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剛, 劉如垚, 王景龍, 白亞靜, 遠永來, 潘向磊, 張俊民, 金艷艷, 陳永春, 李艷輝,湯永濤, 周傳江, 聶國興*
(1.河南師范大學水產學院河南省水產動物養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河南新鄉 453007;2.西華縣農業農村局, 河南周口 466600)
西華縣隸屬于河南省周口市, 位于河南省中東部。 西華縣東西長57公里,南北平均寬21公里,總面積1194平方公里。 西華縣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平均氣溫14℃,年平均降水量747毫米, 年平均日照時數1971小時, 無霜期216天。 西華縣全境水域均為淮河水系,有沙河、潁河、賈魯河、清流河、黃水溝等14條骨干河道蜿蜒境內,總排水面積1072平方公里。 為清楚掌握西華縣魚類物種組成情況,2020年8月15日至8月19日,河南省魚類資源調查隊在西華縣開展了為期5天的調查工作。
根據西華縣河流分布特點和采樣點設置一般原則,此次共調查樣點30個。 包括27個自然水域樣點,涉及河流的交匯處、干流的上、中、下游及主要支流。另外,對西華縣3個售賣野生魚的農貿市場和早市進行了多次調查和樣本采集。 在調查過程中發現樣點12、14、18、19、26處于干涸狀態, 為季節性河流或溝渠。 具體樣點信息見表1。

表1 西華縣魚類資源調查樣點信息表
采用多種方法相結合的方式開展魚類調查,如布設粘網、地籠等,進行實地采樣,同時從漁民手中收購魚類樣品。另外,走訪漁政管理人員以及樣點附近的釣魚愛好者和專業漁民, 了解魚類種類及資源量的變化情況。
迅速對采集的魚類樣品進行處理,首先清洗魚體表面及鰓腔,然后將標本浸泡于10%濃度的甲醛溶液中,對于較大個體的標本還需進行腹腔注射,詳細記錄采樣點信息,包括物種名、地點、時間等[1]。標本鑒定依據《中國動物志硬骨魚綱》各卷冊等資料[2-3]。
經鑒定,本次調查共采捕魚類40種,隸屬于6目13科33屬。 鯉形目魚類有28種,為主要組成種類,占總種數70.00%;其次是鱸形目4種,鲇形目3種;鯡形目有兩種,分別是短頜鱭和圓尾斗魚;合鰓目和鳉形目各一種。 具體魚類名錄詳見表2。

表2 西華縣魚類物種名錄
通過營養結構、產卵方式、棲息環境等指標對西華縣魚類生態系統進行分類[4-5]。 按照營養結構將其分為雜食性、肉食性和植食性3種。 雜食性魚類最多,共計20種;其次是肉食性魚類,有14種;植食性魚類最少,有6種。 按照產卵方式,產沉性卵的魚類數目最高,占16種;產漂流性卵的魚類有8種;產粘性卵和將卵產于蚌內的魚類均為7種,產浮性卵的僅有2種。 根據魚類的棲息環境可將其分為溪流定居型、 靜水定居型、江湖洄游型。本次調查發現靜水定居型的有19種,溪流定居型16種,而江湖洄游型的魚類較少,僅有5種。 按照淡水魚類的區系特征,西華縣魚類屬于以下4種復合體類型: 一是中國平原區系復合體,魚類多產流動性卵或者產粘性不強的沉性卵, 本次調查發現鰱、鳙等15種魚類都屬于該復合體;二是北方平原區系復合體,此類魚大多產卵較早,耐寒,較耐鹽堿, 本次調查中僅發現麥穗魚和中華花鰍兩種屬此種類型。三是晚第三紀早期區系復合體,此類魚大多以底棲生物為食,視覺較差,嗅覺發達,本次調查發現鯽魚、鯉魚和泥鰍等15種魚類屬于該復合體;四是南方平原區系復合體, 該種類一般都有輔助性呼吸器官及保護色, 本次調查魚類中有10種屬于此復合體,如子陵吻蝦虎魚、黃鱔、烏鱧等[6-7]。此次調查魚類的生態習性及區系劃分見表3。

表3 西華縣魚類生態習性和區系劃分

續表
本次魚類資源調查設置的采樣點比較廣泛,涵蓋所有干流和主要支流,包括沙河、潁河、賈魯河、清流河和黃水溝等。其中沙河所獲得的魚類種類最多,而潁河所獲種類較少, 這與潁河在西華境內存在水體富營養化有一定的關系。從魚類的種類來看,西華縣魚類資源豐富, 平原河流少見的斑鱖和溪流魚類中華花鰍在沙河都有所發現,雖然數量不多,但也間接顯示了沙河為魚類提供了良好的棲息環境。 調查期間經詢問當地漁民和釣魚愛好者了解到, 以前該地區有鰻鱺,但是已經多年未見,此次調查期間,也未采集到鰻鱺。 我們猜測人類活動對鰻鱺資源影響嚴重, 如攔河筑壩很大程度地阻斷了鰻鱺的洄游通道,河流污染破壞了鰻鱺的棲息環境。
西華縣屬于淮河流域,調查期間,我們發現潁河存在水體富營養化的問題, 富營養化水體使得各種藻類大量繁殖,水體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從而對魚類生存構成了嚴重的威脅, 因此解決水體富營養化問題是非常迫切的事情。可采用生物膜處理技術、生態浮床技術、人工濕地技術、微生物修復劑投加技術等方法進行綜合治理[8]。 但要注意,任何一種方法都有優缺點,應該因地制宜,選擇效果最佳的途徑解決,使魚類的生態環境得到充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