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丹 (東莞城市學院 廣東東莞 52300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肩負立德樹人的重要使命,其教育成效與大學生思政學習積極性、教育內容及模式和考核反饋形式密不可分。網絡和新媒體技術日新月異,促進課堂教學內容升級、教育模式創新、考核方式多元,反饋效果優異。大學生思政學習熱情提升,是開展好思政教育工作的前提;理論知識理解應用,是提升教育成效的關鍵;實踐環節強化總結,是明確思政教育目的的根本。由中國紡織出版社出版的《新媒體視角下大學生思政教育創新探索》,在簡要介紹新媒體概念和發展現狀基礎上,詳細闡述其對于大學生思想行動等方面的影響,深入剖析新媒體技術對于思政教育發展創新思路和途徑。第一章概述新媒體特征及價值影響;第二章闡述新媒體與大學生心理及存在方式的相互關聯;第三章分析新媒體對思政教育的影響;第四章講述新媒體與思政教育創新的內在聯系;第五章闡述思政教育創新思路及對策;第六章剖析思政教育創新的主要路徑。
牢牢把握高校思政教育成效影響因素,將新媒體技術廣泛應用于教育各環節,是思政教育創新探索的必由之路。首先,要有效提高大學生投身思政教育的積極性。課堂講解和會議宣貫,作為高校傳統思政教育手段,需緊跟朝代、形式需更加多樣。隨著網絡技術不斷發展,將新媒體技術融入思政教育環節當中,增加形式的親切感。大學生普遍采用手機電腦等工具體驗網絡帶來學習和生活的便利,尤其熱衷利用新媒體平臺獲取信息。日常習慣與教育方式的手段同一性,才能在潛意識引導學生注意力集中,自發了解教育內容,激發學習熱情,積極參與教學實踐活動,認真完成教育總結。同時,新媒體表達方式多樣化,為教育理論形象描述和深刻理解帶來契機。課堂教學理論多媒體視頻資料展示,教育陣地內容多媒體工具更新覆蓋,與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密不可分。身邊人的感召激勵,周圍事件的內涵考量,再加上新媒體龐大的平臺優勢和使用習慣,促進了抽象價值體系形象化。空泛的概念和深奧的表述,在新媒體環境下已經演變為視頻音頻,慕課微課和線上教育。此外,當代大學生性格特點和成長之路,決定了其對于新事物樂于感知,對于新途徑勇于嘗試,對于新教育形式廣泛接納,內容設定的參考建議以及教育后期的跟蹤反饋,引發思政教育學習積極性提高。該書第一章,介紹新媒體發展狀況,指出思政教育形式多樣化需要充分依托新媒體技術升級,再加上大學生接納新事物能力強、速度快,對于傳統教育形式的顛覆在所難免。
其次,扎實做好思政教育內容升級與模式創新。思政教育內容理論性高、時代性強,空泛枯燥的課堂印證、固定刻板的實踐應用,導致教育成效與教學績效不甚理想。教師、輔導員及其他思政教育從業者要充分提煉互聯網優秀思政教育新媒體資源,甄選優質教學內容,體現時代性與熱門性;構思教育形式,將互動式教育方式繼續延伸,借助新媒體實現線上資源共享。這樣不僅有利于教師業務水平提升,而且幫助大學生加深理論理解,感受思政教育對于學習習慣和行為方式的正面影響。需要特別指出,當代大學生思維活躍,獲取信息便利,能夠自主豐富教育內容,選擇適合自身的教育模式。然而大學生心中缺乏社會主流價值觀概念,容易受到不良社會思潮影響,再加上對個人移動終端設備缺乏監管,可能對于思政教育造成負面影響。只有借助新媒體手段促成教育內容與模式品質提升,將學生注意力聚集到思政課堂與教育陣地主線上來,充分利用思政教育教學資源,引導社會主流價值觀理解養成。只有充分發揮新媒體技術在信息傳播中的突出優勢,將教育內容升級至時代范疇,將教育形式拓展到多元領域,才能實現思政教育成效穩步提升。該書第六章,談到思政教育創新路徑,指出要充分利用網絡平臺豐富的教育資源和多媒體工具多元的教育手段,拓展思政教育新模式,提高大學生運用思政理論聯系實際解決困惑的能力,注重培養職業素養和道德品質。
大學生利用新媒體工具獲取信息,貫穿于學習生活始終。新媒體平臺資源多樣,對大學生尚未成熟的思想品格和精神素養會產生潛在影響。此時需要思政教育為學生成長保駕護航,內心樹立社會主流價值體系,為職業素養養成與專業能力培養打下堅實思想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