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亦男
(江蘇省江陰市第一中學,江蘇 江陰 214400)
生涯教育有助于樹立學生的發展觀念,使學生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習,秉持“未雨綢繆”的思想來學習理論知識,從而使其對職業發展有了簡單的了解,并確立近景目標與遠大理想.高中數學教師應該利用與數學相關的職業來吸引學生的興趣(如銀行家、會計師等),并結合教材內容與多種教育途徑來激發其主觀能動性,重視其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開展良好的生涯教育.教師在開展生涯教育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在模擬環境中進行實踐體驗,并適時滲透思想教育,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新課程改革強調了教師的教學活動需要以學生為中心,重視其主體地位,并用合理的手段與方法將知識生動地呈現出來,降低理解難度,激發興趣,使其在興趣的驅使下學習知識,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與成就感.將職業生涯輔導融入不同的授課環節能夠使學生明確自己的未來發展方向,從而探索努力的方法與成功的方式,這樣也有效改善傳統教學方式的弊端,傳遞積極正向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觀念;還能夠引導學生找到為何而學習和奮斗這個問題的答案,使其從迷茫中醒來,并確立遠大志向,從而貫徹落實新課改中的“立德樹人”要求,遵循“以生為本”理念,滿足新課程改革的發展需求[1].
新時代社會發展與科技進步加大了對“高、精、尖”人才的需求量,使得社會人才競爭日漸激烈.在應屆畢業生逐年遞增的形勢下,就業成為學生踏出校門后所面對的嚴峻問題.為了使學生能夠滿足社會崗位需求,教師要滲透職業生涯規劃,引導其明確未來的發展方向,使之能夠在清晰的目標指引下,在學習道路上走好每一步,夯實根基與技能,不斷提高自己的競爭優勢與綜合素質能力,平穩度過人生中的每個時期.高中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要全方位、多角度地分析自身的特點與愛好,大致確定自己的發展方向,再通過職業生涯教育,確定專業目標,結合自己的想法與實際能力,了解不同崗位的未來就業需求量,并為之奮斗、努力,從而為將來的成長與發展奠定基礎.
雖然素質教育已經逐漸被全面普及,但是,之前我國的高中教育都是以學生成績為判別一切的基礎.盡管今年提出了“雙減政策”,在觀念上對學生的壓力進行了改變,但是在實際行動中并沒有明顯的改變,大部分教育工作者仍然以如何提高學生的數學測試成績作為工作的重心,這就會導致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得不到提高.大部分高中生都認為高中數學不但有一定的難度,而且知識點繁多,在學習過程中容易產生煩躁之感,從而很難對數學學習產生興趣,那么數學教學成效可想而知.而借助于數學文化在數學教學中的滲透,教師則能夠以文化為基礎,利用數學文化中的故事與思想,調動學生的興趣,從而有效實現對數學課堂的活化,轉變傳統教育模式下數學教學枯燥繁雜的實際特征.這對于學生數學能力的提升是極為有利的,可以為學生數學素養的提高打下堅實的基礎.學校過于側重應試技巧的教學,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提升.而借助于數學文化在數學教學過程中的滲透,學生則可以通過數學文化不斷優化自身的思維模式,這對于學生數學思維的發散是極為有利的[2].此外,數學文化與數學技巧的融合還能夠有效改善學生只重視數學理論學習,不注重數學實踐的現實問題,能夠顯著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人類在對知識的渴望的過程中,首先要對知識的來源產生好奇,會問為什么;接著就會對這個問題產生好奇,從而會產生對這個問題探索的好奇心,即動機,有了動機,學生才會對數學產生興趣.而現今的高中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普遍存在動機不明確的現實問題,在數學學習活動中很多人都完不成任務,這不僅不利于學生的學習,也不利于其正確價值觀的樹立.而借助于數學文化與高中數學教學的融合,教師則可以利用數學文化中的各種理念與方式,引導學生明確自身的學習動機,提高其數學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并以學生的學習動機為導向,為其未來的發展進行適當的引導,促進其樹立起與自身求學及職業生涯發展相符合的價值觀取向.
部分教師為了貫徹落實教學改革要求,盲目開展教學工作,忽視了實踐與理論的辯證統一,時常會在知識講解的過程中,脫離教材而自行發揮,使部分學生在聽課過程中無法跟上教師的節奏,更不能從教材的視域出發理解數學原理.有些教師為了提高學生的數學解題能力,還會選擇講解一些難度過高的題,未能考慮學生身心發展差異與認知能力,導致其在教師的引導下,難以提高數學學習水平,也無法明確職業生涯的具體意義,甚至就此陷入迷茫,影響未來發展.
生涯教育滲透是重要的教學任務,教師應予以重視,并在數學理論講解過程中,利用豐富多樣的知識來呈現各種職業,開闊學生的眼界,樹立良好的就業觀.但在實際教學中,有些教師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忽視了該項教學任務,僅在課上時間講解理論知識,未能拓展滲透的途徑,導致學生難以對各類職業進行了解.學生雖然有了大致的未來發展方向,但是缺乏清晰、明確的指引,憑一己之力探索職業生涯規劃途徑很容易迷失方向,甚至會誤入歧途,釀成難以估量的后果[3].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為了提高實踐能力,部分教師選擇開展習題教學,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討論問題,最終解決問題.這樣雖然能夠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但是忽視了其有限的自制能力.部分教師在實踐教學中,下發不同的習題,讓學生自行研究,采用“無為而治”的方法,意在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但是部分自制能力差的學生會在解題過程中出現“溜號”等行為,甚至有學生會擾亂課堂秩序.在自行學習結束后,有些教師僅公布問題答案,并沒有對題干進行細致的分析,致使學生的實踐能力普遍較弱.
思想意志是人自覺確定目的,并根據所確定目的而支配自身活動的一種心理傾向.高中生的思想意志正處在形成的末期和發展的關鍵時期,此時若教師施以良好的引導則能夠使其獲得強大的精神支柱,支撐其走過漫長的學習歲月,使之獲得源源不斷的學習動力,繼而克服困難,勇往直前.但部分教師秉持傳統的教學思想,認為學生只要學習好數學知識便能取得好成績,從而擁有“好前途”,忽視了對學生思想意志的培養,致使課堂變成了教師的“一言堂”,學生的主體地位發生偏移[4].



在學生已經初步掌握了相應數學概念的基礎上,教師需要將數學文化融入學生數學思維體系的構建之中,讓學生在充分了解各個數學知識點間所存在的邏輯性關聯的基礎上,將其進行內化,進而構建完善的數學思維體系.而在數學文化滲透的過程中,教師可以以創設數學問題的方式,選取數學歷史事件為素材,將數學概念、方法以及相關的思想融入所創設的數學問題中,讓學生用系統的眼光將數學文化與數學思維及所講授的相關知識點進行內化,整合為自身的知識體系.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為切實提高高中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的教育價值,教師必須將其合理應用于數學問題的求解過程中,讓學生能夠以實踐的方式,利用好數學文化中的思維與方法.教師可以讓學生以數學文化的視角去審視解決數學問題的全過程,整合數學問題中的邏輯材料與隱含的數學特征,進而促使學生利用數學文化中所蘊含的創造性策略、解題技巧以及程式化解題方案切實解決各類數學問題,并讓學生總結出對應數學題目中所蘊含的數學思想、思維與方法,以此全面提高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的實際成效[6].
數學是一門知識點較為繁雜的系統學科,概念較多,因此大部分學生在學習概念的過程中容易出現混淆情況,再加上數學概念本就存在一定的抽象性,所以學生在理解的過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困難.對此,教師可以借助現有的多媒體設備及其他教育資源,合理還原數學概念的產生過程,讓學生能夠在了解數學概念本質的同時,了解其產生原理與背景,這不僅能夠避免傳統數學概念教學的枯燥感,還能夠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了解各個概念之間所存在的邏輯性關聯.官方調查數據顯示,每年的應屆畢業生都在刷新歷史新高,這意味著在社會發展與進步的過程中,就業競爭會越來越激烈,而高中學生正處于關鍵的校園與社會的過渡期,此時應該開展良好的思想教育活動,使其能夠辯證地看待自己的未來發展,結合自身情況做出合理選擇.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興趣為其參謀未來的高考志愿,結合職業生涯規劃,幫助其明確個人選擇專業的就業方向和崗位職責,使之能夠清晰地認識到所選志愿的合理性和適合性.教師要適時進行思想教育,為學生講解就業觀的相關內容,使內心充滿渺茫的學生能夠在教師的指引下“撥云見日”,樹立良好的生涯規劃意識.在日常的數學知識講解中,教師也要從知識內容出發進行拓展,發揮數學學科的教學價值,積極向學生普及與數學有關的社會職業,比如,金融分析師、會計師、銀行職員、經濟師、審計師等,以及軟件開發、設計師、程序員、建筑設計等工作,激發其奮斗意志,從而發掘其身上的潛在內能,夯實學習基礎,為未來的發展和就業夯實根基[7].
綜上所述,在高中數學中滲透生涯教育,具有滿足教改需求和明確發展方向的意義.教師應該重視學生的職業生涯教育,并結合教育現狀,分析內容講解脫離教材、生涯教育途徑單一、實踐能力普遍較弱、思想意志不夠堅定等問題的成因,并在把握高中階段學生認知能力與身心發展差異的基礎上,開展教學工作.教師要運用深度發掘教材內容、探究多種教育途徑、引導進行實踐體驗、開展思想教育活動等一系列策略,合理滲透生涯教育,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樹立良好就業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