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青香
(江蘇省盱眙縣中醫院 江蘇 盱眙 211700)
靜脈曲張是常見的靜脈系統疾病,可導致下肢血液蓄積,長此以往,可使得患者下肢靜脈壓過高,使得血管于皮膚表面突出[1]。疾病以下肢為主要發病部位,也可出現在腹腔、胃底食道等部位。大隱靜脈曲張出現在下肢,由深靜脈瓣膜異常關閉所致,可出現淺靜脈曲張、疼痛、腫脹和色素沉著表現,若干預不及時,可出現靜脈性潰瘍、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等并發癥,影響患者正常工作與生活[2-3]。高位結扎加剝脫術為常用術式,旨在消除淺靜脈反流,減輕靜脈壓力[4]。全程無縫隙護理是新型護理方式的一種,指的是從患者入院治療到出院整個過程中接受的護理服務,目的在于向患者提供優質、全面的護理服務,以滿足患者不同層面的護理需求,促進護理工作順利開展[5-6]。為提高高位結扎加剝脫術治療大隱靜脈曲張的可行性,本研究將全程無縫隙護理在圍術期中的作用總結如下。
文中研究對象為110 例大隱靜脈曲張患者,2019 年1 月~2021 年12 月就診于我院,所用手術方式均為高位結扎加剝脫術,根據抽簽法均分至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55 例,38 例男性,17 例女性,年齡30 歲~70 歲,平均(53.21±2.54)歲,病程6 個~30 個月,均值(19.18±2.24)個月;觀察組55 例,32 例男性,23 例女性,年齡32 歲~68 歲,均值(52.18±2.72)歲,病程8 個~27 個月,均值(18.56±2.45)個月。兩組資料無差異(P>0.05),可對比。
對照組在手術過程中進行常規護理,告知相關知識,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及時處理異常情況。觀察組常規護理與全程無縫隙護理合用,具體護理措施為:
1.2.1 組建護理小組。小組成員包括醫生、護理人員、心理咨詢師和營養咨詢師,由專家對組內成員進行全程無縫隙護理理論知識和臨床實踐的培訓,設置科室護士長為組長,統籌安排護理工作,根據患者病情需要制定護理方案,確保組內成員明確自身工作職責,落實各項護理措施;醫護人員緊密聯系,共同參與護理服務,并加強與患者的聯系,確保治療目標的實現。
1.2.2 術前護理。手術開始前,護理人員應在患者病情穩定的前提下主動交流,為患者詳細說明與疾病和手術治療有關的健康知識,告知患者高位結扎加剝脫術的優勢,堅定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念;對于理解難度較大的內容,可通過制作PPT 和播放影像視頻的形式輔助宣傳,幫助患者全面了解自身疾病;患者對手術治療效果信心不足,可產生焦慮、緊張等負面情緒,需要護理人員在溝通交流中了解患者心態變化,根據患者性格特點開展心理疏導工作,為患者說明在術中積極應對的重要性,通過暗示、安慰、支持與鼓勵的方式予以患者情感支持,促使患者保持樂觀心態,告知患者主治醫師手術技術水平過硬,向患者分享其他患者成功救治的典型病例,以堅定患者內心信念;指導患者進行腹式呼吸和四肢伸展訓練,并對術前飲食與用藥情況進行指導,向患者說明術前檢查的重要性,協助指導患者順利完成,確保其以最佳狀態應對手術治療。
1.2.3 術中護理。術前半小時將患者送至手術室,核對信息,搭建靜脈通路,進行心電監護,為患者說明麻醉方式和術后注意事項,告知家屬于手術室外等候;對手術室溫濕度進行調整(溫度:22℃~26℃,濕度:45%~50%),調低儀器設備報警聲,播放節奏舒緩的背景音樂,術中注意保暖,實時監測血壓與心率的變化,做好搶救準備。
1.2.4 術后護理。術后復蘇期間,護理人員應主動關心患者,告知手術結果,待患者生命體征穩定,抬高患者患肢20°,促使血液和淋巴液回流;為患者佩戴彈力帶,觀察患者皮膚顏色、溫度、腫脹程度和主動脈波動情況,告知患者臥床時活動關節,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狀態,下床活動時動作緩慢,以免靜脈破裂出血;遵照醫囑服用阿司匹林腸溶片,以抑制血小板聚集;術后多飲水,促進腸道蠕動,降低便秘風險,以免腹內壓上升;為患者提供營養豐富的食物,補充維生素和膳食纖維,告知患者不可攝入刺激性食物;出院前對患者進行日常生活指導,告知患者洗澡時不使用堿性沐浴產品,不可長時間站立,下肢負擔不可過重,睡前可用溫水泡腳,適當按摩,以改善患肢血液循環狀態。
1.3.1 術后恢復情況。對比兩組下床活動時間、疼痛消失時間、皮下血腫消失時間、拆線時間、住院時間。
1.3.2 心理狀態。根據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和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MAD)[7]判定,二者界限分別為14 分和17 分,得分下降提示負面情緒緩解。
1.3.3 并發癥對比。包括切口感染、色素沉著、皮下瘀斑和下肢深靜脈血栓。
觀察組下床活動時間、疼痛消失時間、皮下血腫消失時間、拆線時間、住院時間更短,與對照組比較有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對比()

表1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對比()
組別 例數 下床活動時間(h) 疼痛消失時間(d) 皮下血腫消失時間(d) 拆線時間 住院時間對照組 55 28.32±4.12 10.78 7.54±1.56 17.72±3.32 12.96±2.24 15.16±2.28觀察組 55 22.16±3.18 ±1.12 12.36±2.72 8.12±1.44 10.27±1.54 t 8.778 12.512 9.262 13.479 13.181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患者接受護理前,焦慮和抑郁狀態評分無差異(P>0.05),經護理,兩組評分下降,觀察組患者得分更低(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前后心理狀態對比(,分)

表2 兩組護理前后心理狀態對比(,分)
焦慮 抑郁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對照組 55 18.78±2.12 15.12±1.48 20.27±2.56 17.72±1.21觀察組 55 19.24±2.36 12.16±1.54 20.68±2.42 14.24±1.32 t 1.075 10.278 0.863 14.413 P 0.285 0.000 0.390 0.000組別 例數
觀察組出現并發癥的概率更低,組間差異明顯(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癥對比[n(%)]
大隱靜脈曲張多見于中老年,女性發病率相對較高,對正常工作和生活均有影響。高位結扎結合剝脫術為常用術式,可在疾病治療中取得理想效果,但同樣會出現切口感染、下肢深靜脈血栓等并發癥,影響術后恢復,患者癥狀消失時間、住院時間明顯延長。因此,在進行手術治療的同時,既要規范操作,也要重視護理工作的開展,以保障療效,改善預后。
無縫隙護理理念由美國一家醫療機構提出,目的在于滿足患者不同層面的護理需求,在具體護理工作中落實人性化護理理念,消除整個護理流程中存在的縫隙因素,予以患者連續性、完整性護理服務,提高醫療服務可行性。
文中數據顯示,觀察組術后恢復時間更短,主要是因為全程無縫隙護理從術前、術中和術后對患者進行護理,既告知患者相關知識,又協助完成術前準備工作,手術過程中加強生命體征監測,重視保暖措施,重視手術室環境營造,術后從飲食、運動和日常生活方面進行指導,使得圍術期護理工作緊密連接,充分發揮手術效果,加快患者術后恢復速度。
觀察組患者焦慮、抑郁評分和出現并發癥的概率更低,主要是因為護理人員在整個護理過程中關注患者情緒變化,主動溝通交流,予以針對性疏導干預措施,也用其他患者成功救治的典型案例鼓勵患者,重視手術環境營造,可消除患者面對手術治療時的不安感,進而緩解負面情緒;護理人員重視圍術期各個環節的護理工作,及時發現并處理異常情況,既提高手術效果,也保障手術安全,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
綜上所述,在大隱靜脈曲張患者高位結扎加剝脫術治療中運用全程無縫隙護理,能緩解患者負面情緒,減少并發癥,對患者術后恢復有利,可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