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亮,張 燕,駱彩燕
(廣東省湛江市第一中醫醫院,廣東 湛江 524000)
隨著我國老齡化社會的進展,惡性腫瘤患者日益增多。《2022年全國癌癥報告》顯示,2016年全國新發的癌癥病例數為406.4萬例,癌癥死亡病例241.4萬例,且2000—2016年我國癌癥粗發病率和粗死亡率均呈上升趨勢,我國癌癥防控形勢嚴峻,也是當前我國醫療領域不得不重視的問題[1]。惡性腫瘤治療難度大,療效不佳,如何防止惡性腫瘤的發生、發展顯得尤為重要。本研究以治未病思想為指導,通過辨析112例惡性腫瘤患者的中醫體質類型,分析其分布特點,為惡性腫瘤防治提供新思路,以期為制訂有效的體質調理和治療方案提供參考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月至2021年4月在湛江市第一中醫醫院門診就診及住院治療的惡性腫瘤患者112例。男63例,女49例;年齡20~93歲,平均(60.28±13.00)歲;腫瘤類型:消化系統18例,呼吸系統34例,泌尿生殖系統3例,血液系統2例,乳腺癌16例,卵巢癌5例,甲狀腺癌7例,其他27例。腫瘤TNM分期:Ⅰ期25例,Ⅱ期20例,Ⅲ期35例,Ⅳ期32例。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納入標準 符合《中國常見惡性腫瘤診治規范》[2]中的診斷標準,且經病理學或細胞學確診,并有影像學支持;患者愿意配合體質調查。
1.3 排除標準 危急重癥者;需要對病情保密者。
2.1 問卷調查方法 按照《中醫體質分類與判斷》中的問卷[3]對患者進行逐一詢問,并填寫、計分。問卷采用紙質形式,課題組成員經統一培訓,明確問卷填寫方法及注意事項,采用統一性指導語說明填寫要求。對患者及家屬說明本調查的目的和意義,取得患者及家屬的支持。
2.2 調查工具 包括兩個部分。①一般資料調查表。該表由課題組成員自行設計,主要包括年齡、性別、病程、日期等基礎資料。②中醫體質調查問卷。包含8種偏頗體質問卷和1種平和體質問卷。問卷中每個條目包含5個選項:沒有或根本不、很少或有一點、有時或有些、經常或相當、總是或非常,分別計1、2、3、4、5分,其中平和體質帶星號題目為反向計分,即沒有或根本不、很少或有一點、有時或有些、經常或相當、總是或非常,分別計5、4、3、2、1分。問卷填寫完成后依次計算出原始分和轉化分,原始分=各個條目的分數相加,轉化分=(原始分-條目數)/(條目數×4)×100。
2.3 中醫體質類型判定標準 采用《中醫體質分類與判斷》進行判定[3]。①偏頗體質:轉化分≥40分判定為“是”,轉化分30~39分判定為“傾向是”,轉化分<30分判定為“否”。②平和體質:轉化分≥60分且其他8種體質轉化分均<30分,判定為“是”;轉化分≥60分且其他8種體質轉化分均<40分,判定為“基本是”;不滿足上述條件者判定為“否”。兼夾多種體質者,取得分最高的體質作為主要體質。
2.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6.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惡性腫瘤分期與主要體質類型分布情況采用非參數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1 一般資料 112例惡性腫瘤患者中,男63例(56.25%),女49例(43.75%);年齡20~93歲,平均(60.28±13.00)歲,高發年齡為60~69歲。不同性別發病年齡分布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051,P=0.959>0.05)。見表1。

表1 112例惡性腫瘤患者性別、年齡分布情況
3.2 主要體質類型分布 112例惡性腫瘤患者中,平和質15例(13.39%),偏頗體質97例(86.61%)。偏頗體質中以陽虛質最多,為30例(26.79%);氣虛質其次,為23例(20.54%);再次為痰濕質和血瘀質,均為13例(11.61%)。男性主要體質類型分布由高到低依次為陽虛質、平和質、氣虛質、痰濕質、血瘀質、陰虛質、濕熱質、氣郁質、特稟質。女性主要體質類型分布由高到低依次為氣虛質、陽虛質、氣郁質、血瘀質、痰濕質、平和質、陰虛質、特稟質、濕熱質。女性患者氣郁質排序較男性明顯靠前。不同性別惡性腫瘤患者的主要體質類型分布經χ2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7.657,P=0.024<0.05)。見表2。

表2 112例惡性腫瘤患者不同性別主要體質類型分布情況[例(%)]
3.3 惡性腫瘤分期與主要體質類型分布情況 使用Kruskal-Wallis分析,結果顯示,陽虛質、氣虛質、痰濕質和血瘀質在Ⅱ、Ⅲ和Ⅳ期出現頻率較高,惡性腫瘤不同分期患者的體質類型分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H=4.000,P=0.406>0.05)。見表3。

表3 112例惡性腫瘤患者分期與主要體質類型分布情況(例)
3.4 體質兼夾情況 統計主要體質和次要體質的兼夾情況,結果顯示,以陽虛兼夾氣虛最為多見,陽虛兼夾血瘀和氣虛兼夾陽虛次之。見表4。

表4 112例惡性腫瘤患者不同體質兼夾出現頻次(次)
3.5 各體質類型出現總頻次分析 112例惡性腫瘤患者中,各種體質類型(包含主要體質、次要體質、傾向是體質)出現總頻次從高到低依次為陽虛質、氣虛質、血瘀質、痰濕質、氣郁質、陰虛質、濕熱質、平和質、特稟質。不同性別惡性腫瘤患者體質類型出現總頻次分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2.057,P=0.149>0.05)。見表5。

表5 112例惡性腫瘤患者各體質類型出現總頻次分布情況[次(%)]
中醫中沒有惡性腫瘤的病名和系統、分期的劃分,故本研究嘗試從傳統中醫入手,以惡性腫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結合“三因制宜”理念的體質學體系,分析惡性腫瘤患者的中醫體質類型,以期為惡性腫瘤的中醫治療提供科學依據。
本研究結果顯示,惡性腫瘤患者的最常見體質是陽虛質,兼夾體質以陽虛兼夾氣虛、陽虛兼夾血瘀和氣虛兼夾陽虛多見。這與歷代中醫文獻對腫瘤形成的觀點基本一致。傳統中醫認為,腫瘤的形成源于機體陽虛,無力推動水液和血液運行,導致寒濕瘀凝結而成瘤。正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云“陽化氣,陰成形”。張介賓注:“陽動而散,故化氣,陰靜而凝,故成形。”說明陽氣不足是有形病理產物形成的原因。《外證醫案匯編·乳巖附論》認為“正氣虛則成巖”,明確了“巖”(即今之腫瘤)的產生與正虛有關。《景岳全書·積聚》曰:“脾腎不足及虛弱失調之人,多有積聚之病。”說明積聚(即今之腫瘤類疾病的統稱)的產生與脾腎陽虛有關。筆者也曾在《經方溫化發微》一書中提出“寒濕為諸病之源”“病多寒濕,法當溫化”等觀點[4],也是基于陽虛體質論述疾病成因。郭威堂等[5]認為腫瘤的發生與陽虛體質密切相關,從陽虛體質易伴隨陽虛、氣郁、痰濁、水濕等方面探討與腫瘤的關系,并通過臨床案例佐證陽虛體質與腫瘤的關系,指導中醫臨床。吳曉晴等[6]認為陽虛寒盛,兼夾氣虛,導致血瘀,正氣不足,日久乃生癌毒,四者雜糅成積聚。朱廣輝等[7]以陽虛為病機,在惡性腫瘤的不同階段分別采用不同的溫化方法,防治惡性腫瘤發生發展,取得較好療效。
本研究結果顯示,惡性腫瘤患者最常見的體質是陽虛體質,分析原因有以下幾方面。①不良生活習慣影響[8]。睡眠是補充陽氣最好的方法,而現今社會越來越多的人有熬夜的不良習慣,長期熬夜最傷人體陽氣;其次,空調的普及應用,長期低溫會加重人體陽氣受損。②嶺南獨特氣候影響[9]。本研究患者多來自嶺南地區,嶺南全年日照較長,平均氣溫偏高,終年以炎熱氣候為主,少有嚴寒,根據陽氣四季規律,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嶺南地區一年四季陽氣耗散太過而收藏不及,故其民多陽虛體質。③嶺南飲食習慣影響[10]。嶺南居民尤其是沿海地區居民,進食海鮮較多,且喜食純味不放生姜,海鮮多性寒,久食易傷人體陽氣致陽虛體質。④受錯誤養生理論誤導[11]。嶺南人長期受“濕熱論”誤導而涼茶文化盛行,涼茶中多有夏枯草、金銀花、菊花等清熱藥物,長期飲用易傷人體陽氣;其次,近年流行飲蒲公英茶和服用安宮牛黃丸,殊不知蒲公英和安宮牛黃丸乃清熱解毒之品,最傷人體陽氣。⑤高齡影響[12]。人體陽氣隨年齡的增長逐步衰減,從本研究中惡性腫瘤患者的年齡分布情況看,40歲以上患者共102例,占總病例數的91.07%,這也充分說明了惡性腫瘤患者確實存在陽虛體質。
目前,對惡性腫瘤患者的中醫體質研究越來越受到學者專家的重視。如戴紅芳等[13]對消化道腫瘤根治術后患者進行中醫辨體辨證治療一定時間后,患者臨床癥狀、體液免疫均有明顯改善,說明中醫體質辨識調養對該病患者具有良好的臨床療效。紀立秋[14]研究惡性腫瘤患者的中醫體質,發現在辨病辨證基礎上,結合體質辨識,可為惡性腫瘤的治療提供更全面的辨治思路。曾鈴儼[15]針對腫瘤患者的體質進行個性化干預,對治療和康復也有明顯效果。
本研究尚有不足之處,如研究樣本基數不大,研究病例一定程度上受地域限制,未對惡性腫瘤進行詳細的系統及分期劃分等。本研究作為該課題的初步研究結果,必將為課題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礎,也在一定程度上為惡性腫瘤患者的中醫藥體質干預提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