治療方式的程度不高,受中醫藥高級人才缺乏和宣傳力度不足的影響,導致中醫藥的發展在大學生群體里的傳播程度不足。
大學生對于中醫藥的評價及看法普遍偏正向性,73.85%的被調查者認為其副作用小,70.18%的人認為其對慢性病治療效果好,但在關于中醫藥方面的引導宣傳較少,導致中醫藥的影響層面較窄。大學生對于中醫藥的態度取決于政府對中醫藥的重視程度(54.59%)、中醫藥推廣普及程度(71.56%)等相關方面,通過落實政府支持政策,定期開展義診、博物館展覽等活動,能夠有效提高中醫藥影響范圍,提高大學生中醫藥態度評價。
如表2所示,對兩類大學生樣本對中醫藥的態度進行T檢驗,得出P=0.001<0.05,說明是否在中醫藥大學對大學生關于中醫藥的態度具有顯著性的差異性,來自中醫藥類大學的大學生對中醫藥評價(均值=4.122)要高于非中醫藥類大學生評價(均值=3.923)。說明在一定程度上,校園內對中醫藥的普及和宣傳,會影響學生對中醫藥的態度看法,而受中醫藥文化影響深,接觸中醫藥密切的中醫藥類大學對中醫藥的看法會好于在中醫藥文化知識存在空白,接觸中醫藥程度低的非中醫藥類大學。

表2 大學類別和中醫藥態度評價分數的獨立t檢驗
從表3可知,對專業類別和態度分數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所得的P=0.000<0.05,所以在關于中醫藥的態度上,是否是中醫藥類專業的態度分數具有顯著性差異,來自中醫藥類專業的大學生對中醫藥的評價(均值=4.273)要高于非中醫藥類專業大學生(均值=3.926)。認知學習不同,導致不同專業學生對中醫藥的看法評價不同。中醫藥類大學對中醫藥相關知識的學習,提高了他們對中醫藥的了解程度,打破了他們對中醫藥的偏見,建立起正確的知識導向,而非中醫藥類專業對中醫藥相關知識較少,缺乏引導和普及教育,導致二者對中醫藥態度評價分數不同。

表3 大學專業和中醫藥態度評價分數的獨立t檢驗
通過對調查問卷的數據結果進行分析和假設檢驗。假設1與假設2均得到了證實。調查結果顯示不同大學類別、不同大學專業的大學生關于中醫藥相關的態度評價存在著顯著差異。我們可以看出非中醫藥類大學或非中醫藥類專業的大學生還需要加強關于中醫藥方面的認知。因此,本文建議從以下幾點來提高大學生的中醫藥認知:
從以上三個分別從大學類別、大學專業這兩個方面來看,不同因素的影響會造成大學生對中醫藥的認知層面存在參差,對中醫藥不同的認知情況則導致了大學生對中醫藥的態度不同。因此需要加強中醫文化教育,從消除認知偏差這一角度提高大學生對中醫藥的相關態度。從政府支持、中醫義診、相關講座及博物館開放入手,對中醫藥治療方式、藥材優勢等進行推廣宣傳,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角度普及中醫藥文化教育[7],了解中醫相關知識,促進理解。推廣宣傳是我們落實中醫藥文化中重要的一環,除了在接觸較多的中醫藥院校中進行廣泛學習外,還應該定期在非中醫藥院校舉辦相關賽事或開設相關課程進行學習,提高中醫藥文化知識的普及度。
現今中醫藥人才的發展相比于西醫來說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鼓勵中醫藥人才發展,創造中醫藥環境,落實中醫藥發展事業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步。以中醫藥人才需求為導向,創新傳統人才培養模式,注重臨床實踐能力,加強挖掘培養綜合性中醫藥型人員,為我國中醫藥道路的建設以及發展培育優秀人才[8],從數據來看,我國高校除醫藥類出身以外,其他院校在關于中醫藥方面的知識學習方面較少,因此對中醫藥態度形成了明顯的偏差。在各大高校適當普及中醫藥知識,讓同學們去了解學習并記憶,能夠推動大眾對中醫藥的理解及認識,除此以外,在社區等地進行宣傳,在中小學開展有關中醫藥的知識講座和普及教育,打造出全民學習中醫藥氛圍[9]。
積極處理解決不良的中醫藥風氣導向,通過提高社會大眾對中醫藥理論知識的掌握,全面普及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以及開展中醫藥常識課程,打造良好的中醫藥社會形象[10]。進一步推進中西醫結合運用,推進中醫藥為保障人民健康服務,提高中醫藥臨床服務質量,建立健全中醫藥衛生服務體系,逐步提高醫療產業在產業鏈所占比重,切實保障人們需求[11]。創新中醫藥發展模式,建立“互聯網+中醫藥”健康管理平臺,為大眾提供個性化的定制服務[12],從大眾服務滿意度入手,提高中醫藥社會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