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煒軒
(廣州美術學院,廣東廣州 510000)
20世紀70年代的日本,隨著“失去的十年”發生,70年代的日本建筑師屬于直觀上受到影響的主要群體,30年時間戰后經濟復蘇的奇跡后的日本,70年代的日本設計師在90年代的求學背景之下,經濟的萎縮導致了日本的大型建筑項目的數量開始減少。政府方面由于80年代的公共建筑上過度開發導致了,給社會各方批評為大量資金浪費的行為。導致70年代的日本設計師難以碰觸到大型的市政項目。受限于土地的零碎化以及土地整合的不合理,導致房地產產業難以復蘇。70年代新生的設計師開始承接私人委托住宅建筑或者私人藝術家委托的小型應景建筑為行業起步的項目進行經驗積累。很少有實際意義上的建筑誕生。
1995年的阪神路大地震以及2011年的3.11的地震,海嘯引起了13萬棟建筑物被毀,70年代的設計師,在伊東豐雄的帶領下,藤本壯介,平田晃九等一系列的設計師,開始委托對災后居民在建筑“眾人之家”的安置開始進行了一系列的設計,使得很多的設計師開始對社會性開始產生了思考。由于工作初期承接的都是小型住宅項目,個人色彩的設計觀念以及社會性的思考,使得70年的日本設計師在住宅建筑的理論和實踐上都可以得到進行。強化個人觀念的同時,還可以完成一些小型的建筑方案。
藤本壯介在青年時期便考取了東京大學建筑系。在東京大學學習建筑學的期間,藤本壯介對于物理學的探究的想法依舊貫通其中,他認為建筑學和物理學中肯定是有共通之處,十分崇拜愛因斯坦的藤本壯介,對于愛因斯坦對于重力場空間概念的剖析十分的認同,他希望可以通過物理學研究中的要素運用到空間上的設計之中。藤本壯介十分崇尚柯布西耶,大四期間,藤本曾經去到歐洲進行為期一個月的考察和學習,對柯布西耶的作品進行了一個深入的實地考察,如馬賽公寓,朗香教堂,薩伏伊別墅。黃昏之下馬賽公寓,讓藤本的心靈大受震撼。這種以理想國形式所構建出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方式在日后藤本的作品上是可以探尋到其蹤跡。
畢業以后的藤本壯介,不同于畢業就去往各大設計師事務所以及出國深造,藤本在畢業后,便回歸家鄉北海道,開始其作為建筑師的生涯,面對東京的繁華以及高科技的高速發展。相比于北海道的鄉村下的慢節奏生活藤本壯介開始思考如何更好地打破其中的界限的萌芽悄然發生。藤本在返回家鄉后,著手于開始設計醫院建筑類型的項目。由于北海道安逸的生活節奏導致了藤本心中產生了返回東京的想法。
2000年,藤本獲得了青森縣立美術館競賽的二等獎,其“弱建筑”的觀念受到了伊東豐雄等一眾評委的好評。同年藤本壯介成立了工作室。2005年,藤本壯介承接了個人首個私人住宅項目HOUSE T,其對于模糊空間界限的思想,在空間實施中加以體現。同年便收獲東京建筑與建設工程協會房屋競賽金獎,同年獲得了2005年“英國建筑評論獎(AR Awards)”高度褒獎。隨后幾年,作品在多次在國際平臺中獲得獎項,受到國際上的高度認可。2012年在受威尼斯雙年展的邀請下,成為第三位設計蛇形畫廊的日本設計師。2009年,藤本特聘為東京大學副教授,隨后在其《原始的未來》等一系列理論著作出版,受到國際上廣泛認可。
藤本壯介在對于建筑的理解上強調要通過建筑構建出人和人之間關系。模糊建筑和人之間的邊界關系。強調空間與人之間的關系,弱化建筑形式的干預。強調人是空間中的主體,在空間中人可以主動創造和構建出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把人作為設計的主體進行空間上的規劃和設計。
藤本在《原初性的未來》一書中曾提及未來建筑的五個特征:1.作為場所的建筑;2.體現某種局限性的建筑;3.無形化的建筑;4.局部建筑;5.間隔建筑。通過這些抽線概念的描述后提出了,“未來森林”“弱建筑”“巢與穴” 等關于未來建筑的概念。從概念的提出來看,在人工和自然中間達成一種如同森林一般的空間關系。建筑就如同廣袤的森林,而人在空間之中,就好像森林之中的萬物一般,構建出多種多樣復雜的聯系。如同自然的生態鏈一般,本文通過對藤本壯介作品的分析。他是如何通過觀察自然和對自然的理解來對空間和人之間的關系進行構建。在此過程中藤本對于自然之中的要素進行觀察,觀察自然界中物質最本質的形態和狀態,并將此歸納以及與建筑聯系到一起。
建筑只不過是城市之中的一部分,而構成城市的并非只有建筑這單一的媒介。而是包含城市空間各種各樣的要素。建筑不過是城市中的一個組成的要素之一,城市就好像一個小的森林又或者是宇宙一般。組成每一個部分的要素,就好比森林中的樹木和動物又或者是河流,又好比銀河中的太陽和其他星球和星辰一般。他們相互影響,又屬于整體之中的一部分。構成了場域之中不可或缺的那一部分。
藤本的作品試圖以及不斷地在嘗試將空間中不同的元素,在減少自身干預的情況下。讓建筑空間中所存在的事物達成一種生生不息的關系。相互交融,相互影響。達成一種復雜有多樣的空間感受。
藤本壯介認為建筑本身應當服務于功能本身在空間中的運用,應該在空間中體現和強調出以人為本的思想,強化人在空間之中的行為以及人自主在空間中的本能。減少在建筑中個人色彩的建筑,減弱刻意人為創造出的建筑觀念,在建筑中減少不必要的視覺效果。推進和營造出具備發展性和參與性的空間環境。模糊空間中的邊界感,激發出用戶想象力,達到退讓式設計的效果。
藤本在“弱建筑”概念中表達了希望通過弱化建筑在觀測中的強度的意義,將人作為建筑中的參考者。把人的尺度作為建筑空間中的主要參考點。在空間中設置24個相同方形盒子一樣的空間交錯拼接的組合到一起。重新組合出空間之中的秩序感??此坪啙嵉慕ㄖ€體可以組合出多重性的空間感官體驗。既復雜又曖昧的空間關系。每一個看似單一的局部,實際上又相互組合形成整體。特殊兒童在治療過程作為第三方介入空間中,可以與每一個局部更好地產生聯系。獨棟的體塊就好像森林里面的樹木一樣相互交錯,形成組合的空間。
美麗鄉村建設不是單純搞好鄉村環境,而是要在鄉村經濟發展基礎上建設和諧宜居美麗鄉村;推動鄉村經濟發展,決不能以犧牲鄉村生態環境為代價,而要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互促進。這就要求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科學認識和把握美麗鄉村建設與經濟發展之間的辯證關系,將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有機融合起來,努力實現美麗鄉村建設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相得益彰。浙江省推進“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的實踐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其他地方在推進鄉村振興的實踐中也提供了不少生動例證。

圖1 情緒障礙兒童短期治療所(外觀)
出生于北海道的藤本壯介,一直在其作品之中都有體現出“森林”的主題。由于日本是一個島國,地處于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之中。每三年就會發生一次較大的自然災害。日本人對于自然環境的敬畏是從小就根植在內心的觀念。北海道的植被覆蓋率約占全島的70%,植被的高覆蓋以及北海道的鄉村式的田園生活。讓藤本從小根植出來一種和森林一體共生的觀念。
森林是一個龐大的生態系統,孕育著自然環境中的各種生命,完整且又龐大的生態系統,森林就像一個巨型建筑物一般。收納著自然環境中的千姿百態。不管是植物和動物。在這環境下都有著自身所存在的自然環境以及自然規律。這并非人為所能干預的環境。
在其作品中總是在強調建筑和周邊環境之中的環境,在藤本在東京期間,一直認為東京樓宇林立的環境讓他感覺到十分的丑陋。但他并不排斥周圍環繞的綠色植被。通過模糊空間中的室內和室外的環境氛圍,營造出大自然的親切感受。從環境的場域上的體現出了自然和共生的感受,建筑就好像在大自然中不斷地生長,是自然環境之中所存在的一部分。建造出曖昧的空間秩序,衍生出多重性,復雜性,具備發展性的空間環境場域。與周邊的環境形成相呼應的整體強化出一體化的自然氛圍。
在其青森縣立美術館設計大賽方案之中,我們便可直觀的看見,藤本模糊了是建筑和周邊環境之間的界限,藤本將空間的圍合寓于環境之中。將圍墻放置于森林之中。墻體的材料敘述上并不是廣義的墻體。而是使用透明的材質來體現出建筑與環境之間的曖昧關系。透明材質的材料將環境與空間糅合在了一起。不僅僅是局限在本身硬質的空間環境之中,并沒有割裂開空間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同時考慮到了光在空間中的作用。使得墻體透過光線的照射,使得環境和空間變得更加的充滿多重性。多重的環境氛圍使得人和空間,以及環境的界限變得十分的模糊。這一種大膽地思考給廣義的建筑一種重新思考的猜想,使得人與建筑與環境的關系變得交相呼應。

圖2 青森縣立美術館設計大賽二等獎平面與模型
“原始的未來”藤本把他個人對于空間的思想進行了深度的概括。在藤本《原始的未來》的著作之中反復的強調要把單純的東西進行復雜化與此同時要把看似復雜的東西進行單純化,這種所謂的復雜才是真正打動人心的。

圖3 House NA的內部結構
藤本認為世界發展至今人類從未拜托原始社會人類對于物質世界追求的基本行為。藤本希望可以通過人最原始的方式和思想。回歸以人為本的最基礎的概念進行一個深度的考究和解答。從而對空間進行一個新的探索和開發。這代表這對于人本身溯源行為最為直觀的單純描述。同時與此同時在開發空間的過程之中會產生多重性,復雜性,以及不確定的未知性。筆者認為簡化不必要的外部具象事物,強調客觀事物本質的特點,將事物與事物之間最為緊密的聯系高度的結合。
東京的House NA案例中對其概念有一定的闡述。一棵樹有趣的地方在于從不同的為止觀察和觀看都會有不同的體會和感受,從不同的位置和維度感知都大不相同,但是有趣的地方在于探索的過程中,如孩童般保持好奇心。就像解讀藤本所說的話,從一個分支到另一個分支。“在空間中分離與一致性相統一。”在NA住宅中。空間上的交流是多種多樣,充滿多重性的。但是在建筑形式上又保持十分的簡潔和單純。沒有過度的裝飾和修飾。就好像生活在大樹上的人一般。
不管是“弱建筑”還是“原始的未來”的概念。藤本壯介無一不在強調與事物之間的結合,不斷地強調設計師除了在設計建筑物外觀的同時,也應該要如何推動空間與其他要素相互協調。他強調人之中在空間之中的要素。對于自然敬畏的觀念一直根植在藤本的觀念之中?;睘楹啠啚榉?。藤本把整個建筑空間視作一個自然的場域,同時觀察場域中客觀物質上的規律,可以建立出聯系。把空間的發展和創造力留給空間使用者本身。創造出一種開放式,流動的空間場域。同時,藤本在材料上一直考究與周圍相關的環境結合,使得自然和周圍的場域高度地結合在了一起。這種從自然到建筑最終又讓人與自然變得親密無間的方式。是一種生生不息的場域,是值得學習的建筑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