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運筠 劉小靈

為確保當事人合法權利免受侵害,面對案件歷時近十年,證據難以收集等困難,檢察官不忘為民初心,綜合運用多種調查核實手段,最終查清全案事實,幫助當事人洗脫“老賴”身份,還他正常穩定的工作生活環境。
“感謝檢察官幫我正名,洗脫了我的‘老賴’的身份,現在購房貸款已經辦下來了。”6月1日,張強(化名)專程來到重慶市大渡口區檢察院致謝。
莫名其妙成“老賴”
3年前,張強來到銀行辦理購房貸款。在查詢個人征信時,卻意外發現,自己竟成了法院的被執行人。這究竟是怎么回事?
時間追溯到2012年,重慶某機械公司作為甲方與乙方簽署產品買賣合同及分期還款協議,乙方向甲方購買挖掘機一臺,乙方簽名處署名“張強”。2016年9月,某機械公司因未收到余款到法院起訴,請求判決張強支付購買挖掘機的余款10余萬元,并支付違約金。2017年3月,法院缺席判決張強向某機械公司支付上述款項。2018年9月,張強到銀行貸款買房被拒,才得知上訴判決情況。張強來到法院詢問并申明:“我既未簽訂過相關買賣合同,更未收到過挖掘機,只依稀記得為幫朋友忙,把身份證復印件交給過一個叫高林(化名)的挖掘機銷售人員。
由于這份判決,張強既無法貸款買房,也不能乘坐飛機、高鐵,工作生活受到嚴重影響。因該案已超過申請再審期限,張強遂申請大渡口區檢察院予以監督。
調查取證陷困境
“張強本人簽名與買賣合同復印件里的簽名字跡存在明顯差異。”受案后,辦案檢察官調卷審查,發現了蹊蹺之處。
為鑒定合同真偽,檢察官多次與機械公司聯系,并前往該公司調取合同原件。
為了不引起公司警覺,檢察官以查閱涉案挖掘機銀行貸款情況為由,向其調取相關資料。公司法務人員將該筆業務的資料盒交給檢察官。
檢察官在查閱過程中發現了買賣合同原件。然而,就在檢察官辦理調取手續時,該公司法務人員突然提出要請示領導,便將擬調取的一疊材料拿走。待其返回把材料交給檢察官時,那份合同原件已不翼而飛。檢察官隨即提出疑問。公司法務人員稱,公司領導說合同原件不能拿走。檢察官嚴肅指出檢察機關是在依法履行職責,公司有義務配合,并提出見其領導的要求。這位法務人員又推說領導出差。
之后,檢察院不斷聯系該公司法務人員,而該人員拒不提供合同原件。
察微析疑尋真相
沒有合同原件作筆跡鑒定,案件一時陷入僵局。
面對困境,只得另覓他路。通過反復閱卷,承辦檢察官發現卷內一份按揭貸款擔保服務協議,里面擔保人簽名為徐亮(化名),系貴州省桐梓縣人。
張強稱并不認識此人。那此人為何愿意簽字,同意承擔違約后的連帶賠償責任?
幾經周折,辦案檢察官終于聯系上了徐亮。起初,徐亮并不配合。經過鍥而不舍的努力,徐亮終于將2012年找機械公司銷售代表高林(化名)購買挖掘機,以及機器出現故障致其生產受到影響從而與該公司發生糾紛的事和盤托出,并提供了當時支付首付款5萬元后高林出具的收條以及挖掘機照片。
案件有了轉機,關鍵人物高林進入檢察官視線。為徹底查清案情,檢察官借助在機械公司調取的高林的入職申請表,查到了他的身份證號碼。在公安機關的協助下,檢察官最終聯系到高林。
面對檢察官的詢問,高林所述與徐亮和張強的說法一致。此外,從機械公司調取的維修派工申請單、銷售合同意向書均載明購機客戶為徐亮。同時,檢察官前往為購買挖掘機貸款的銀行,查詢到實際還款人也并非張強,而是由機械公司墊款歸還。
檢察監督還清白
一起看似簡單的產品買賣合同糾紛案終于真相大白——某機械公司為提高銷量,默許銷售人員采取代簽合同方式規避跨區域銷售限制,高林借張強之名簽訂了產品買賣合同及分期還款協議書,而實際購買人系徐亮。又由于挖掘機出現故障,徐亮與機械公司發生糾紛,拒絕付清余款。為挽回損失,在明知張強并非真實買家的情況下,該公司“將錯就錯”以虛假的產品買賣合同向法院提起訴訟,致法院誤判張強承擔還款責任,并凍結其銀行賬戶、將其納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
2020年8月,大渡口區檢察院向當地法院發出再審檢察建議。2020年12月法院裁定再審,2021年11月,法院判決撤銷原判,駁回機械公司全部訴求。隨后,該公司上訴。今年3月,上一級法院作出終審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再審判決。
“該案的辦理抽絲剝繭、察微析疑,彰顯了檢察機關為民服務、保障民生的主動作為和責任擔當。”一直關注此案進展的重慶市人大代表、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44研究所副總工程師孫力軍如此評價。
檢察院有權對法院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督
最高人民檢察院于2021年6月26日發布修訂后的《人民檢察院民事訴訟監督規則》。《規則》適度擴大依職權啟動監督程序案件范圍,充分履行法律監督職責。
針對原民事訴訟監督規則規定的依職權啟動監督程序案件范圍過窄、導致實踐中出現了檢察機關應主動進行監督卻缺乏監督依據問題,在征求立法機關等意見后,修訂后的《規則》增加以下三種依職權啟動監督程序案件類型:當事人存在虛假訴訟等妨害司法秩序行為。人民法院作出的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公益訴訟判決、裁定、調解書確有錯誤,審判程序中審判人員存在違法行為,或者執行活動存在違法情形。具有重大社會影響等確有必要進行監督的情形。
如果遇到相關問題,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檢察院申請監督,應當提交監督申請書、身份證、相關法律文書及證據材料。提交證據材料的,應當附證據清單。申請監督材料不齊備的,人民檢察院應當要求申請人限期補齊,并一次性明確告知應補齊的全部材料。申請人逾期未補齊的,視為撤回監督申請。
此外,檢察機關對民事案件依職權啟動監督程序,不受當事人是否申請再審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