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 王興純 賀祿碧
[四川護理職業學院附屬醫院(四川省第三人民醫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腎性貧血是慢性腎功能衰竭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常見的并發癥之一,該類患者在臨床表現上一般都伴有肌無力、活動力下降以及食欲不振等癥狀[1]。病理學研究認為腎性貧血的主要造成因素為人體內促紅細胞生成素分泌不足以及腎臟病變對于紅細胞代謝的干擾[2]。如上所述,兩大因素將會造成人體血液成分內紅細胞數量出現明顯的下降,繼而影響到患者的血紅蛋白、血清鐵蛋白的含量,而紅細胞的缺乏會引發患者的貧血性反應,影響人體的各項重要功能,對患者的生命質量產生一定的威脅。因此,為解決這一問題,相關醫師通常采用補充促紅細胞生成素的方法使得代謝活動順利完成,從而改善腎性貧血的癥狀。但單一的促紅細胞生成素治療往往無法保證治療的效果以及安全性,為此,醫學界一直在積極探索聯合藥物治療的臨床表現[3]。我院為進一步證實聯合治療的效果,展開了對照性研究,現將研究的主要內容進行闡述。
本次研究選擇2019 年1 月至2020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70 例腎性貧血患者,并將其作為研究對象。研究對象被隨機均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對照組男性20 例,女性15 例,年齡43 歲~64 歲,平均(51.32±3.21)歲,病程5 個~19 個月,平均(11.07±2.69)個月。實驗組男性18 例,女性17 例,年齡42 歲~65 歲,平均(51.76±3.24)歲,病程4 個~19 個月,平均(11.04±2.81)個月。組間患者的性別以及年齡等基本資料不具有數據上的差異,對研究的主要觀察指標無顯著影響(P>0.05)。
納入標準:(1)經病理學診斷而確診為腎性貧血的患者。(2)無其他神經系統類疾病的患者。(3)全面知曉研究的內容并且自愿加入的患者。
排除標準:(1)患有其他貧血類疾病的患者。(2)患有嚴重的血管類病變的患者。
對照組采用靜脈注射促紅細胞生成素的治療手段。根據患者體內血紅蛋白含量制定相應的注射量以及注射次數的方案,以防止因注射不當而造成的血管類病變。
實驗組則采用對照組基礎上的左卡尼汀聯合治療手段。患者在注射促紅細胞生成素的同時進行左卡尼汀的注射,常規患者所使用的左卡尼汀的藥量為1克~2 克,醫務人員將左卡尼汀與0.9%的生理鹽水相互溶解之后,將其注射入患者的靜脈當中。與對照組類似,其用藥量也隨著患者的體質以及癥狀發生相應的改變。
本次研究集中觀察兩組患者之間的治療安全性以及治療前后貧血相關臨床指標。其中治療安全性依據患者是否出現不良癥狀來進行評估,納入觀察與統計的不良反應包括頭暈、嘔吐、胃部不適、發熱、心律失常、血壓升高,而所監測的貧血相關臨床指標為血紅蛋白(g/L)、血清鐵蛋白(μg/L)、紅細胞計數(109/L)、紅細胞比容(%)、紅細胞內鈣濃度(μg/L-1)。
研究中的全部數據進行SPSS 22.0 計算機智能軟件的統計學分析處理。組間的計量資料全部以均數±標準差即()的形式進行表示,且采取t 檢驗法進行檢驗分析;而組間的計數資料則全部以百分率(%)的形式進行表示,且采取X2檢驗法進行檢驗分析。對軟件處理的P 值進行觀察,若P<0.05,則可認為組間的數據差異具有明顯的統計學意義;若P>0.05,則可認為數據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血紅蛋白含量、血清鐵蛋白含量、紅細胞計數、紅細胞比容、紅細胞內鈣濃度無明顯的差別(P>0.05);但治療后實驗組患者的血紅蛋白、血清鐵蛋白含量、紅細胞計數、紅細胞比容均有著明顯的升高,且升高程度要明顯高于對照組,同時紅細胞內鈣濃度均見顯著下降。由此可見,實驗組患者的治療效果與對照組患者相比更佳(P<0.05)。詳情見表1。
表1 實驗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貧血相關臨床指標對比()

表1 實驗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貧血相關臨床指標對比()
治療前治療后組別 血紅蛋白(g/L) 血清鐵蛋白(μg/L) 紅細胞計數(109/L) 紅細胞比容(%) 紅細胞內鈣濃度(μg/L-1)對照組(n=35) 91.37±6.76 98.97±5.31 2.18±0.36 23.51±2.46 2.40±0.25實驗組(n=35) 91.46±6.81 98.87±5.28 2.11±0.41 22.95±4.06 2.44±0.21 0.956 0.937 1.062 0.885 0.905 0.055 0.079 0.058 0.103 0.720 t P對照組(n=35) 108.55±4.31 110.44±3.21 2.41±0.39 28.79±3.36 1.95±0.17實驗組(n=35) 120.35±3.78 181.65±2.75 3.21±0.35 33.58±4.01 1.48±0.14 t 12.281 99.667 10.391 14.290 9.361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對照組中,出現頭暈的患者有5 例,出現嘔吐的患者有6 例,出現胃部不適的患者有4 例,發熱反應、心律失常以及血壓升高者各1 例,總占比為51.43%;實驗組中,出現頭暈的有2 例,出現嘔吐、胃部不適以及發熱者各1 例,總占比為14.28%。明顯地,實驗組患者的治療安全性要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情見表2。

表2 實驗組與對照組之間治療安全性的比較[n%]
相關研究者[4-5]認為對血液透析腎性貧血患者實施促紅細胞生成素聯合左卡尼汀能有效提高血紅蛋白濃度,改善臨床癥狀,提高治療效果且安全性較高,值得推廣。部分研究者認為左卡尼汀聯合促紅細胞生成素治療的總有效率、血紅蛋白、紅細胞比積均高于對照組,且EPO 使用量和不良反應均比對照組低,說明聯合治療可以有效改善血液透析腎性貧血患者的相關臨床癥狀、貧血狀態,且不良反應率低。另有研究者認為[6]促紅細胞生成素聯合左卡尼汀治療維持性血液透析尿毒癥合并腎性貧血,能有效減少紅細胞壓積,增加血紅蛋白量,治療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
血液透析作為腎臟代謝功能障礙疾病的臨床主要治療手段,雖然對于腎臟功能的替代性排除代謝廢物、平衡酸堿與電解質均有顯著療效,但促紅細胞生成素的分泌可能由于血液透析治療過程而減少,同時紅細胞質量及壽命也會隨透析過程中的彌散、超濾、吸附步驟受到負面影響。此外,腎性貧血本身帶來的葉酸以及鐵含量紊亂將進一步造成不良狀況,而促紅細胞生成素的使用恰好能夠彌補改善這一不良反應,有效提高紅細胞質量以及數量。但促紅細胞生成素的長期使用可能造成患者促紅細胞生成素抵抗,臨床診治可能因此不斷增加使用劑量,從而導致用藥不良反應進一步增加。此時左卡尼汀的治療機制發揮作用,其對于促進血清蛋白合成、穩定紅細胞質量具有不可忽視的效果,兩者聯合使用對于提高治療效果以及用藥安全性具有相互協調作用[7-8]。此論點亦可在此次調研結果中側面印證,可見相較于對照組,實驗組患者的血紅蛋白水平、血清鐵蛋白含量、紅細胞計數、紅細胞比容在治療后有著明顯的提高,而紅細胞內鈣濃度對應下降,促紅細胞生成素效用發揮穩定。與此同時,實驗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可見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高達51.43%,實驗組僅為14.28%,兩組差異顯著,左卡尼汀協調作用穩定發揮。
綜上所述,相較于單一的促紅細胞生成素治療,左卡尼汀的聯合治療手段安全性較高,效果確切,具有一定的借鑒與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