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婷婷
本刊記錄欄目“讓文物說話”系列報道正在進行中,報道對象是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和它的鎮館之寶。
我們為什么要把目光投向博物館?有讀者對此感到好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要把凝結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文物保護好、管理好,同時加強研究和利用,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是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博物館,同時也是一座集巴渝文化、三峽文化、抗戰文化、移民文化和城市文化等為一體的歷史藝術類綜合性博物館。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的前身為1951年成立的西南博物院,1955年因西南大區撤銷更名為重慶市博物館,2000年為承擔三峽文物保護工程中的大量珍貴文物搶救、展示和研究工作,經國務院辦公廳批準,設立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文物是博物館的靈魂。全館現有館藏文物11.5萬余件套(單件超28萬件),珍貴古籍善本1.8萬余冊,涵蓋23個文物門類,形成了古人類標本、三峽文物、巴渝青銅器、漢代文物、西南民族文物、大后方抗戰文物、瓷器、書畫、古琴等系列藏品。
幾乎每個博物館都有自己的鎮館之寶。在采訪中,我們有幸欣賞到了戰國青銅虎鈕錞于、戰國青銅鳥形尊、東漢烏楊石闕等鎮館之寶,件件精品,令人驚嘆。
國家文物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7.79億人次“打卡”博物館。讓更多的人走進博物館,觸摸悠久歷史、感受中華文明、堅定文化自信、傳承歷史文脈,這也正是本刊“讓文物說話”系列報道目的之所在。
@優優:讀完6期導刊“體育強市”相關報道,對重慶市體育發展充滿信心。《重慶市體育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將加強落實體教融合,規范和壯大體育培訓產業。在體教融合方面,我市將鼓勵社會力量進校園,為學校體育課外訓練和競賽、課后托管、體育活動組織等提供服務。希望這些培訓服務能更好體現普惠性,讓更多學生感受到運動的樂趣。
@高山流水:6期導刊《巡回審判“動起來” 司法為民有“溫度”》寫得很生動。作為一項貫徹“便利群眾參與訴訟,便利人民法院審理案件”原則的法律制度,巡回審判制度合理地照顧到偏遠地區人民群眾的司法需求,并為解決這一難題提供了一條實實在在的路徑。巡回審判切實減輕了當事人的訴累,主動將法院的司法資源向基層延伸、向邊緣延伸,真正實現打通司法正義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