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曼莉 宋秀峰 陳 忠
(1.閩江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8,2.福州外語外貿學院,福建 福州 350202)
當前,高校MBA 教育國際化進程中面臨升級和重塑、創新與轉型的新局面,其關鍵在于從MBA 教育國際化的內涵出發,審視后疫情時期特殊的發展方向,探索切實可行的國際化路徑。
目前MBA 的“國際化教育”內涵尚未形成一致的觀點,從已有研究歸納來看,實現“國際化”應以理念層面規劃全局,立足于“戰略定位+辦學理念“的國際化,具體通過各高校國際化指標的實施,結合新型國際合作的方式,培養具備全球戰略眼光、跨文化素養和通曉國際規范的跨國界經營管理人才(見圖1)。

圖1 MBA 教育國際化的內涵與構成
我國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重大戰略部署。從MBA 對外合作教育領域來看,以往國際合作布局過于集中帶來的挑戰日益嚴峻,通過擴大內需與對外教育合作多元化相結合的“雙循環”顯得尤為重要。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研究報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中指出:“要在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的世界實現可持續發展,就應將教育和知識視為全球共同利益,……‘共同利益’可以定義為:人類在本質上共享并且互相交流的各種善意,例如價值觀、公民美德和正義感。”因此,我們應承認多元世界中世界觀的多樣性,整合各種知識體系,在多樣化的世界中重新規劃教育愿景。從共同利益的多樣性和多元化出發,打破以往MBA 國際化教育過程中以西方文明和西方教育為主導的知識和教育觀,探索主流知識模式之外的其他各種知識體系,逐步形成基于全球共同利益,兼顧多元和平衡的國際教育合作格局,這有利于進一步強化教育國際化的穩定性。
近年來,地方高校商學院通過MBA 教育國際化的推進,實現向企業持續輸送具備全球戰略眼光、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跨國界組織經營的國際化經營管理人才。立足于MBA 教育國際化的內涵與構成,其培養模式主要體現在:學生來源的國際化;師資隊伍的國際化;教學內容的國際化;合作項目與商學院發展的國際化;辦學理念和管理水平的國際化等方面。然而,COVID-19 和逆全球化浪潮,為MBA 教育的國際化帶來困難。
學生的跨國流動和國際化教育合作受各國在簽證、移民、學術交流、國際研學等方面的政策調整。根據全球高等教育分析機構QS(Quacquarelli Symonds)對來自中國、歐盟、印度和北美地區的19000 多名學生的最新調查顯示,分別有66%、47%、57%、53%的中國、歐盟、印度和北美地區學生表示因疫情的影響改變了留學計劃,四地中有6%~9%的學生將改變留學國家,4%~9%則直接放棄留學計劃。
在MBA 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具有全球視野和雙語教學師資的團隊是推進國際化人才培養,國際交流合作項目順利推進的重要保障,國際化培養目標相匹配的教師隊伍建設有待加強。現階段地方高校將在資源、平臺方面,為吸引海外優秀教師創造條件,受外語水平和出國名額的限制,國際化課程的建設和教學的中堅力量仍然是本土教師。受疫情影響,國與國之間的學術交流、人員流動受阻,為推進國際化教育開展的海外專家課程、國際會議與論壇、短期交換項目將受影響。本土教師在建設國際關聯性較高的課程中,參加國際交流機制有待加強。
各院校紛紛通過“線上+線下”,“中教+外教”的混合模式開啟MBA 國際化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的新常態。線上教育的硬件設施、遠程教學的經驗和質量、在線教學模式的選擇、學生對網絡課程的接受度和適應度、線上教學評價體系的構建等問題需要逐步改進和完善。其中,“線上+外教”這種方式在實際操作中存在的障礙有待克服,進而形成高質量的在線互動和有效的課堂環境。
堅持具有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對外開放新格局。2020 年 6 月教育部印發的 《教育部等八部門關于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意見》,明確指出加快和擴大教育對外開放,大力提升我國教育的國際影響力,主動加強同世界各國的互鑒、互容、互通,形成更全方位、更寬領域、更多層次、更加主動的教育對外開放局面,實現高校MBA 教育國際化的高質量建設和模式優化成為重中之重。
提高教育抗風險性的“柔韌性”至關重要。“一帶一路”倡議是我國深化和擴大對外開放水平的重大舉措,為進一步提高我國教育的國際化水平提供了重大戰略機遇。在《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2016 年)與《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2019 年)中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間教育交流與合作給予高度重視。嘗試通過“一帶一路高校戰略聯盟”、學歷學位互認、標準互通和經驗互鑒等方式推進合作辦學,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MBA 教育國際化路徑。
隨著教育信息化建設的不斷深入,大數據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豐富的基礎和條件,成為教育改革創新的強大助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推進‘互聯網+教育’”。首先,充分利用大數據采集,構建國際化課程資源庫的新動力。在資源庫的建設過程中,依靠大數據領域廣、傳播快、渠道多元的特征和優勢,及時采集國際上MBA 相關課程的優質教育資源,整合國內外一流學府優秀教師的經典案例、授課方法和教學經驗。其次,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打造智慧課堂個性化教學的新引擎。利用大數據技術獲取學生的個性化信息,推進從“一對多”向“一對一”的模式轉變,因“才”施教地培養國際化經營管理人才。
“在地國際化”(International at Home,簡稱IaH)是1999 年歐洲國際教育協會的春季論壇上提出的教育理念,將跨文化和國際化視野相結合,本特(Bengt)首次將其定義為“教育領域中發生的除學生海外流動之外的所有與國際事務相關的活動”。之后,貝倫(Beelen)和瓊斯(Jones)提出了更全面的定義:“在國內學習環境中,有目的地將跨文化的國際化維度融合到所有學生的正式和非正式課程中”。從各國開展在地國際化實踐的過程和成效來看,其更關注于針對無法進行國際學習和交流人群的國際化培養,因此在后疫情時期,地方高校MBA 國際化教育中可積極推行IaH 模式。
其一,在地國際化模式有助于構建教育“雙循環”發展格局。國際化辦學的增速提質將以內涵式發展為主體,積極實踐“本土化”+“國際化”相結合的方式,側重于本土資源的利用和開發,積極拓展新型教育國際合作項目,通過“雙循環”的新格局推進在地國際化教育的質量和水平。
其二,在地國際化致力于國際化教育師資力量培養。在地國際化側重本土資源國際化整合的路徑提供了寶貴的“轉型”契機。通過組建本土具備語言優勢和教學特長的國際化教師團隊,創造進修、訪學、參與國際教學研討或與國外學者合作研究的機會,鼓勵發表國際論文,不斷激勵優秀教師提升國際化教育能力,為實現在地國際化提供質量保障。
其三,在地國際化有助于實現國際化課程體系中的中國特色。如何避免國際化教育中西方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的滲透,秉承多元文化理念融合,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理論前沿和教學案例,培養學生國際化視野的同時“固守本心”,這是國際化課程體系建設中的基本要求。地方高校在實踐中探索,在地國際化教育的課程設置需要以國際教育理念為宗旨,協調國際化教育與民族教育,逐步建立起綜合國內外教育精華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自主課程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