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柳容,劉 倩,佟 杰
(1.河北北方學院,河北 張家口 075000;2.河北省秦皇島市中醫醫院,河北 秦皇島 066000)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及臨床診斷技術的進步,糖尿病患病率持續攀升,2015—2017年我國糖尿病患病率達11.2%[1]。糖尿病前期是糖尿病發病前的過渡階段,包括空腹血糖受損(IFG)、糖耐量受損(IGT)及兩者的混合狀態,指在正常血糖與糖尿病之間的中間高血糖狀態[2]。已有明確證據表明,糖尿病患者發生心腦血管的風險與非糖尿病人群相比顯著增加,因此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的診斷至關重要[3]。糖尿病前期被認為是一個可逆的過程,是防治糖尿病的關鍵時期,盡早干預與治療可使糖尿病發病率降低58%[4]。對糖尿病高危人群及糖尿病前期人群進行有效管理是預防糖尿病的關鍵,《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指南》明確了生活方式干預可延緩IGT向糖尿病發展,同時還能減少心血管并發癥[5]。生活干預需要長期堅持才能達到預期效果,大多數糖尿病前期患者無臨床癥狀,僅改變生活方式不予藥物治療,導致該人群治療依從性較差。部分患者僅采用改變生活方式干預無法獲得較好的療效,需輔助藥物治療,而部分患者拒絕服用西藥。中藥代茶飲是依據辨證論治并在理法方藥指導下為防治疾病、病后調理、養生保健而遣方選藥制成的傳統劑型[6],具有飲用方便、藥效充分、甘淡平和、口感較佳等優勢。本研究探究中藥代茶飲聯合飲食運動療法治療糖尿病前期脾虛痰濕證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2—8月在秦皇島市中醫醫院內分泌門診及治未病中心就診的糖尿病前期脾虛痰濕證患者76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38例。對照組男23例,女15例,平均年齡(46.08±4.46)歲,平均體質量指數(BMI)(26.37±6.98)kg/m2,平均病程(13.24±7.84)個月。治療組男21例,女17例,平均年齡(44.45±5.38)歲,平均BMI(25.48±5.47)kg/m2,平均病程(14.37±6.76)個月。兩組患者性別、年齡、BMI及病程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審批號:20200045)。
1.2 診斷標準 ①西醫診斷標準參照《中國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預的專家共識》的診斷標準:IFG,空腹血糖6.1~<7.0 mmol/L,糖負荷后2 h血糖<7.8 mmol/L;IGT,空腹血糖<7.0 mmol/L,糖負荷后2 h血糖7.8~<11.1 mmol/L;以上檢測均為靜脈血漿葡萄糖[2]。②中醫診斷標準參照《糖尿病前期病證結合診療指南(2021-03-02)》辨證為脾虛痰濕:倦怠乏力,納差便溏,口淡無味或黏膩,脘腹脹滿,四肢沉重,頭重胸悶,動則喘促,形體肥胖,腹部增大,舌質淡有齒痕,舌胖大,苔薄白或膩,脈沉或濡緩等[7]。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參加本研究前未服用過降糖藥物;無其他疾病及本研究所用藥物禁忌證;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有嚴重肝腎功能不全、心腦血管疾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癥、惡性腫瘤、結核者;哺乳及妊娠期女性;嚴重過敏體質或對已知藥物過敏者;有精神疾病或依從性較差等無法配合者。
2.1 對照組 給予健康宣教,治療以飲食運動療法為主。①飲食療法:合理控制飲食,限制每日膽固醇、脂肪、糖分的攝取量,并依據患者年齡、性別、BMI及勞動性質等情況計算每日所需總熱量,多進食新鮮蔬果及粗糧。②運動療法:制訂合理的運動計劃,運動強度以小于運動心率(170-年齡)或運動后稍出汗為度,可進行餐后1 h慢跑、散步等有氧訓練,運動強度可緩慢增加,每日運動時間為30 min。定期檢測血糖指標,適當調整飲食運動方案。
2.2 治療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中藥代茶飲治療。代茶飲組成:黨參片、山藥各10 g,佩蘭、荷葉、玫瑰花各5 g。上述中藥用開水沖泡代茶飲,蓋上蓋子至常溫后飲用,飲至1/3后再加水,可重復3~5次,每日1劑。
兩組患者均干預9個月,并于治療1、3、6、9個月后復診。
3.1 觀察指標 ①血糖、血脂指標:包括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紅蛋白(HbA1c)、三酰甘油(TG)、總膽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②中醫證候積分:對倦怠乏力、納差便溏、口淡無味或黏膩、脘腹脹滿、四肢沉重、頭重胸悶、動則喘促、形體肥胖、腹部增大、舌質淡有齒痕、舌胖大、苔薄白或膩、脈沉或濡緩等進行積分,按照無、輕、中、重程度,分別計0、1、2、3分。③安全性指標:檢測兩組患者治療過程中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及肝腎功能。
3.2 血糖療效評定標準 顯效:FPG、2 h PG及HbA1c下降至正常;有效:FPG、2 h PG及HbA1c下降,但未能達到正常值;無效:FPG、2 h PG及HbA1c無明顯下降。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3.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4.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內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秩和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4 結果
(1)血糖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FPG、2 h PG、HbA1c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FPG、2 h PG、HbA1c水平均低于治療前(P<0.05),且治療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糖尿病前期脾虛痰濕證患者治療前后血糖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糖尿病前期脾虛痰濕證患者治療前后血糖指標比較(±s)
注:1.FPG,空腹血糖;2 h PG,餐后2 h血糖;HbA1c,糖化血紅蛋白。2.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時間 FPG(mmol/L)2 h PG(mmol/L)HbA1c(%)治療組 38 治療前 6.52±0.58 9.04±2.53 6.48±0.45治療后 5.36±0.50△▲ 7.21±1.22△▲ 5.70±0.30△▲對照組 38 治療前 6.55±0.35 9.10±2.51 6.54±0.23治療后 5.90±0.66△ 8.04±0.79△ 5.86±0.29△
(2)血脂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TG、TC、LDL-C、HDL-C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TG、TC、LDL-C水平均低于治療前(P<0.05),HDL-C水平均高于治療前(P<0.05),且治療組TG、TC、LDL-C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但HDL-C水平兩組組間比較無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糖尿病前期脾虛痰濕證患者治療前后血脂指標比較(mmol/L,±s)

表2 兩組糖尿病前期脾虛痰濕證患者治療前后血脂指標比較(mmol/L,±s)
注:1.TG,三酰甘油;TC,總膽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2.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時間 TG TC LDL-C HDL-C治療組 38 治療前 2.42±0.63 5.66±0.97 3.12±0.49 1.59±0.19治療后 1.23±0.29△▲ 4.42±0.52△▲ 2.32±0.38△▲ 1.73±0.17△對照組 38 治療前 2.47±0.76 5.68±0.68 3.16±0.55 1.52±0.20治療后 1.92±0.31△ 4.76±0.65△ 2.60±0.47△ 1.71±0.13△
(3)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均低于治療前(P<0.05),且治療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糖尿病前期脾虛痰濕證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分,±s)

表3 兩組糖尿病前期脾虛痰濕證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積分 治療后積分治療組 38 27.24±3.31 12.29±1.89△▲對照組 38 26.88±3.21 19.07±2.28△
(4)血糖療效比較 治療組顯效17例,有效15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為84.2%。對照組顯效2例,有效22例,無效14例,總有效率為63.2%。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P<0.05)。
(5)不良反應比較 治療組發生腹瀉1例,腹瀉3次后好轉,后未再出現腹瀉。兩組患者治療過程中均未出現其他不良反應。
糖尿病前期是一個過渡階段,標志著正常糖代謝正向糖尿病轉化。目前,全球糖尿病前期人數最多的國家是中國,2007—2008年的全國調查顯示中國糖尿病前期人數大約有1.48億[8]。糖尿病前期不僅標志著糖尿病的病發風險增高,還標志著心腦血管風險增加,數據表明,糖尿病患者的心腦血管疾病發生風險與非糖尿病人群相比增加了2~4倍[9]。研究顯示,在診斷糖尿病之前高血糖的損害就已經發生[2]。因此,糖尿病前期的防治勢在必行。目前臨床中生活方式干預是防治糖尿病前期的主要手段,主要指飲食與運動的干預。
中醫中并無糖尿病前期這一病名,根據其臨床癥狀可歸于“脾癉”“食郁”“消癉”等范疇,《素問·奇病論》中便有關于脾癉病因病機及治法的論述:“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并提出“治之以蘭,除陳氣也”的治療原則。隨著現代社會生活方式、飲食習慣及勞作方式等的改變,肥胖人數逐年上升,人們的體質也發生了改變,脾氣虛兼痰濕質是糖尿病前期較為常見的體質特點,故治療以益氣健脾、化痰祛濕為則。本研究所用代茶飲中,黨參、山藥益氣健脾以升發脾胃之氣,脾為生痰之源,脾健則痰自消,氣足則脾氣虛癥狀自消。佩蘭為芳香之品,可祛除體內郁積之氣,使脾胃氣機升降得宜。《本草綱目》載:“荷葉服之,令人瘦劣,故單服可以消陽水浮腫之氣。”現代醫學研究發現,荷葉中的荷葉生物堿具有抗衰老、抗氧化、調脂減肥等多種活性[10]。現代人生活與工作壓力較大,長期處于緊張、焦慮等心理亞健康狀態,加玫瑰花行氣解郁。全方共奏益氣健脾、化痰祛濕降濁之功。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治療組FPG、2 h PG、HbA1c、TG、TC、LDL-C水平均有明顯改善(P<0.05),提示中藥代茶飲結合飲食運動療法能顯著改善患者的脾氣虛兼痰濕體質,不僅能抑制糖尿病發病,還能降低高血糖損害,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風險,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中藥代茶飲具有選藥精當,用藥少,藥量輕且飲用方便,療效顯著,口感較好,價格低廉等特點[11],更易被患者接受。謝秀英等[12]以桑葉代茶飲聯合二甲雙胍治療糖尿病肺熱津傷患者取得了較好的降糖效果,且改善了患者的臨床癥狀。夏粉仙等[13]采用中藥代茶飲聯合穴位埋線治療糖尿病前期患者,發現其不僅能降低患者血糖,還能促使其向正常糖耐量轉化。
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沒有對患者進行較長時間的隨訪,未觀察遠期療效,而且樣本量偏小,樣本地域局限,缺少療效機制的探討,今后應在上述方面進行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