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雪萍 (廣西農業(yè)職業(yè)技術大學 廣西南寧 530009)

隨著網絡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在發(fā)展中逐漸成熟。進入大數據時代,大學生思想成長與心理變化,學習成績與生活習慣,熱點關注與觀點評論等均能夠以數據形式記錄,作為思政教育內容選擇與形式創(chuàng)新的參考。高校教師、輔導員及其他思政教育工作者,要通過大數據準確研判變化趨勢,實現(xiàn)對學生網格化教育和精細化管理。由北京工業(yè)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政工作創(chuàng)新研究》,在簡要介紹思政教育理論基礎上,從課堂、校園和社會三個方面詳細講述思政實踐教學模式,組織執(zhí)行和保障機制,分析“互聯(lián)網+”視域下思政課教學原則、教學方法和教學設計,延伸出大數據時代思政教育模式轉變及實踐路徑,最后理論聯(lián)系實際,探索用手機進行思政教育的可行性。該書理論基礎扎實,實踐探索路徑具體,緊跟時代發(fā)展和技術革新,真實反映了當下高校思政教育開展現(xiàn)狀并展望了模式創(chuàng)新之路。
大數據為準確把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脈絡,針對薄弱環(huán)節(jié)和隱匿變化開展行之有效的教學與整改提供了強大技術支撐。首先,以學生思想變化和精神訴求為出發(fā)點,展現(xiàn)思政教育之源。高校思政教育信息平臺構建,能夠及時掌握學生思想動態(tài)、情感變化和輿論認知。互聯(lián)網在為當代大學生學習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時,也給學生價值觀帶來影響。大學教育方式與生活習慣與高考前存在差異,學生難免出現(xiàn)疑難和困惑,通過網絡尋求幫助與寬慰在所難免。由于大學生價值觀尚未成熟,防范意識薄弱,極易受到不良思潮侵蝕。學習成績、課堂表現(xiàn)、生活方式和情感表達,能夠反映大學生真實的思想波動。思政教育工作者和專職教師,借助大數據平臺了解每位學生真實的學習生活情況,經過數據比對分析,研判學生思想變化類型,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介入。思想政治教育能夠有效幫助大學生提高思想認識,準確把握主流意識,有效指導學習生活及情感訴求保持正確方式進行,規(guī)避潛在行動風險,履行“立德樹人”職責。該書第一章,介紹思政教育本質,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僅是公共基礎課,檢驗教育成效不能只注重分數,要全面考量對學生思想動態(tài)、校園風氣氛圍和教學秩序運轉方面的積極影響。
其次,以教育內容升級與模式創(chuàng)新為落腳點,構筑思政教育之本。網絡平臺豐富的教育資源體現(xiàn)創(chuàng)新性和內容時代性,增強思政理論與學習生活實踐有效結合,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互聯(lián)網輔助教學內容點擊率、關鍵詞搜索率以及適用學生能力層級等信息可以通過大數據平臺收集處理,能夠有效幫助高校師生快速、準確的選擇合適教育內容,減少劣質和錯誤資源帶來的誤導。對于思政教育形式的探索,高校一直在嘗試,可以借助大數據平臺優(yōu)勢,搜集具有相同專業(yè)特色和同類主干學科的高校思政教育模式,汲取其中有益經驗,結合自身實際,提煉出適合自身的教育形式。充分利用精準數據比較功能,將同專業(yè)、同學期的思政課堂教育及實踐開展情況進行匯總比較,研究數據中體現(xiàn)的成效差異,回歸至教育內容選擇與構思、教學方式的選擇與執(zhí)行中,利用精準對比,總結適合本專業(yè)特點的思政教育形式與內容。在校園思政教育實踐環(huán)節(jié),通過大數據平臺了解參與人數和效果反饋,汲取有助于豐富本校思政教育形式與內容的先進經驗,在學習中不斷開拓思維。然而在社會思政教育實踐中,需要借助大數據技術關注的點更多,從實踐基地選擇,內容設計到開展方式,效果反饋,教育成效差異體現(xiàn)在學生精神面貌和實踐總結中。多樣的自媒體平臺能夠實時記錄校外思政教育實踐的全過程,統(tǒng)一的教育信息共享系統(tǒng)準確體現(xiàn)學生參與度與反饋率。在對比中找差距,在學習中找途徑,大數據平臺為實現(xiàn)思政教育在內容和形式、效果和反饋上橫向與縱向比較提供了強大的數據支撐,助力高校思政教育成效的全面提升。該書第十章,闡述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政教育實踐路徑,指出新媒體工具的廣泛應用,在創(chuàng)新思政教育形式、提升師生參與積極性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同是受眾人群的點擊與反饋,也會為其他思政教育工作者選擇提供了借鑒與參考。
因此,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創(chuàng)新與成效提升,不僅需要宏觀的政策扶持與理念強化,更重要在于全面精準的數據分析,找出思政教育在內容與形式上的缺陷和短板,借鑒先進教育經驗與實踐理念,探索適合自身的思政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