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傳倫,張曉紅,賴金梅,宋志海
(中國石化 北京化工研究院,北京 100013)
潤滑脂是采用增稠劑稠化基礎油制備的膠狀固態潤滑劑,通常復配功能添加劑改善性能,以適應復雜工況下的應用要求[1]。常用潤滑脂按稠化機理分為:皂基、非皂基和復合類,所用稠化劑包括長鏈烷基鹽、聚脲基化合物和無機膨潤土等[2-3]。常規稠化技術制備的潤滑脂可以滿足大部分場合應用,但在一些嚴苛復雜環境中,高溫、高壓、強剪切作用使潤滑脂性能下降加快,嚴重影響對潤滑界面的持久保護,造成設備磨損和能耗增加。因此,開發耐高溫、抗剪切且易分散型稠化新技術成為高級潤滑脂開發的重要方向。其中,納米粒子或超細材料因結構特殊、易于分散等特點,在新型潤滑脂研制方面受到越來越多關注[4-5]。
新型納米材料超細橡膠粒子(UFRP)是通過輻射交聯和噴霧干燥工藝制備的,產品呈梯度交聯結構,凝膠含量達90%(w)以上,且形態與原始膠乳粒子基本一致[6]。UFRP在多種高分子材料中均顯示出良好的分散效果,并可明顯改善制品的形態和性能,已成為高性能聚合物材料制備的重要途徑[7-8]。UFRP和基礎油結構較相近,經均勻分散可明顯改進潤滑油的黏溫特性,增強它的耐溫抗磨抗壓能力,延長產品的壽命[9]。而將UFRP作為新型增稠劑用于潤滑脂的制備還未見相關報道。
本工作以UFRP為增稠劑制備了新型潤滑脂,考察了潤滑脂組成、制備工藝對潤滑脂性能的影響,采用動態流變、SEM和摩擦實驗表征了產物的結構及性能。
礦物基礎油(牌號Ib150)、商用潤滑脂(長城駿博HP-M,工作錐入度240,使用溫度-30~180 ℃):中國石化潤滑油有限公司;UFRP:平均粒徑50~2 000 nm,凝膠含量90%(w),中國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脂肪酸鈉鹽(NAS):白色粉末,熔點245 ℃,國藥化學試劑有限公司。
APV2000型高壓均質機:德國SPX冷卻技術有限公司;FA25型高速攪拌器:Fluko公司;MCR302型動態旋轉流變儀:奧地利Anton Paar公司;ES-1200型超聲波處理器:上海生析超聲儀器有限公司;3360型電子拉力試驗機:美國Instron公司;S4800型冷場發射掃描電子顯微鏡:日本Hitachi公司。
首先將UFRP和NAS按質量比1∶1混合均勻,得到復合增稠劑,再將制得的復合增稠劑、抗氧劑和基礎油按比例混合均勻,然后分別采用以下工藝進行分散,最后制得潤滑脂。
機械分散工藝:通過機械剪切力幫助物料分散,選用的分散剪切速率可達104s-1。試樣先高速攪拌5 min,然后在90 ℃下恒溫4 h,充分浸潤,再經高速機械攪拌10 min,體系穩定后升溫至140 ℃均化30 min,最后冷卻至室溫成脂。
高壓均質工藝:將物料在高壓低流速狀態下送入均質閥區,通過前后壓差將粒子破碎分散。先將試樣浸潤,自然放置24 h,再攪拌初分散5 min,然后經高壓均質機二次分散,均質壓力100 MPa,循環次數至少5次,恒溫70 ℃。待試樣穩定后升溫至140 ℃均化30 min,最后冷卻至室溫成脂。
超聲分散工藝:首先試樣放置24 h充分浸潤,攪拌初分散5 min,然后采用超聲波處理器進行分散,功率1.2 kW,超聲設置4 s脈沖,4 s間隔,處理時間30 min,每10 min暫停以控制試樣溫度。待試樣穩定后升溫至140 ℃均化30 min,最后冷卻至室溫成脂。
采用動態旋轉流變儀測試黏溫性能:選擇平板模式,板間隙1 mm,剪切速率設定1 s-1,溫度掃描區間40~120 ℃,升溫速率2 ℃/min。
分油量按照NB/SH/T 0324—2010[10]規定的方法測試,采用200目銅網,測試溫度100 ℃,靜置時間24 h,試樣添加量5~10 g。
采用電子拉力試驗機測試摩擦性能,參照GB/T 10006—2021[11]規定的方法進行測試,將潤滑脂涂覆于摩擦滑塊界面,滑塊移動速率500 mm/min,根據摩擦曲線計算靜摩擦系數和動摩擦系數。
采用冷場發射掃描電子顯微鏡觀察潤滑脂的形貌結構,加速電壓1 kV,試樣置于碳膜支撐銅網上,并真空脫除揮發分,對試樣表面噴金。
UFRP由丁苯橡膠乳液經輻射交聯和噴霧干燥制得,形貌結構見圖1。從圖1可看出,輻射交聯硫化使粒子的完整球形得以固定,在干燥后呈松散聚集狀態,粒子粒徑分布主要集中在5 μm以下,且很容易再次分散至原始膠乳粒子尺寸。

圖1 UFRP的SEM照片Fig.1 SEM image of ultrafine rubber particles(UFRP).
圖2為UFRP的FTIR譜圖。從圖2可看出,UFRP試 樣 在2 930,1 740,1 450,1 380,970 cm-1處均有明顯的吸收峰,表明此材料主要由—CH3,—CH2—和苯環等基團組成,這與礦物基礎油分子結構相近,根據相似相容原理,理論上二者具有良好相容性。因此,采用UFRP作為增稠劑制備新型潤滑脂,不僅理論可行,且生產工藝易于實現。

圖2 UFRP的FTIR譜圖Fig.2 FTIR spectrum of UFRP.
采用不同分散工藝制備的潤滑脂的主要性能見表1。從表1可看出,三種工藝均可成功制得半固態和固態的潤滑脂,說明潤滑脂內部已形成穩定相結構。試樣的黏度均高于20 000 mPa·s,由此可見,在制備過程中UFRP對基礎油稠化能力很強,使潤滑脂黏度提高顯著,但不同工藝制備的潤滑脂的黏度差異較大,表明稠化劑分散效果和分布尺寸將直接影響產物的形態性能。
圖3為不同工藝制備的潤滑脂的SEM照片。從圖3可看出,三種工藝制得的潤滑脂均形成明顯的纖維狀結構,同時UFRP粒子均勻分散其中,由統計分析結果(表1)可知,UFRP在潤滑脂中的平均分散粒徑為50~83 nm,和原始膠乳粒子尺寸非常接近,表明通過上述工藝可實現UFRP粒子的納米尺寸分散。進一步比較發現,高壓均質工藝使UFRP平均分散粒徑最小,為50 nm,制得潤滑脂的黏度最高,達43 818 mPa·s,說明此工藝中剪切力的傳遞效果最好,這也是高壓均質工藝的主要優勢[12],即UFRP的分散效果最佳,對應潤滑脂產物的黏度也最高。

表1 不同工藝制備的潤滑脂的主要性能Table 1 Properties of lubricating grease prepared by different methods

圖3 不同工藝制備的潤滑脂的SEM照片Fig.3 SEM images of lubricating grease prepared by different methods.
由上述實驗結果可知,高壓均質工藝的分散效果最好,但隨UFRP添加量的增加,潤滑脂黏度可能呈指數級上升,導致潤滑脂不易高速通過均質閥,甚至由此造成管道堵塞,影響制備效率和產物性能。機械分散工藝制備的潤滑脂的黏度略低,但UFRP分散尺寸也達到納米級,且形成了穩定的相結構,因此,在研究潤滑脂組成對潤滑脂性能影響時,機械分散工藝成為最優選擇。表2為潤滑脂組成對潤滑脂形態和主要性能的影響。由表2可看出,當UFRP添加量為5.0%(w)和7.5%(w)時,制備的潤滑脂均為膠狀流體,對應的分油量分別為11.0%,8.1%,潤滑脂黏度也較低,由此推測潤滑脂還未達到完全稠化,不能形成穩定相結構,造成部分基礎油分離出來;當UFRP添加量提高到10.0%(w)時,潤滑脂形態轉為半固態,分油量下降至2.8%,且黏度提高至26 412 mPa·s,表明制備的潤滑脂稠化充分,形成了穩定的內部結構;當UFRP添加量進一步增加至15.0%(w)及以上時,潤滑脂的形態完全轉變為固態,分油量接近0,黏度也隨之提高,表明潤滑脂已完全稠化,并形成非常穩固的微觀結構,可以適應高溫、高剪切環境的應用要求。

表2 潤滑脂組成對潤滑脂形態和性能的影響Table 2 The effects of formula on the appearance and performance of lubricating grease
圖4為不同用量UFRP制備的潤滑脂的SEM照片。從圖4可看出,當UFRP添加量為5.0%(w)時,UFRP在潤滑脂中主要呈“沙丘”狀分散,僅有少量纖維狀,因此潤滑脂結構不穩定,宏觀形態表現為膠狀流體,潤滑脂黏度也較低;當UFRP添加量提高到10.0%(w)時,潤滑脂內部已主要由纖維網狀結構組成,UFRP粒子可均勻分散于其中;當UFRP添加量提高至24.0%(w)時,潤滑脂內部形成更加密集的纖維網絡,UFRP粒子分散均勻,或沿纖維軸向有序排布,或被纖維束包覆其中,此微觀形態非常類似于建筑中的鋼筋混凝土結構,使固態潤滑脂結構非常穩定,不再產生分油現象,潤滑脂的黏度也顯著提高。

圖4 UFRP添加量對潤滑脂形貌結構的影響Fig.4 Effect of UFRP content on the morphology and structure of lubricating grease.
潤滑脂通常在高負荷、高溫、高剪切條件下使用,因此要求具有穩定的形態和良好的附著力,且還需要在寬溫度范圍內盡量保持結構和性能的穩定,才能對摩擦界面形成持續有效的保護[13]。為此,通過動態流變方法表征了制備的潤滑脂的黏溫性能,結果見圖5。從圖5可看出,當UFRP添加量為5.0%(w)和7.5%(w)時,潤滑脂黏度隨溫度的升高呈逐漸下降趨勢,這是因為潤滑脂結構不穩定,在剪切過程中基礎油會從潤滑脂中分離,并隨溫度的上升逐漸析出,因此黏溫性能下降。隨UFRP添加量的增加,潤滑脂內部形成穩定的纖維網狀結構,潤滑脂黏度不再隨溫度的升高而明顯下降,如UFRP添加量為10.0%(w)時,潤滑脂的高溫黏度(100 ℃)比常溫黏度(40 ℃)僅降低8.6%。當UFRP添加量進一步提高至15.0%(w)和24.0%(w)時,潤滑脂的高溫黏度比常溫下分別提高50%和540%,UFRP粒子在高溫環境中不僅不會引起潤滑脂性能下降,而且會對摩擦界面起到更好的保護,這可能與UFRP的特殊結構有關,在高溫環境中通過更強的溶脹效應降低了基礎油的分離流失,從而穩定附著于界面,減少摩擦磨損。

圖5 UFRP添加量對潤滑脂黏溫性能的影響Fig.5 Effects of UFRP content on viscosity-temperature properties of lubricating grease.
利用UFRP制備的新型潤滑脂不僅結構特別,而且黏溫性能突出,潤滑脂的網狀纖維結構能在更寬溫度范圍內保持穩定,使界面在摩擦過程中得到更持久潤滑保護。表3為UFRP潤滑脂在不銹鋼界面的摩擦性能。由表3可看出,新型潤滑脂的潤滑效果非常優異,界面靜摩擦系數和動摩擦系數下降明顯,同時受載荷變化影響很小,潤滑油顯示出良好的抗壓耐磨作用。采用UFRP制備的潤滑脂的界面靜摩擦系數和動摩擦系數均低于HP-M商品,尤其是動摩擦系數下降更明顯,表明球形橡膠粒子更利于降低滾動阻力,形成類似“滾珠”效應[14],示意圖見圖6A。同時,UFRP粒子在摩擦過程中均勻鋪展在界面形成潤滑層,產生保護層效應,且不隨溫度變化而變薄,因此改善了摩擦作用,并降低了磨損。圖6B顯示了UFRP制備的潤滑脂在界面均勻鋪展形成保護層,且有類“滾珠”橡膠粒子的存在(箭頭指示)。另外在凹陷處存在聚集UFRP粒子的填補,說明納米粒子在缺陷處也能起到修復作用,由此可以抑制界面磨損。

表3 新型潤滑脂的摩擦性能Table 3 Friction properties of novel lubricating grease

圖6 潤滑脂中UFRP納米粒子的潤滑原理Fig.6 Lubrication principle of UFRP nanoparticles in the lubricating grease.
1)以UFRP為增稠劑成功制備了新型潤滑脂。機械分散、高壓均質和超聲波三種分散工藝均能使UFRP粒子在潤滑脂內部達到納米級分散,形成典型的纖維狀結構,制得的半固態或固態潤滑脂產品結構穩定,具有黏度可控、分油量低等特點。
2)隨UFRP添加量的增加,潤滑脂黏度增加,潤滑脂形態從膠狀流體逐漸變為固態,分油量也降至0。潤滑脂形態與微觀結構密切相關,膠狀流體潤滑脂由“沙丘”狀結構構成,黏度較低、流動性較好;固態潤滑脂主要由網狀纖維結構組成,UFRP粒子則均勻分布其中,形成類似鋼筋混凝土的穩定結構。
3)UFRP添加量大于15.0%(w)時制備的潤滑脂黏溫性能突出,在高溫下仍可保持結構穩定,產生良好的潤滑性能。
4)UFRP納米粒子可形成類似“滾珠”效應,降低滾動阻力,同時對界面缺陷處起到部分修復作用,抑制界面的磨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