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臨臨
(西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甘肅蘭州 730030)
想要將課程教育當中融入思政教育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尤其對于具有較強專業性的學科來講更是有著極強的挑戰。為了使思政教育完美融合在教學中,高校教師應詳細了解兩門課程的特點,結合課程的特點將二者融合起來,充分發揮音樂教學的意義。
所有的思政教育就是指對人的各方面思想觀點產生的教育,指一切能夠形成一定世界觀人生觀的教育。這也是學校德育的組成部分,在我國社會當中,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以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思想,這是對整個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基礎認識。我們希望能夠通過這種形式來培養學生的基礎認識能力,對世界有了認識,學生才能有自己的想法,正確的去看待世界與認知世界。
為了更好地培養這一素質,思政教育主要是從學生掌握人生觀世界觀的概念及其有關的系統知識,以及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實踐獲得經驗體驗并使之轉化為觀念和信念,在指導信念的思想下,引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形成具體的生活態度這幾個方面和進行培養的。
既然要達到這些方面的培養,我們就必須對其進行相對應措施。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采取內外兼修的方式,不僅從外部傳遞與灌輸知識,還要去探索學生的內在,引導學生去發現人的本質,并將人的善性發揮出來,摒棄不良的習慣,使社會個體獲得人格要素和思想觀念的提升。二是在日常的教學中給學生傳遞生活常識,讓學生學會感受世界的同時也能辨別是非,使學生能夠具備良好的人格。通過加強教育與生活的聯系,以此形成人的個性習慣。每個人的思想政治所表現的不僅僅是上層建筑方面,還應當體現在生活的各個方面。因此,在進行教育的過程中,必須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取材于生活。例如,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曾經對兒童進行了"灑掃、應對、進退"方面的教育,兒童從小就學習這些禮儀,深深印刻在腦子里,培養人格自覺性。此外,在西方社會為了培養健全的公民,也常常對兒童進行相關的教育,從小就培養孩子自主做事的能力,我們應當強調誘導式的教育方法。每一個人都存在著逆反心理,如果教育過于強制,就可能會得到適得其反的效果,所以在人格形成過程當中,我們應當對其進行誘導。并且根據相關教育家的結論,我們也可以發現人的形成是自然的,道德的養成也是如此,我們不能違背自然而強制要求學生達到某一程度的品德。在教學過程當中還應該讓學生自己來發現道德教育,激發受教育者探索的熱情和思考習慣。最后,道德教育最好的方式應當是潤物細無聲的。因此在進行教育時,我們應當從日常的言行,生活的方方面面來影響受教育者,如果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受到不良生活的人或者品質不健康人的影響,就會影響學生正確思想觀念的形成,他們會覺得自己周圍的人都是那樣做的,自己那樣做也是沒錯的,這就是所謂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近年來,各大學院高度重視音樂學專業教育教學的研究和改革工作的頂層設計,重視音樂教育中強大的藝術育人作用。為了達成這一目標不少學院都以課程思政為導向,完善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手段,強化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將課程思政目標有機融入專業育人目標之中。為了更好地講兩者結合起來,在音樂教學之中還十分重視課程體系內容的設計,深度挖掘歌曲中的思政元素,通過合適的方式將其融入聲樂課程教學。例如,在我黨百年的歷史中,我們可以看到在各個時期都會涌現一批向上、向善、向美的紅色經典歌曲、紅色歌劇,這些音樂積蓄著民族、國家的精神追求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課程設計充分挖掘紅歌中的思政內涵,讓學生在歌聲中感悟民族和時代的精神,在回顧歷史時牢記使命,培養愛國主義情懷和奮發圖強、報效祖國的堅定信念。聲樂課堂融入紅歌內容,對達到“立德樹人”的目標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確實作為中國精神文明建設的首要內容--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生價值觀念形成的穩定的心理基礎,也是解決社會矛盾和問題的主要途徑之一。但是在教育實踐當中我們發現思想教育即十分重要又相當難做,尤其是現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社會狀態,在當前的社會,我們可以明顯地感覺到西方世界的拜金主義以及其他思想的沖擊,這種沖擊影響了我國傳統的思想文化。在這些思想文化受到影響的情況之下,人們的思想大多比較混亂,而從現在教學情況來看,當前思政教學還存在很多不足,不太適合當今社會的發展。不僅如此,在當前的教育當中,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我國并不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與以及人格教育的培養。而對于這種教育的不重視,就使得人的思想如無根的浮萍,即使進行了大量演講強調以及諸多講座的開設。但是這些思想總是浮于人的思想表面,不能深入下去,無法給人充足的指導力量。
在這種社會形態之下,高校的音樂教學也受到了一些影響,雖然不少高校開設了音樂欣賞課程,并且也著重培養學生對音樂藝術欣賞的品位以及學生個人的情操,希望能夠通過這種措施來促進學生的全面的綜合素質的發展。當然之所以要開設這些課程,主要是看到了過去教育的不足。因此,當前高校音樂教學想要利用思政教育融合的方式,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加強思政教育與音樂素養的培養,但是當前的音樂現狀,仍舊存在著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是多方面的。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無論是高職院校還是其他高校的學生,在現階段的學習中都具有極強的功利主義。也就是說在學習過程中如果不用考試,如果對自己之后的職業生涯沒有較大的幫助,那么這門課程學生是很少會聽的。因此大部分的非音樂專業學生就會將音樂課程看作是一種主課課程的娛樂消遣,將音樂欣賞簡單的看作為聽歌。這一種思想不僅僅只是存在于一兩個學生當中,這是極為普遍的極為常見的。因此基于這種思想,就會使大部分的學生缺乏音樂的主動性,不會去主動的欣賞,除自己專業課程以外的學習,所以在音樂欣賞課程上,學生很難欣賞音樂的內在表現。不僅如此,通過調查發現即使是音樂專業的學生在音樂線上課程當中的表現也并不理想。他們更加注重的是對音樂技能的掌握,而忽視了音樂鑒賞的能力。
在教學過程當中,音樂教材素養選取的盲目性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想要在課堂當中更好地開設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須將思想政治教育與音樂教育進行完美的融合。如何融合是一個問題,最為有效的方式是在音樂教學過程中進行潤物細無聲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過選擇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音樂素材來達到這一目標,而當前在音樂課程當中或者說是在音樂市場里音樂素材種類豐富。而且還具有各種特色,所以教師在選擇素材時難免就會挑花了眼睛,部分高校教師對于音樂思想政治融合的優勢以及價值認識程度并不深,或者存在著自身缺乏良好音樂素養的原因,使得部分教師在進行音樂素材選取時過于隨意,缺乏一定的專業性和有效性。大多數新教師為了迎合學生的品味,常常會選取一些流行音樂作為音樂鑒賞課程的素材,而這些流行音樂大部分是口水歌,思想空洞,內容浮淺,無法真正討厭到學生,甚至還會造成一些不良的影響,而這就影響了思政教育的效果。
如今高校學生以及學校的部分管理層面,對于音樂與思政教育的認識并不到位。因此對思政教育的重視程度并不高,受到長期慣性思維的影響,部分思政教師對于音樂作品及其價值的認識程度也并不深,導致片面講解思想政治教育或者片面講解音樂知識的現象普遍。沒有重視思想政治教育與音樂教學兩者之間的整合 沒有樹立起全過程的全方位的育人理念,不符合當前新時代之下音樂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元整合的要求。
在當前音樂教學當中還存在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就是教學方法過于單一。
傳統的教學方式對于學生來說是枯燥無味的,進入新時代,教師的教學方法也應該創新,然而有些時候教師的思想還未完全轉變,沒有跟上時代發展的潮流,對學生的思想狀況也不了解,學生會覺得老師有代溝,在上課的時候也就會注意力不集中,不知道老師在講些什么。不僅如此,在音樂教學中,有的老師還會將思政教育與音樂教育分開,沒有將二者真正的融合在一起,教音樂就只管傳輸音樂知識,教思政,就傳遞有關思想品德的知識,促使學生不能夠深刻理解課程的教學內容,也無法真正發揮音樂教學的作用。這樣一來思想政治教育與音樂教學的相連性就被徹底的切斷了,課程思政的價值也被弱化了,事實上,音樂教育中融合思政是十分有意義的,教師應該熟練地掌握科目的知識內容,將二者有效的融合在一起,探索二者知識的共性,利用有趣的教學方式傳遞知識,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感受到不僅僅是在學習,而是在探索,發揮教育的真正意義。
當前的大學生都過分地注重技能的掌握,而忽視了對審美能力。以及思想道德建設的培養。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就必須加強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導,讓其明白無論是音樂欣賞能力還是思想政治綜合素質的培養,都是學生需要關注的重點,都是學生需要建設的人文素質這是現階段學習的要求也是之后步入社會參加工作以及生活的需求。當前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于大學生的要求以越來越高,人文素質的培養已經成了當前時代的大勢所趨,也是群眾的心之所向。我們不可能違背大潮流而逆行因此在這種環境之下,大學生應當改變自己存在的思想誤差。
當今的社會是多元的,課程的開展方式也是多元的在教學過程當中,教師應當順應這種多元的發展來豐富音樂欣賞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形式。注重在教學教育中利用多媒體技術實現靜態知識的動態化,抽象知識的具體化,枯燥知識的生動化。因此多媒體設備應當成為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和音樂教育融合工作必不可少的輔助性工具和重要的載體。教師應當利用多媒體技術改變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單一化說教的模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深入性,豐富性。另一方面要利用多媒體設備創設出生動的音樂情景,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例如,在欣賞歌曲《黃河大合唱》時,為了讓學生感受到歌曲的力量。教師就可以播放相關的視頻,感受經典歌曲的魅力,體會作品的狀況,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另外,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參與到集體活動中來教師還可以采取合唱的形式增加班級的凝聚力。在實現藝術感受的同時達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滿足了現代社會對高校人才的要求。
音樂教材的選擇也是音樂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的重要方面之一,作為傳承人類智慧結晶與文化精神的重要載體,音樂中富含了大量的文化內涵以及德育內涵。為了更好地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學效果,各個高校教師應當轉變自己當前的教學模式,在德育教育中廣泛融入音樂教學的元素,利用音樂教育豐富性和優勢性,提高思政教育的趣味性。想要達到這一點,教師在選取音樂教學素材時,就需要考慮音樂作品的思想性,選擇具有高潔思想精神,具有正確價值觀的音樂素材。
在我國學生長期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缺乏獨立思考自主探究的空間,而當前的社會對于獨立思考能力的要求不言而喻,是十分重要的。為了改變這種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能力,就必須改變以師為主的狀況,強調以生為本,這是素質教育重要的教學理念,也是思政教育與音樂教學融合的必要途徑。在新教育改革的社會環境之下,教師必須充分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主動地感受音樂內涵,取消滿堂灌的課程模式,以啟發性的教育為主,保證學生能夠得到充分的自我思考的機會和時間,提高學生教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實踐是檢驗真理性的唯一途徑,在課程教學中,我們必須注重教學與實踐的結合。這不論是對音樂教育,還是課程思政而言都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學院應當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在強化實踐教學的環節,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這樣一來,學校方面不僅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為之后的學生培養積累了經驗,并且還讓學生具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和音樂素養。并且這一種以實踐為導向的教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音樂教學長期以來的弊端,也加強了音樂教學與思政元素的緊密融合。在多元化的實踐活動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學校以社會為重要的載體將思政教育貫穿始終,定期的紅歌音樂會交流感受會等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同時學校鼓勵學生將自己所學回饋社會,到醫院,社區,養老院場所進行表演,這能夠發揮音樂的社會功能,體現了音樂教學音樂性與人文性的特點。學生在學習實踐中既提高了認知能力和辨析事物的能力,又樹立了正確的方向和目標,樹立了遠大的抱負和科學的價值觀,增強了綜合素質能力。
當前音樂欣賞課程與大學生思政教育與工作的融合,已經成了整個時代以及社會發展的需求,我們不能逆著時代潮流而行進,應當適應時代潮流的發展,找到促進思想政治教育與音樂欣賞課程融合的辦法。因此,這就要求高校學生以及高校教師都樹立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意識,清楚的了解好課程思政的概念以及課程思政的重要性。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培養好學生音樂欣賞能力,還應當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雖然當前的音樂教學工作開展存在著一些問題,影響著思政教育工作展開的質量和效率。但是未來當學生和教師思想上發生改變,在師生共同的努力下,音樂教學與思政教學應當會得到很好的融合與應用,思政教育也會成為音樂教學的骨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