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班,馮長水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我國的專業學位全日制碩士研究生(簡稱“專碩”)培養從2009年開始,主要是針對企業培養具有一定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管理能力和掌握扎實基礎知識,能夠解決企業技術問題的高級應用人才。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和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各行各業工程技術崗位對碩士研究生的需求越來越多,各高校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招生規模和在讀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數量持續增長[1]。我國全日制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取得了明顯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招生方式不合理,生源質量參差不齊;培養方式與學術碩士(簡稱“學碩”)趨同,未能凸顯“專碩”專業碩士特色;指導方式較為單一,雙導師制有待完善;培養環節尚不完善,校外實踐活動不能有效落實[2]。針對目前的問題,不少教育工作者進行了培養方式、方法改革及探索實踐,包括以“項目”為主線的項目擬定、知識構建、研究開展、論文形成、綜合評價的一體化培養模式;構建雙師型導師團隊、規范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構建實踐教學體系、完善評價機制和改進教學模式等[3]。然而,不同學科專業,建立的專碩課程體系及實踐企業類型也不盡相同,不能一概而論。
為提高國內高校研究生培養質量,提升研究生創新能力,本文將產教融合引入到專碩的培養過程之中,探索理論學習與企業實踐相結合的專碩產教融合培養新模式。校內學習方面,針對機械學科建立理論課程體系,使學生系統掌握機械專業相關基礎知識。企業實踐方面,對接專業對口、研發實力強的專碩實踐企業,實現專碩校企聯合培養的制度化、規范化與常態化。通過專碩產教融合新模式培養理論基礎好、工程實踐能力強,創新意識足、能夠進行科學研究和解決企業實際技術問題的復合型高層次工程技術及管理人才。
針對目前高校專碩培養過程中的問題,以機械專業專碩培養為例,建立專碩校內多元化理論課程體系,加強專碩研究生的理論功底。進一步,與企業共同合作,通過約一年的企業工程實踐,提高學生工程動手能力,做到學以致用、學有所用。最后,在完善校企聯合培養的基礎上,將專碩培養模式規范化、制度化,為培養模式的大規模推廣奠定基礎。專碩產教融合培養模式技術路線如圖1所示。

圖1 產教融合模式技術路線圖
機械是一門利用物理定律為機械系統做分析、設計、制造及維修的工程學科。機械工程是以有關的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為理論基礎,結合生產實踐中的技術經驗,研究和解決在開發、設計、制造、安裝、運用和維修各種機械中的全部理論和實際問題的應用學科。機械專業涉及知識面相對較廣,是一門交叉性很強的學科,除了機械本身的專業知識外,還涉及電氣工程、控制理論、傳感器科學、材料科學、力學、人工智能、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等其他自然學科知識,僅僅依靠傳統課堂學習的相關知識已經很難滿足工程需求,需要另外建立多樣化、多元化的理論課程體系(如圖2所示),滿足企業實踐課題的需求,也為研究生解決實際工程能力奠定理論基礎。

圖2 專碩理論課程體系
國內機械行業博大精深,產品五花八門,如何從眾多的機械企業中甄選出適合專碩實踐的企業對于專碩的培養十分重要。一方面,實踐企業的產品要符合未來發展的潮流,另一方面,實踐企業還要具備一定的研發實力和水平。在確定合適的實踐企業后,還要對專碩校內導師與企業導師進行研究方向的匹配,而后結合學生特長及企業研發方向,確定出適宜于專碩的企業實踐課題。一方面,保證課題具有一定的前沿性、創新性、學術性;另一方面,還要考慮課題的工程性、實踐性、可實現性,確保提高學生雙創能力,真正實現產教融合。
研究生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也是一個試錯、完善的過程。在完成了校內理論課程體系建立及實踐企業的確定后,不著急于大規模推廣,設置一個過渡期,進行小規模示范。積極發動團隊導師及研究生,選擇2-4名專碩,開展校企聯合培養,進行產教融合探索。小規模示范具體實施時,在實踐時間、方式、任務設置等方面可適當靈活處理。
在專碩校企聯合培養示范結束后,針對學生在企業實踐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進行分析、研討,并提出切實可行的改進方案,完善專碩校企聯合培養模式及制度。進一步,將專碩校企聯合培養模式在全院范圍內進行推廣,做到規范化、制度化、常態化,真正實現有別于學碩的專碩產教培養模式。
(1)本文從理論學習及企業實踐兩個方面對專碩培養模式繼續了改革探索,力圖真正實現專碩產教融合培養,具有較高的可實現性。
(2)本文提出的專碩產教融合培養新模式具有可持續改進、完善的機制,對于校企聯合培養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能及時有效的解決,有利于項目的長久推進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