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由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五次會議修訂通過,將于2023年1月1日起施行。
站在這一坐標點,回顧新中國體育事業的發展歷程,從“東亞病夫”到體育大國,從體育大國邁向體育強國,體育事業正在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標志性事業。
新中國成立 體育事業艱難起步
舊中國積弱積貧,民弱國窮,被世界列強譏諷為“東亞病夫”。1908年,《天津青年》發表文章,向國人提出三個問題:中國何時才能派一位選手參加奧運會?中國何時才能派一支隊伍參加奧運會?中國何時才能舉辦奧運會?道出了在列強環伺下中華民族不甘落后的心聲。1932年,劉長春“單刀赴會”,參加了第十屆洛杉磯奧運會,比賽結束后,因路費不夠,在當地華僑的捐助下才回到祖國。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國民體質羸弱,運動水平低下,專業人才匱乏,體育場館凋敝。新中國的體育事業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艱難起步的。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迅速把發展體育事業擺上了議事日程。1949年10月,新中國誕生不到20天就召開了全國體育工作者代表大會,商議新中國體育發展事宜,提出“為人民的健康、新民主主義的建設和人民的國防而發展體育”的工作方針。新中國成立初期的體育事業由團中央領導。
1952年6月10日,毛澤東同志為中華全國體育總會成立大會題詞“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進一步明確了我國體育事業發展的根本任務和方向。
1952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成立體育運動委員會領導全國體育事業發展。一個由體委統一領導、各部門具體實施,分工合作、高度集中的體育管理體制逐步建立。
廣大人民群眾也以空前的革命熱情投身到群眾體育中,實施了《準備勞動與衛國體育制度》。體育場館設施有了較大發展,學校體育、職工體育、農村體育欣欣向榮,國民體質得到很大改善。1959年,我國舉辦了第一屆全國運動會,1965年第二屆全運會的舉行,近億人參加各種體育活動。
新中國成立后到50年代末,我國運動員不僅全部刷新了1949年以前的全國紀錄,還在田徑、游泳、舉重、射擊等18個項目中31次打破世界紀錄。1956年,舉重運動員陳鏡開為新中國創造了第一個世界紀錄。1959年,乒乓球運動員容國團獲得新中國第一個世界冠軍。1960年,我國登山健兒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從北坡登上珠穆朗瑪峰的奇跡。
新中國體育在發展之初不可避免地受到復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的影響,在發展過程中多次出現波折。由于一些國際體育組織內少數勢力持頑固反華立場,我國于1958年被迫中斷了與國際奧委會等國際體育組織的聯系。但中國體育人不屈不撓、頑強拼搏,體育事業仍在曲折中發展。
改革開放 中國競技體育嶄露頭角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體育事業發展迎來了新的歷史時期。
根據鄧小平同志“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以“奧運模式”成功解決了在國際奧委會和其他國際體育組織中的涉臺問題,恢復了中國奧委會在國際奧委會的合法權利。改革開放的中國回歸到國際體育大家庭中,為新時期體育事業的發展鋪平了道路。
1980年我國首次組隊參加冬季奧運會,1984年我國在改革開放后首次組隊參加夏季奧運會,射擊運動員許海峰獲得新中國第一枚奧運會金牌,并取得位列金牌榜第四位的優異成績。
我國競技體育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以奧運會為核心的奧運戰略,制定和實施了奧運爭光計劃。1984年,中共中央印發了《關于進一步發展體育運動的通知》,極大地提高了體育的社會影響。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體育行政體制改革取得突破,全國性單項體育協會改革加快推進,設立運動項目管理中心。
2001年,北京獲得2008年奧運會舉辦權,中國體育迎來前所未有的重大發展機遇。為籌辦好北京奧運會并以此為契機促進體育事業全面發展,2002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時期體育工作的意見》。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中國體育代表團位列金牌榜第一、獎牌榜第二,又一次取得重大歷史性突破。
在這一時期,全民健身運動也得到蓬勃發展。1995年《全民健身計劃綱要》頒布實施,成為我國群眾體育事業發展的跨世紀綱領性文件。2009年,國務院批準每年的8月8日為全民健身日,中華大地掀起了持續不斷的體育熱。
黨的十八大以來
體育成為凝心聚氣的強大力量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體育系統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體育工作的重要論述,自覺把體育事業放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去謀劃。體育管理體制改革深入推進,著力解決行政、事業、社團、企業四位一體的弊端,努力構建小政府、強社團、大社會的體育發展新格局。
“放管服”改革全面深化,堅持開放辦體育的理念,進一步簡政放權,放寬準入,優化服務,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體育事業發展。奧運項目協會實體化改革也穩步推進。
2015年7月31日,北京攜手張家口獲得了2022年冬奧會的舉辦權,成為世界唯一一座既舉辦過夏季奧運會又舉辦冬季奧運會的城市。此次冬奧會,中國健兒以9金4銀2銅,金牌榜第三創造了中國冬奧會歷史最佳成績。
中國體育健兒在國際賽場上的優異表現,向世人展示了中國的嶄新形象和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成為中華民族凝心聚氣的強大力量。其間涌現了一大批全國人民耳熟能詳的英雄集體,如長盛不衰的中國乒乓球隊、“五連冠”的中國女排、被譽為“夢之隊”的中國跳水隊等。
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加快推進體育強國建設。體育系統以提高全民族健康水平為重點,推動群眾體育工作再上新臺階。構建齊抓共管的全民健身工作格局和人民滿意的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立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發展機制,構建覆蓋全體、突出重點的青少年體育發展新機制。
伴隨著體育事業取得輝煌成就,我國的體育法治也不斷健全完善。以199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頒布實施為標志,隨著《奧林匹克標志保護條例》《公共文化體育設施條例》《反興奮劑條例》《全民健身條例》以及一批部門規章和規范性文件的出臺,中國體育發展步入法治化軌道。
6月2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由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五次會議修訂通過,將于2023年1月1日起施行。這是時隔27年,第一次全面系統地修訂體育法。
新修訂的體育法讓全民健身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明確提出推進體育強國和健康中國建設,國家實施全民健身戰略,推行全民健身計劃,并規定每年8月8日全民健身日所在周為體育宣傳周。
新修訂的體育法聚焦青少年這個重點人群、學校這個重要陣地,強調堅持體育和教育融合,文化學習和體育鍛煉協調。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社會法室主任郭林茂表示,新修訂的體育法,篇章結構更加完善、條文更加充實豐富,覆蓋體育事業發展的方方面面,重點補充“總則”“競技體育”“保障條件”等章節的規定,進一步明確體育事業未來發展原則方向。
至今,我國已形成1部法律、7部行政法規、30余部部門規章、200多件規范性文件、近300件地方性法規規章規范性文件的體育法規政策體系,我國體育事業進入了依法治體的新時代。
來源:中國體育報
新中國體育發展大事記(部分)
1949年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的《共同綱領》列入了“提倡國民體育”的內容。
1951年 在北京開始試行的《準備勞動與衛國體育制度》是新中國第一個國家體育鍛煉標準。
1952年11月 成立中央人民政府體育運動委員會,同年,教育部成立體育指導處。
1954年9月 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的憲法第九十四條規定“國家特別重視青年的體力和智力的發展”。
1955年7月 第一屆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通過的“一五”計劃中提出:“在全國人民中,首先在廠礦、學校、部隊和機關青年中,廣泛地開展體育運動,以增強人民體質”。
1975年 國務院批準試行《國家體育鍛煉標準》。
1995年 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規定國家對青年、少年、兒童的體育活動給予特別保障。
2002年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時期體育工作的意見》,對全面深化體育改革和籌辦好2008年奧運會作出部署。
2009年 國務院印發《全民健身條例》。
2011年 國家體育總局頒布《青少年體育“十二五”規劃》,青少年體育第一次有了整體規劃。
2017年11月 國家體育總局聯合教育部、中央文明辦、國家發展改革委、民政部、財政部、共青團中央印發《青少年體育活動促進計劃》。
2022年6月24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由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五次會議修訂通過,將于2023年1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