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春榮
2022 年6 月29—30 日, 北約馬德里峰會通過了《北約2022戰略概念》(下稱《戰略概念》),稱俄羅斯是北約“最大且直接的威脅”,并進一步強化了“援烏制俄”的方針。然而,在這一劇本主線之外,還涌動著另外一條主線,那就是渲染北約還面臨來自中國方面對其利益、安全和價值觀的挑戰。此次北約峰會還首次邀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亞太地區伙伴國參加,而日本還借機召集其他3 國開了一場邊會,針對中國的意圖暴露無遺。

此次北約峰會釋放出一個強烈信號,即由美國主導的北約試圖與其亞太伙伴國聯合制華,這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強化所謂民主國家與非民主國家之間的集團對抗。拜登執政以來,美國高舉“民主”大旗,打造“民主國家聯盟”,以對抗中俄等所謂“威權國家”。為此,美國企圖將其遏制中國的戰略擴展為北約所有成員國的對華戰略。不僅如此,美國也竭力拉攏日韓澳新等亞太地區所謂“民主國家”,目標是形成以所謂“民主的西方”為一方、以俄羅斯和中國為另一方的新的集團對抗格局。此番北約馬德里峰會,美國徹底撕下了“不打新冷戰”的遮羞布,聯手日韓澳新遏制圍堵中國的意圖昭然若揭。
二是編造和煽動應對來自中國方面的“挑戰”。雖然《戰略概念》側重于應對俄羅斯的“威脅”,但中國顯然已成為另一個焦點。美國企圖將中國與俄羅斯深度捆綁,夸大所謂來自中國方面的“挑戰”,進而得出西方需要對華復刻制俄措施的結論。對此,《戰略概念》指責中國還在深化與俄羅斯的“戰略伙伴關系”,并試圖削弱“基于規則的國際秩序”。個別北約成員國(如美國和英國)妄稱“烏克蘭戰爭凸顯中國大陸對臺灣的潛在威脅”,無端指責中國挑起亞洲的緊張局勢,其目的就是要挑動北約各國及其亞太伙伴國共同遏制中國,減少對中國各方面的依賴,包括在經貿領域與中國“脫鉤”。
三是實現“北約亞太化”和“亞太北約化”之間的合流。在美國的推動下,北約希望通過加強與亞太四國的合作,以更密集的方式對中國進行打壓圍堵。而亞太四國則假想受到了來自中國方面的“威脅”,為自己投入美國及北約的懷抱制造正當性、合理性。此次北約馬德里峰會,這兩股勢力形成合流,凸顯雙方在應對所謂“亞太共同安全挑戰”上進行合作的意圖。北約和亞太四國已表示,要在網絡防御、新技術、海上安全、氣候變化和打擊虛假信息等方面加強合作。
表面上看,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在馬德里峰會上實現了其既定目標。一方面,北約各成員國以及它們與亞太伙伴國之間完成了“團結秀”;另一方面,美國如愿在北約新版《戰略概念》中將中國描繪為對歐洲—大西洋安全的“系統性挑戰”,并促成北約共同應對所謂來自中國的“挑戰”。顯然,新版《戰略概念》為北約插手亞太事務、在中國周邊制造事端打開了窗口,北約的歐洲成員國和日韓澳新等亞太伙伴國也將被越來越深地裹挾到美國的遏華戰略中。然而,北約拉日韓澳新入伙,看似對抗中國的陣仗越來越大,但無論是北約還是亞太四國都在如何與中國打交道問題上存在著難以彌合的分歧。
首先,北約內部在對華定位上存在不同意見。美國和英國原本想在《戰略概念》文件中把中國稱為“風險”甚至是“危險”,而不只是“挑戰”,但遭到了德法等國的反對。尤其是德國,出于與中國緊密的經貿關系以及在全球性議題上必須與中國合作等因素的考慮,促成北約文件依然強調“對與中國的建設性接觸持開放態度”。此外,德國還警告稱,不要將中國等同于俄羅斯。由此可見,北約刻意打造的“統一對華戰略”形象僅存在于紙面上。
其次,北約可以為擴大其與亞太伙伴國合作關系投入的資源有限。西方國家近期提出了一系列擴大投入的計劃,此前的七國集團峰會宣布啟動籌資額達6000 億美元的“全球基礎設施和投資伙伴關系”,此次北約峰會又提出要將北約快速反應部隊擴充到30 萬人以上。然而,俄烏沖突帶來的資源短缺和物價飛漲,已經在北約國家尤其是歐洲國家引發嚴重的反噬效應,更何況俄烏沖突很可能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消耗戰。因此,西方國家能否投入足夠的資源,使這些“雄偉計劃”真正落地令人存疑。實際上,自20 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就試圖推進北約的全球擴張進程,但并未得到多數成員國的支持,尤其是北約的歐洲成員國擔心戰略上的過度擴張很可能會削弱而不是加強北約。
最后,日韓澳新四國需要權衡盲目追隨美國是否真的符合自身利益。四國國內對于追隨美國對抗中國仍有不同意見。例如,韓國方面就特別強調,其領導人參加北約峰會并不意味著韓國將轉向反華;新西蘭國內指責總理阿德恩屈從于美國的脅迫,放棄了新西蘭長期以來所奉行的獨立外交政策,認為這勢必嚴重損害新西蘭的國家利益和太平洋地區的穩定。這四國國內之所以多多少少有這樣的憂慮,是因為美國讓亞太國家“搭伙”北約并不是提供“免費的午餐”,而是以它們按照美國的意志和利益投入圍堵中國的資源為代價的。與此同時,亞太四國集體作秀固然容易,但真正的問題在于,亞太四國如何保持參與此機制的動力和獲得持久的國內支持、如何在保持靈活性的同時增強彼此之間的聯系紐帶和內部一致性,這在未來仍然是一個相當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