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


重慶市第六次黨代會報告明確提到,將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快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步伐。
受全國人大財經委委托,今年5月,重慶市人大常委會組成調研組,圍繞全市數字經濟發展情況開展調研,并聽取市級相關部門的情況匯報。調研中,關于農業農村發展如何搭上數字經濟的快車,數字技術如何與農業產業融合,備受關注。
智慧農業示范基地
如雨后春筍
重慶市山地丘陵占九成多,大部分是“雞窩地”“巴掌田”,耕種難度大、產業收益低。
如何發展智慧農業,渝北區大盛鎮青龍村開始了先行先試。青龍村在全市率先實施土地宜機化整治,以“智能感知-智能診斷-智能決策”為主線,對2000多畝柑橘果園進行數字化改造,建成全國首個丘陵山地數字化無人果園。
在果園內,只需要一個操作員控制,機器就能按照預先設定好的路線高效作業。運用“丘陵山地無人果園管理平臺”,從“半休眠期”到“果實著色期”,柑橘生長的10個階段盡在掌握,肥水管護、病蟲防治都能實時監控。
如今在青龍村,物聯網、大數據引領的“無人化”果園正在逐步替代看天澆水、靠經驗施肥的傳統耕作模式,基本實現了果園數據“全覆蓋”、精準管護“全過程”、農機協同“全自動”,果園管護成本降低50%,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提升80%,商品果率從30%提高到90%,畝均增收1萬余元,被評為2021年全國數字鄉村建設十大典型案例。
數字技術的研發和應用,給農業農村發展帶來了新機遇,不僅促進了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發展,也推動了農村公共服務的創新供給和鄉村治理效能的提升。
“數字技術的規模化應用,重塑了農業全產業鏈,精細高效的農業生產方式正逐步形成,農業發展進入傳統農業向數字農業轉型的新階段。”調研時,市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介紹。
據悉,2018年以來,重慶市聚焦智能化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以產業鏈關鍵環節改造提升為重點,大力推廣智慧農業新技術新裝備,積極探索山地特色智慧農業應用模式,促進農業生產轉型升級。比如:圍繞糧豬菜保供產業和山地特色高效農業開展智慧農業技術攻關和智能化先行試點,促進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管理、加工流通、市場銷售、安全追溯4個關鍵環節融合應用。截至2021年底,全市已建成市級智慧農業試驗示范基地240個。
AI、5G、區塊鏈等新型信息技術和農業機器人、智能農機等創新技術成果逐步投入數字農業建設,智慧養殖等創新應用模式逐步成熟。如:市農科院建設的魚菜共生AI工廠,是國內規模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數據采集鏈最長的魚菜共生研發平臺,其15畝土地年產100噸魚、160噸菜,年產值超800萬元,獲批全國農村信息化示范基地。
科技賦能讓農民得實惠
農業生產轉型升級還有力帶動了農民增收。
“村里過去最大的兩個問題,一是土地分散,二是缺少勞動力。”青龍村黨總支書記告訴記者,土地宜機化改造后,統一種植中熟、晚熟柑橘品種,建成丘陵山區現代化水果基地。目前,該村種植晚熟柑橘6萬余株,行間套種大豆、蕎麥、土豆等特色經濟作物1100余畝。同時,青龍村還成立了生產互助農業股份合作社,全村517戶村民以土地入股,其中303戶又以資金入股。在合作社第一次分紅大會上517戶“股東”共領到了101.2萬元分紅。
柑橘種下后有三年無果期,青龍村組建全市首個農機專業服務隊,購入先進的農機具,全面實現機械化耕作、管護,此外,還承接社會化服務。
產業的發展,還催生了一大批職業農民。村民羅光全此前種植柑橘,每年毛收入不過1萬余元。如今村里統一發展柑橘后,他成了一名管理技術員,年收入提高到4萬余元。
在重慶市,電商的飛速發展也讓農民受益良多。
新農人曾永良和陳小蓉夫婦,在萬州區沙河街道孫家村是出了名的電商達人。
4年前,陳小蓉從外地回到家鄉。彼時,微信正走進越來越多人的視野,微信朋友圈帶貨讓陳小蓉看到了商機,并試著在朋友圈推廣自家血橙。
嘗到甜頭后,陳小蓉夫婦又在淘寶網上注冊了一家網店。如今,抖音的迅速傳播讓他們嗅到了更大的商機。空閑時候,他們會拿著直播設備進入田間,讓網友看到農產品生長、采摘的全過程。正是這樣的視頻在短短半年內吸引近3萬人關注,多的時候一天能賣100多件水果。
據了解,在培育農產品數字消費新模式方面,重慶市積極實施電商直播帶貨專項工程,打造產地直播基地和C2M超級工廠,組織開展了100余場線上促銷和直播帶貨活動。同時,大力促進電子商務與快遞物流協同發展,探索“寄遞+電商+農特產品+農戶”等發展模式,實現建制村快遞服務覆蓋率超85%。
在打造數字消費新平臺方面,重慶市積極推進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創建,武隆、開州、萬州、巫山等4個區縣獲評2021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區縣(升級版)。2021年,全市農村網絡零售額達317.72億元,同比增長30.58%。
提升基礎設施建設與信息服務能力
數據作為新型生產要素,是人工智能、大數據的主要生產資料,是數字經濟時代的核心動能。智慧農業發展的關鍵在于數字化轉型。
在這方面,重慶市做了大量工作。比如:編制印發了《重慶市智慧農業發展實施方案(試行)》,著力推進農業生產經營精準化、管理服務智能化、鄉村治理數字化建設。再如:為降低農產品社會交易成本,提高資源優化配置效率,編制印發了《重慶市“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實施方案(2020-2022年)》,指導全市應用互聯網-云計算-區塊鏈-物聯網等信息技術,提升農產品、企業、產業附加值。
據《2021全國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水平評價報告》顯示,重慶市農業農村數字化水平達到43.3%,高于全國平均水平5.4個百分點。
為強化農業農村數據資源整合管理和應用,重慶市還構建了農業農村大數據管理平臺,建立了行(產)業全域數據資源庫20個。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生豬、柑橘、脆李等7個區域性單品種大數據管理平臺。如:巫山縣以“巫山脆李”全產業鏈大數據建設為主線,對全縣1604家20畝以上標準果園進行全產業鏈數字化改造,初步打通了產、銷、供、服各環節數據壁壘,全縣18.9萬畝數字化脆李果園,節約成本50%以上,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提升近80%。
雖然重慶市數字農業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須提升基礎設施建設與信息服務水平。
調研中,市農業農村委就表示,當前,全市農業數字化建設尚處于初步探索階段,網絡基礎設施等硬件設施建設水平、經營主體的數字化應用、農民的數字技能等均存在不能滿足數字化轉型要求的問題。同時,農業農村數字化轉型與數字經濟發展依然存在應用服務不廣、數字技能不強等諸多短板。而各區縣和生產基地自行購置開發的農業生產管理軟件功能大體雷同、數據格式各異,導致重復建設、數據難以共享,并且部門間分頭建設基層信息服務站點、涉農電商平臺,泛平臺化、重復建設的現象較為突出。
“目前,對數字農業在因勢利導、經驗吸收、階段特點等方面的精細化規劃還不完善。”市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稱,農業產業數字化建設前期投入較大,農業生產者無力投資建設,多數數字農業項目以政府補貼形式推動實施,但財政資金對數字農業領域投入規模相對偏小,且鼓勵社會資本向數字農業投入的專項政策和措施還未出臺,導致財政資金引導撬動社會資本投入作用不明顯。
如何縮小城鄉數字鴻溝,加快數字農業發展,讓“三農”早日享受數字紅利?
在此次市人大常委會的調研中,有建議稱,推進農業數字化轉型發展,必須圍繞生產、經營、管理、服務的全過程,以數字精準化、智能化為主攻方向,打造政府引導、市場運行的雙輪驅動良性發展機制,強化關鍵技術研發和基礎裝備制造能力,大力開展示范推廣應用,探索形成數字農業創新體系和發展模式。
也有建議稱,可以通過直接補貼或減免部分個人所得稅的形式提高數字農業人才的薪資待遇,完善農業人才引進和流動機制,鼓勵應用型人才“沉下去”。深入開展新型職業農民、農村信息專員培訓工程及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素質提升計劃,促進傳統農民向符合智慧農業發展要求的“新農人”轉型。
此外,在加快數字農業創新和應用轉化方面,應健全知識產權保護及法律保障,比如:加大自主研發投入力度,強化集成創新,重點支持農業傳感器、人工智能、智慧物流等共性核心技術的突破。再如:積極探索數字農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應用場景,打造內容豐富、種類多樣、載體多元的信息服務產品,將區塊鏈等新興技術轉化為商業價值。深化農業知識產權改革,加大數字農業的財政支持及貸款、稅收等優惠力度,引導農業企業和社會資本投向數字農業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