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霞 趙婧婧 胡煒霞,2
(1.山西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太原 030000;2.山西師范大學學歷史與旅游文化學院,太原 030000)
隨著互聯網與旅游的發展,許多學者開始運用百度指數、微博指數等方法對旅游網絡關注度進行研究,研究側重于網絡關注度的時空特征、影響因素分析、網絡關注度與客流量之間的關系問題。國內外學者主要熱衷于探討單個旅游目的地的網絡關注情況,從中觀層面分析多個旅游景區客源市場吸引力與關注度關系的研究工作不足,更是缺乏比較5A 景區網絡關注度區域差異的文獻,其次,研究視角主要集中在單一旅游目的地或同類型景區的時空特征及其影響因素的探討,時間跨度大多為一年,缺乏多年歷時性的分析研究。從時間和空間兩個視角對黃河流域5A 景區的網絡關注度特征展開研究,具有很大的探索空間。
黃河流域位于我國中北部,分布范圍為95°53′~119°05′E,32°10′~41°50′N,流域總面積79.5萬平方公里,涵蓋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和山東9 個省份。黃河流經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華北平原等,沿途自然景觀種類豐富,資源稟賦優良。2019 年,沿黃九省的旅游總收入達55759.65 億元,占全區GDP 的22.54%。截至2019 年末,九省共有75 個5A 景區(見表1)。

表1 黃河流域5A 景區名錄
以黃河流域75 個5A 景區為樣本點(其中水洞溝景區、鄧小平故居和石陣旅游區的搜索關鍵詞未被收錄予以剔除),通過百度指數平臺,收集2015—2019 年72個5A 景區的網絡關注度日均搜索量,分析其時空分布特征。5A 景區名單來自文化和旅游部官網,其他數據從各省統計年鑒和國家統計局官網獲取。收集黃河流域72 個5A 景區的地理坐標,利用ArcGIS 軟件生成矢量數據,矢量數據來源于國家基礎地理信息1:400 萬數據庫。
1.年際變動指數:表示關注度年際差異變化的指標。

式中,Ni 為第i 年的景區關注度。Y 值越偏離100%,年際變動幅度越大,越不穩定。
2.季節性集中指數:表明關注度時間分布集中程度的指標。

式中,X i 為每月關注度占全年的比重。R值越接近于零,各月分布越均衡;反之分布差異越明顯,季節性越強。
3.基尼系數:表示關注度均衡程度的指標。


4.核密度:反映關注度的聚集程度 。

5.反距離差值:反映不同年份景區關注度的空間變化特征。

1.年度網絡關注度特征分析
將景區的日均網絡關注度以年為周期相加,得到年度分布趨勢。結果可知,2015—2019 年網絡關注度總和呈波浪形,2017 年達到五年中的峰值,年均增幅約12.21%,2018 年搜索總量急劇下降,降幅達17.35%。過去五年的年際變動指數都在90%以上,2017 年的變化幅度最大,總之,關注度的年際變化不大,呈上下浮動趨勢。近年來,各種線上旅游平臺、微信、微博、抖音等手機軟件的高速發展,導致部分用戶流失,這也反映出各景區應轉變宣傳方式,加大網絡營銷,提升景區口碑。
2.月時段網絡關注度特征分析
將各景區的日網絡關注度以月為周期相加,得到月時段分布趨勢(圖1)。整體來看,每年的四月為搜索量的第一次小高峰,五月搜索量回落,七八月進入全年搜索量的持續高峰期,九月搜索量進入第二次下跌,十月則為當年搜索量的末高峰;十一月進入低谷期。按照網絡關注度季節劃分,2015 年的網絡關注度旺季為四、七、八、九、十月,平季為三、五、六月,淡季為一、二、十一、十二月;2016 年的網絡關注度旺季為四、五、六、七、八、九、十月,平季為二、三月,淡季為一、十一、十二月;2017 年的網絡關注度旺季為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月,平季為一、二月,淡季為十一、十二月;2018 年的網絡關注度旺季為四、五、六、七、八、十月,平季為二、三、九月,淡季為一、十一、十二月,2019 年的網絡關注度旺季為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月,平季為二月,淡季為一、十一、十二月;呈現出旺季>淡季>平季的趨勢。因此,景區關注度的月時段分布特征為“三起三落”,淡旺季長、平季短,變化幅度大體相似,搜索高峰期與黃金周、暑假等閑暇時段高度重合。整體上呈現出季節性特征,各月分布不均衡,同時,受氣候因素影響,1月、11 月和12 月的關注度達到全年最低,冬季的關注度較低,春秋季較高,夏季最高。同時,季節性集中指數的計算結果表明(見表2),R 值總體較高,說明網絡關注度的季節性波動較大;近年來,R 指數的變動幅度較小,說明過去5 年景區關注度季節性相似,大致呈上升趨勢,淡旺季差異增大。

表2 黃河流域5A 景區網絡關注度測度表

圖1 黃河流域5A 景區網絡關注度月時段變化圖
3.黃金周網絡關注度特征分析
選 取4 月27 日 至5 月7 日,9 月27 日 至10 月7日分別作為“五一”和“十一”假期的研究時間段,通過百度指數網站收集各景區關注度,繪制黃金周期間的網絡關注度變化趨勢圖(見圖2)。
從圖2 可知,2015—2018 年五一關注度峰值出現在4 月29 日,其中,2016 年迎來兩次關注度小高峰,分別出現在4 月29 日和5 月2 日,最大值出現在4 月29 日,2019 年關注度的最高值出現在4 月30 日。這五年中,搜索量高峰期大致出現在五一假期結束的前七天左右,具有周時段前兆效應。國慶關注度在2015—2019 年都呈“單峰型”,2016 年搜索量總和遙遙領先,2019 年最低。各年國慶黃金周關注度的最大值都出現在假期中,每年假期,關注度大約從9 月29 日增幅開始加大,到達峰值后,再緩慢回落,到10 月7 日大致與假期結束后的關注度齊平,說明景區游客來自周邊地區的概率較大,準備周期短,旅行活動時間短。

圖2 黃金周網絡關注度分布趨勢
綜上,五一假期的關注度值除2016 年呈“雙峰型”外,其余年份均呈“單峰型”,具有周時段前兆效應;十一假期關注度最大值都出現在假期中,大部分游客選擇周邊游。
1.空間分布均衡程度
數據顯示,網絡關注度各年基尼系數均>0.85,遠高于0.4,說明近5 年景區網絡關注度在空間上均呈集中分布,均衡程度低,空間差異大。與2015 年相比,2019 年的基尼系數呈現小幅度的增大趨勢,說明近年來優質景區不斷發展,受到越來越多旅游者關注,而其他相對弱勢的景區發展依舊緩慢。以2019 年為例,將各景區網絡關注度進行降序排序,發現熱點景區主要集中在青城山—都江堰、華山、泰山、平遙古城、云臺山、九寨溝、五臺山、龍門石窟、青海湖、大雁塔-大唐芙蓉園、峨眉山、樂山大佛、閬中古城、劍門關景區和秦始皇帝陵15 處,占到全區總數的58.3%。網絡關注度明顯集中于少數景區,與基尼系數結果相符。
2.空間分布形態
運用ArcGIS10.2 軟件,對黃河流域72 個5A 景區的網絡關注度進行核密度分析。結果表明,黃河流域5A 景區網絡關注度在空間分布上呈“核心—邊緣”、“多核心”的趨勢,即:十個高關注中心。核心區為青城山—都江堰、華山、泰山、平遙古城、云臺山、五臺山區、九寨溝、青海湖、峨眉山、閬中古城,邊緣區為黃龍景區、海螺溝、朱德故里、塔爾寺、云岡石窟等,這些景區主要以自然為主,景區知名度大,開發成熟,旅游配套設施較為完善,旅游線路規劃早,客源市場廣泛。九寨溝、峨眉山、青城山—都江堰、華山、平遙古城、五臺山景區為世界遺產,品牌響亮、知名度高,目標市場廣泛成熟。核密度值最高的景區分別為青城山—都江堰、華山、泰山、平遙古城、云臺山、五臺山、龍門石窟、青海湖、西安大雁塔—大唐芙蓉園、峨眉山、樂山大佛,其中3/4 的景區都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黃河流域72 個5A 景區中核密度值最高的是青城山—都江堰,互助土族故土園核密度值最低。
3.空間分布變化
利用ArcGIS10.2 軟件中的反距離權重插值工具對2015、2017、2019 年黃河流域72 個5A 景區的網絡關注度變化進行對比分析,并分為極點區、核心區、過渡區、次邊緣區和邊緣區五個層級。結果表明,2015 年的關注度極點區在九寨溝;核心區分布在九寨溝、泰山、華山、青城山—都江堰、峨眉山、五臺山、青海湖景區外圍帶;九寨溝—黃龍、青城山—都江堰、樂山大佛—峨眉山、青海湖一帶分別形成較大范圍的過渡區;海螺溝、云岡石窟、雁門關、鳴沙山月牙泉、嘉峪關、嵩山少林寺等景區處在次邊緣區;在內蒙古中部、寧夏、甘肅東部形成大的邊緣區。2017 年的極點區在九寨溝;核心區主要分布在九寨溝周圍,且范圍明顯擴大,說明九寨溝的輻射范圍大大增加;海螺溝、天下第一泉、嘉峪關由2015 年的次邊緣區上升到過渡區,但總體來看,過渡區范圍較2015 年相比縮小約一半;邊緣區和次邊緣區范圍都有明顯縮減,邊緣區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區,即內蒙古中部和寧夏,主要包括的景點有響沙灣、沙湖、鎮北堡西部影城、沙坡頭景區等。2019年的核心區分布在五臺山、九寨溝、泰山、華山、平遙古城、云臺山、峨眉山—樂山大佛、青海湖,但九寨溝受2017 年地震的影響,其輻射范圍大大縮減。川北地區、青海地區由2017 年的核心區下降為過渡區;過渡區范圍明顯擴大,樂山大佛、鳴沙山月牙泉由2017年的過渡區變為次邊緣區;邊緣區沒有明顯變化。綜上,黃河流域5A 景區關注度插值較高的區域主要是九寨溝、樂山大佛—峨眉山、青城山—都江堰、泰山、華山、平遙古城、青海湖景區。插值一直較低的區域為蒙古中部、寧夏、甘肅東部。該區域主要以自然景區為主,氣候條件惡劣,多風沙。這一帶的景區地處偏遠地區,交通等旅游基礎設施完善有待提高,此區域沙漠旅游資源豐富,少數民族風情濃郁,未來發展前景較大。
結論
如下:黃河流域5A 景區網絡關注度的年際差異小,呈上下波動態勢;月時段分布特征為“三起三落”,淡旺季長、平季短,變化幅度大體相似,其中,月度變化趨勢較為相似有四川、陜西、山東和山西,呈“四峰型”,整體來看,關注度高峰期都集中在夏秋季,冬季最低,淡旺季差異顯著;黃金周期間關注度具有周時段前兆效應,五一假期的關注度值在除2016 年呈“雙峰型”外,其余年份均呈“單峰型”;國慶假期關注度最大值出現在假期中,說明大部分游客選擇周邊游,同時避開出游高峰期。
黃河流域5A 景區網絡關注度的空間分布偏向集中,均衡程度低,呈“核心—邊緣”“多核心”的趨勢,即:十個高關注中心。核密度排名前十一的景區有四分之三被列為世界遺產名錄,景區知名度高,旅游吸引力強。空間分布插值較高的區域主要在九寨溝、樂山大佛—峨眉山、青城山—都江堰、泰山、華山、平遙古城、青海湖景區;插值一直較低的區域為蒙古中部、寧夏、甘肅東部。
綜上,黃河流域5A 景區的網絡關注度時空差異明顯,這對于黃河流域旅游的高質量發展以及生態環境保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旅游業作為就業貢獻率大戶,發展旅游業有利于解決大部分的就業問題,減少人才外流,其次,旅游業對地區基礎設施和環境條件的要求,有利于部分資源豐富的偏遠地區得到有效發展,從而帶動本區域的經濟發展和旅游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