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磐安鎮楊家莊初級中學 王勝紅
如今新課程改革語境下,閱讀教學在語文學科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閱讀能力的培養事關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承擔著啟迪功能,初中是學生提升閱讀能力的關鍵時期,如何建立有效的閱讀教學機制,將直接影響著語文課堂教學質效。其中,文本解讀屬于閱讀教學的重要形式,依托文本解讀的特點及優勢,將有益于啟發學生的思維,實現多元化素材的促進作用,拓展學生閱讀的視野,并實現綜合閱讀理解能力的提升,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大有裨益。
初中語文閱讀中文本解讀實質上是教師、學生及文本進行深層次互動的過程,深刻感悟與尊重文本是解讀的根本性前提。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自我特色行為展現的過程。但是,教學實踐過程中,大部分教師并未深刻認識到“互動”“自我特色閱讀”深層次的內涵,導致文本解讀偏離了最初宗旨。例如,《愚公移山》閱讀教學活動中,有的學生指出愚公不尊重自然、環境意識差、浪費了有限的社會資源,對于這一想法教師認為是一種創新性閱讀。然而,這一觀點同文章主旨相違背,嚴重歪曲了“個性化、創造性閱讀”的真實內涵。
教育可持續健康發展離不開教師適時調整與創新教學思想與方法,在新課改要求下,語文教師應注重學生知識面的拓展,并對教學內涵精心深化。語文教學同實際生活密切相關,生活是語文源源不斷的源泉。所以,有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往往會采用多樣化的方式導入一些新的理論知識,充分彰顯語文知識的博大精深。所以,“拓展遷移”則成為語文教學的關鍵性環節,教師持續地豐富文本資料,實施讀寫結合、課內外結合的訓練方式,以此來充分彰顯出語文知識的豐富性特征。實際上,這一種“拓展遷移”教學方式不具有實質性價值,只是一種單純的模式化過程。拓展遷移式教學的真正價值在于以作品為切入點,在拓展過程中應適時地回歸于教材,引導學生對文本含義進行深層次解讀與理解。如果脫離了教學本意,一味地注重過程行為而忽略了閱讀的根本意圖,這樣的拓展遷移意義便不復存在。
語文閱讀文本解讀的根本出發點在于引導學生準確地把握文本整體思想精髓,但是大多數語文閱讀過程中,教師為了充分尊重學生的閱讀感受,往往要求學生在簡單閱讀文本后允許學生挑選自己欣賞的語句進行重點分析,或選擇出自己喜愛的段落語句談一談自己的感受與想法,這樣的教學方式雖然尊重了學生的個人閱讀體驗,但是學生整體把握文章思路、有效獲取關鍵信息的能力卻不盡如人意。縱觀語文課文,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獨特性,在語言、結構安排與思想等方面都值得學生認真學習與借鑒。這一種粗略閱讀方式難以引導學生全面理解與分析文章,在相互交流與溝通中并未同文章整體進行聯系,只是片面地理解文章內容,未深刻、透徹地領悟文章思想與精神。
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語言特色和風格,這與作者的表達方式有很大關系,對此需要通過細讀文本來理清文本脈絡和重點,然后才能將自我思緒帶入文本中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例如,在《背影》這篇文章中,作者使用了“蹣跚”“探身”“爬”“攀”等幾個動詞和“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黑布小帽”等幾個形容詞,向人們展示了一個老年父親給自己兒子買橘子的情景,呈現了一個慈祥的父親形象,作者的寫作能力很強,觀察十分細致。那么,作者是如何做到的呢?那是因多年后,在閱讀父親來信時,“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馬褂的背影”,作者深有感觸,進而創作了這一篇令人感動的文章。作者的創造沖動并不是毫無依據的,而是通過自己敏銳的直覺,順其自然而發生的。通過一件小事情、幾個小細節,回憶了一個慈祥的父親。對此,教師可引導學生用心觀察與留意身邊所發生的人和事,培養其敏銳的直覺能力。
又如,《那樹》中重點講述了人類在獲取樹的恩惠后,又將其砍掉的過程。文章中,作者想要表達出對“那樹”的惋惜之情,且重點感慨人與自然、城市發展之間十分復雜的關系。對于該文章而言,寫作手法主要采取了托物寓意,表達方式則采取了敘述和描寫。對閱讀細節而言,“那”是整個文章的細節之一。“那”是一個指示代詞,其同“這”均能指代樹,為什么不用“這”呢?另外,“這”更有親切感,用起來不是更合適嗎?引導學生閱讀與分析后認為,從時空角度分析“那”字更加合情合理:其一,由于樹已經被砍掉,已經是過去式;其二,樹已經被移走,從當地人的視野中消失,是一種空間層次。所以,“那”更能表達出往事一去不復返的情感。對于這一細節,教師再次提問到:既然是“那”字,那么文章中是否還存在一些表示回憶的關鍵詞、語句呢?學生通過細致的閱讀與尋找,發現了“不過這一切都過去了”這一總結性話語,并在文章結尾處以簡單的語言闡述了人們對“那樹”記憶的消逝。指導學生對“那”字分析后,學生可發現整個文章主題、情感、形象同“那”關系密切。從整篇文章分析的層次上對字詞進行解讀,可切實感受到文章中各細節之間密切的關系,從細節中獲取整體,從整體中感受復雜的細節。
要想實現深度閱讀,教師需要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創設合適的情景,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引導學生將注意力放在閱讀上,這樣有利于幫助學生進入閱讀文本的內容情景中,促進學生對閱讀內容產生更深刻的理解,也有助于學生主動深入思考。例如,《背影》蘊涵了對父親深刻的愛,而通過本文的學習,也要讓學生能學會理解自己的父母,從而感恩父母。在本堂課伊始,筆者讓學生回憶我們的父母有哪些言行讓人難以理解?以“回憶”激發學生對父母的印象,并加深對父母情感的認知;然后以“難以理解”讓學生能從父母“表面化”的行為去深思父母行為中蘊涵的“愛”。對此,運用網絡資源,為學生拓展文章背景,其實作者對父親的不滿遠不止文章中所描寫的那樣,在其小時候,父親的行為就引發了朱自清的不滿,但是,父親真的那般不堪嗎?為什么作者最難忘的是父親的背影?以問題的形式引發學生思考,讓學生能根據作者語言以及相關描寫深入探究字詞蘊涵的深意。在學生理解閱讀之后,為學生播放優秀的朗讀音頻,為其營造良好的氛圍,使之更深刻地體會文章中的情感;在這篇文章中,作者通過父親背影,感受到了其深層的愛,那么后續是怎樣發展的呢?這時候,教師可以為學生拓展相關資料,通過拓展資料,讓學生能更好地理解父母的愛。

又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樂園”的實質含義是“快樂的園地”,若沒有結合情境描寫,估計大家都會認為這里所提到的“樂園”是好玩、快樂、美好的地方。然而,通過作者所描寫的情境得知,“樂園”實質上是一個“確鑿只有一些野草”的百草園。對此,我們感到十分疑惑“為什么如此荒廢的地方卻被作者譽為樂園呢?”原始內涵同情境相矛盾,以此為切入點,便可輕松地理解出“樂園”在如此情境中的另一層含義:即便到處雜草叢生,然而這里卻留下了很多美好的童年回憶,小時候在這個園里面發生了大量有趣的事情,這便是魯迅童年時期的樂園。從這一情境中的字詞句描寫能讀出言外之意。
語文教材中所收錄的文章大部分都文質兼美,質量上乘,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豐富、細膩的情感。這需要學生去仔細品味,去感知文本之美。所謂審美鑒賞能力就是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對文本語言的一種感知、欣賞、創造美的能力與素養。為了培養初中生這一學科素養,語文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必須重視對文本特色的挖掘,讓學生對課文有更充分的感知,在反復閱讀理解與感知的過程中,使個人的情感價值得以豐富,逐步提高審美水平與鑒賞水平。具體來說,閱讀可以讓學生初步感知文本的外在美,特別是在一些詩歌、散文教學中,通過誦讀訓練可以讓學生對課文有更深入的理解。以朱自清先生《春》這一篇散文為例,課文開頭就連用了兩個“盼望著”,充分反映出作者對春天的向往,以及希望春天到來的迫切心情。作者將春天比喻為“剛落地的娃娃”,文字中都流露出對春天的熱愛之情。另外,文中還使用了大量的比喻、擬人的寫作手法,在讀者腦海中輕松勾勒出一幅春日美景。又如,《白楊禮贊》文章中,抒情重點在于張揚白楊樹“不平凡”。針對這一點,作者從白楊樹的生長環境、外部形態、內在氣質等方面凸顯出“不平凡”的特性,高度贊揚了這一“樹中的偉丈夫”。但是,作者的根本目的并不是寫景畫形,“神”才是“禮贊”白楊的切入點,白楊的象征意義只是在“形”中若隱若現,還需大膽想象進行補足。對“神”的描寫,作者一反暗寓之辭,選擇在議論與抒情中直接陳述白楊象征意義,使白楊形神畢現。對此,在教學中教師一邊指導學生誦讀,一邊指導學生思考,體會課文所流露出的情感美,并嘗試學習這種情感表達技巧,從而培養學生的文字創造能力。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指導學生仔細閱讀文本,使其能深刻理解作者的表達技巧,學習如何精準地表達語句,充分挖掘文本的價值。同時,仔細閱讀的過程,不僅能使學生思維更加活躍,也有利于他們生活經驗的激發,在教師的指導下結合關鍵詞、句展開思考探究和分析,能使學生對文本產生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幫助他們牢固記憶閱讀文本。
例如,在教學《我的叔叔于勒》這一課時,教師可從菲利普夫婦對我的叔叔于勒“好心的人—善良的人—賊—討飯的人”等不同的稱呼方面入手,指導學生展開分析,根據稱呼的變化探究菲利普夫婦面對于勒時為何前后會呈現出不同的態度。同時,要求學生通過閱讀文本,思考是什么原因引起了態度上的變化。又如,《再別康橋》教學中,教師選擇“再別康橋”中的“別”字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反復閱讀與思考詩人“別”的內容。針對這一點,學生提出了不同看法,有的指出,詩人是在同“云”進行告別;而有的學生認為,詩人是在同“夢”進行告別。詩人到底是同誰作別呢?學生疑問重重。再如,詩歌中開頭寫道“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結尾處“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這里開頭的“輕輕”同結尾處“悄悄”之間的區別是什么?當學生第一次閱讀時已經注意到了這一點,然而并不是那么明確。當教師提出這些問題,引導學生結合這些問題開展閱讀,學生便會細細地揣摩這首詩,深刻感受到《再別康橋》中作者細膩的情感所帶來的美的感受。對此,指導學生從不同于以往的角度展開揣摩、分析,能加深他們的個性理解,促進閱讀教學成效的提升。
閱讀和寫作是初中語文教學體系中非常重要的兩個板塊,兩者之間聯系緊密、相互促進、相互影響。對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把控好時機,適時引入寫作訓練,通過以讀促寫、讀寫結合,增強對文本的解讀。例如,在教學《一顆小桃樹》課文時,其教學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學習比較閱讀,學習托物言志的手法,深入了解小桃樹的成長過程與作者的情感變化歷程。在教學時,要求學生邊默讀邊勾畫文章哪些句子表達出了作者對小桃樹的深情,然后摘抄下來,并思考這些句子是不是僅僅是在描寫小桃樹,還寄托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在整個交流過程中,教師不要主觀打斷學生交流,而是在確保課堂秩序的同時,給予他們足夠的空間去思考、交流,當有小組成員交流陷入困境時,教師可以給予一定的引導,給他們提供一些線索,或是引導他們從新的視角去思考問題,這樣的交流才會更有效果。通過交流探討,知道小桃樹的坎坷經歷與作者相似,同時也包含著對奶奶的思念,而小桃樹頑強的生命力使作者明白了只要有不屈不撓的精神,就一定會戰勝困難。接著,教師總結了托物言志的寫法,通過描寫一棵小桃樹在逆境中生長的經歷,歌頌了小桃樹不畏艱難,敢于同命運抗爭的精神,同時也寄托了作者對理想的追求。最后,要求學生運用托物言志的寫法進行寫作,在強化寫作技巧的同時,也能進一步鞏固課堂所學,強化文本解讀效果。
總而言之,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想要深入全面地了解一篇文章,就必須依賴于高效、細致的解讀,通過讓學生與閱讀素材深入地交流,更好地挖掘文本中的深刻內涵與精神實質。當然,教師作為課堂的主導者,也應積極進行教學創新嘗試,利用文本解讀的方式指導閱讀,提升閱讀的效率和轉化效果,以充分體現閱讀教學的價值與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