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博文
(甘肅省平涼市莊浪縣朱店小學,甘肅 平涼 744607)
數學本身是一門邏輯思維強且知識結構緊密的學科,貫串學生整個學習階段.在小學階段,學生看待問題的角度較為簡單,接受新知識的速度比較快,如果沒有教師的正確引導,學生容易誤入歧途.為了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應該從多方面考慮學生在課堂上對知識的理解力,重視學生核心素養的養成,有效培養學生的進取心.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不僅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成績,更會對其以后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是每位教師應盡的責任,本文就此進行簡單的闡述.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只是簡單按書本講義進行教授,不僅會限制學生的認識,還會讓學生厭惡數學理論知識.因此,教師應轉變自身觀念,增強自身學習,學會利用互聯網平臺上的教學資源豐富教學,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地拓展課堂知識,增加新內容,培養學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探索數學知識,讓學生在遇到問題時能有數學的意識.如講授“空間與圖形”時,教師可在講桌上放置一些物體,讓學生進行觀察,在觀察前教師可以明確地提出問題,如:桌面上有哪些物體,是什么形狀,怎么才能看得更清楚,然后,教師積極地鼓勵學生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觀察、分類.由于觀察的角度不同,學生給出的答案也不同,教師可進行講解,引導學生嘗試從不同位置再進行觀察,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空間感知,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思考習慣.
讓學生課前預習是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重要過程.學生可以在預習課本的過程中找到難點和自己不理解的點,在上課時通過老師的講解來解決自己的疑難點,這不僅是提升學習效率、培養好習慣的前提,更是提高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強化日常備課.首先,在要求學生閱讀和思考之前,教師要了解學生想學的內容,將其不會或是想學的題寫在備課冊上,并重點標記學生真正不懂的地方,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自己要學的內容.其次,為讓學生學會學習,教師要讓學生在課后積極進行復習.復習對提高學習效率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對于小學生來說,復習主要是根據當天的教學內容進行的,教師可以采用家園共育的辦法,囑咐家長讓孩子使用記憶測試的方法,課后回家對當天所學內容進行適當記憶并測試.最后,教師應注意培養學生傾聽和積極探索的習慣,使其認真聽講,積極探究,結合自己的先驗知識主動獲取知識,闡明知識的來源.
教師應該認真傾聽其他學生的意見,并評估他們的意見和答案,如此這般才有利于師生互動,才能充分發揮課堂優勢,加強課堂教學,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在家庭作業和考試中,很多學生做錯題不是因為不會做,而是因為沒有看清問題的要求.此外,一些用來表示操作順序的術語常常被混淆和忽略,導致學生在解決問題時犯錯.因此,在解決應用題時,教師要讓學生認真閱讀問題,初步了解問題的含義.學生理解問題內容的第一步就是閱讀題目,這也是培養審題能力的第一步.學生準確理解問題的含義,在此基礎上列出公式進行計算.另外,在做計算題時,教師不要要求學生立刻進行計算,而是讓他們先進行思考,尋找簡單的算法.這樣一來,不但提高了學生解題的速度,還增加了計算的準確性.教師通過考試訓練培養學生認真與嚴謹的習慣,不斷指導學生靈活使用正確、合理的計算方法,提高其做題質量和速度.因此,小學教育中非常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在考試中的良好習慣.
小學生初入學堂,愛玩的心理比較重,教師如果不能在課堂上及時吸引其注意力,很容易出現學生在課堂上開小差或是打盹的情況.而良好的教學情境能夠帶領學生全身心地投入課堂,使其能緊跟教師的教學進度,隨堂消化吸收課程內容.為照顧不同智力與層次的學生,在日常備課中,教師應該全面兼顧學生的接受程度和理解力,從實際出發,多為學生著想,對于存在難度的地方應該設置一些趣味性情境,合理地結合信息技術,利用一些寓言小故事引入課題,充分抓住現代信息技術能夠集圖像、聲音于一體的優勢,將一些小故事進行動態演示,先調動學生的注意力,再逐步引入課堂知識,讓學生潛移默化地認知理論,感受數學背后的含義.
例如,在講授“加與減”知識時,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引入“朝三暮四”的寓言故事,將故事中的小動物在屏幕上呈現,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體驗感,同時提出問題:“如果小動物摘了10個桃子,吃了2個后又摘了4個,那么它現在一共有幾個桃子?”以此讓學生清楚加減的計算需要遵循的規律,進行有效的思考.這樣,將故事引發的問題應用到課堂中,能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師在參與體驗教學課程的探索活動中,要學會發現、學會觀察,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提出有針對性和有價值的問題,這樣不僅能培養學生不斷創造和發現的能力,還能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愛因斯坦曾經說過,“在學習的過程中,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在小學教育教學過程中,學生要學會積極主動探索,養成主動思考和提問的學習習慣,積極、勇敢地提出問題,并進行質疑.
學生提問習慣的培養還要從模仿開始.教師要注意提問的“言傳身教”,教學生在哪里找疑問.一般來說,問題可以出現在新知識的技術界面、學習過程的困惑中、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中、概念的形成中、解決問題思想的分析中、實踐的動手操作中.同時,教師還要讓學生學會換角度思考,并提問題.
學生的學習態度和習慣會從家庭作業中反映出來.學生應當在規定的時間內認真、獨立地完成作業.為讓學生保持高度自覺,教師應從學生入學當天就用正確的方式來進行培訓.作業是吸收和消化知識,也是將學到的知識綜合起來培養學生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可以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讓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為了培養學生獨立自主完成作業及積極自主檢查的習慣,教師可以經常用贊揚、鼓勵的方式,幫助學生克服困難,讓其獨立自主完成作業并自行檢查,這樣可以讓學生體會到榮譽感及成就感.
在做作業的時候,大部分學生不仔細閱讀問題直接開始寫,沒有認真分析問題,導致對題目的思考方向略微偏移.因此,教師要重點解決學生獨立思考和解題流程的問題.對于有借鑒或抄襲別人作業想法的學生,教師要讓他們充分意識到獨立完成作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小學階段就要幫助其養成積極正確的作業習慣.同時,學生在小學階段比較貪玩,為充分地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教師在適當布置作業之外,還要讓其進行一系列活動.教師在講解和訂正作業時,如果發現學生筆跡相當潦草,并且作業質量不高,想讓這類學生改正,可以進行適當的思想教育,尤其是發現有些學生不能自己獨立完成作業,抄襲其他學生的作業時應當進行嚴厲批評.在教學中,教師必須要求學生獨立自主地完成作業,并仔細檢查作業,這是學生完成高質量作業的重要步驟.許多教師為了省事讓家長檢查作業,這無法讓學生養成自己檢查的習慣,從而使學生不知道自己的問題出現在哪里.教師讓家長檢查作業只不過是側面地讓家長督促孩子學習的一種方式而已,不能成為常規化的手段.在課堂講解作業時,教師應該事先分析學生的作業情況,在課堂上與學生討論錯誤的原因,使學生理解檢查的重要性.通過教師講授,學生可以掌握檢查作業的方法,逐漸形成良好的檢查習慣.經過長期的實踐和探索,學生會養成更加細心嚴謹的學習態度和善于自我評價的學習方法.
學習是不斷積累和認識的過程,犯錯也會不斷地伴隨其中,教師應該提供針對性的指導,強化訂正的效果.
(1)注重及時性.為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在作業中出現錯題時,教師應該要求學生在下次作業前及時改錯,并對犯錯的點進行清晰的標注,讓其學會自己反思;如果任由其擱置,時間長了,學生會把錯誤的認知和正確的知識混淆,從而在以后的學習中更加吃力.
(2)注重過程和方法.學生在寫作業的時候出現的錯誤比較多樣,就同一類型的題目的解決方法也不盡相同.學生在訂正時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但是更應該清楚自己出現問題的原因,在改錯時學會用不同顏色的筆在旁邊進行糾正,方便在后期復習時很好地規避此類錯誤發生.
考試是可以直觀反映出學生所領悟到知識多少的途徑,清晰地書寫及審題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師可以通過測試成績看到學生的學習結果,能夠了解學生是否掌握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另外,日常提問是可以了解學生掌握知識多少的一種手段,能夠提高學生在考試中的解題速度和質量.在考試時學生必須理解題目要求和題意,這需要教師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理解問題的能力.學生要正確觀察題目的提問類型,使用合理的方法使計算變得簡單,不僅要看到整體問題,還要看到計算過程中的新數字和新情況,以便采用適當的方法.良好的學習習慣可以提高學生在考試中解題的正確率和答題的速度.
清晰的書寫是考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不僅反映了學生的學習態度,更能反映出學生日常學習習慣,還反映了學生對學業成績的重視程度.凌亂的書寫會直接影響學生的考試成績,以至于很多問題都不是因為沒有掌握基本知識,而是因為不標準的、臟亂的書寫,從而促使分數偏低.為培養學生認真書寫的好習慣,在學生的日常作業和書寫中,教師應該給予學生相應的書寫標準,規范書寫,幫助其保持整潔的書面.
審題也非常重要.在考試過程中,考生要根據題目的信息、符號以及考題所告知的條件和問題,理解其中的含義,然后再回答.如果學生審題不仔細,往往會給出錯誤答案.所以學生答題前要先認真審題,看關鍵信息,分析有沒有簡單的算法等.
對于課堂而言,教師最需要關注的自然是學生是否積極思維、有效進行思考,特別是學困生是否認真思考、積極發言.在課堂上教師在很大程度上要調動學生的注意力、引導他們關注所學的課堂知識.根據學生所處年齡階段的生理、心理特點,教師在課堂上先是一反原來鼓勵學生積極舉手發言的做法,在一個問題提出之后,讓認為自己不會回答的學生舉手示意,讓會的學生無須舉手,教師會在沒有舉手的學生中叫人回答.這樣做有一個明顯的好處,就是問題一旦提出,無論什么樣的學生都得認真思考,確定自己會與不會,不會出現以往那樣由于僥幸而懶于思考、注意力分散的情況,至少不會太普遍.然后,教師應該通過評價讓學生感覺無論自己回答得怎樣,只要認真思考,自己應該是“安全的”,都可以很體面地坐下去.讓學生理解回答得對、錯都是正常的.
對小學數學學習來講,課外讀書就是對教材上所學知識內容進行閱讀和及時的復習,這不僅是提高學生的數學意識的一種手段,也是學生提高感知能力、系統掌握和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重要途徑,而且能夠幫助學生促進其思維的發展,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程度,鞏固所學知識.但是,習慣是人們在長期的實踐中養成的,所以課外閱讀讓家長和老師一同合作才更加有效.
良好的生活習慣離不開堅持,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定期學習習慣只不過是一個長期堅持的過程,教師需要付出極大的熱情和耐心,也需要家長的配合.因此,教師應不斷地學習和踐行新課標改革下的教學觀,不斷促進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教師在教育教學的實踐過程中,要不斷完善教育教學觀念,形成良好的教育及教學習慣.我們可以看到好習慣對孩子的重要性.我們相信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將有利于學生的數學學習和其他學習,甚至影響學生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