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屹生,陳 宇,王麗云,鄭曉雯,修春英
(1.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人民醫院,福建 福州 350003;2.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康復醫院,福建 福州 350003)
聲帶白斑是喉科常見疑難疾病,臨床上常以聲音嘶啞為首發癥狀,并常伴咽部異物感、慢性咳嗽等多發癥狀,其發病機制尚未明確,咽喉反流已證實與其有關[1],該病屬于中醫“慢喉瘖”范疇,病機多為痰瘀互結,因病程較長,同時患者多伴有脾虛表現,因此該研究通過化痰散瘀配合健脾法對伴咽喉反流聲帶白斑進行治療,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20年2月—2021年8月于福建省第二人民醫院耳鼻咽喉科確診為聲帶白斑伴咽喉反流的60例門診病人,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齡25~58歲,隨機分成2組,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2組在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經統計學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在研究過程中告知病人,征得病人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表1 2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
1.2 診斷及納入標準 所有患者門診均行電子喉鏡及頻閃喉鏡檢查,檢查均見聲帶表面或邊緣可見黏膜白色改變,多為單塊,表面光滑,略高于黏膜表面,邊界清晰,聲帶運動正常,頻閃喉鏡下可見聲帶黏膜波正常或輕微影響,同時對所有患者進行咽喉反流癥狀量表(Reflux Symptom Index,RSI)與咽喉反流體征量表(Reflux Finding Score,RFS)評分,(RSI)>13 分和/或(RFS)>7 分為研究對象[2]。
1.3 排除標準 (1)長期吸煙、飲酒史者。(2)妊娠或準備妊娠的婦女,哺乳期婦女。(3)既往或目前有明顯的肝、心、腎、呼吸系統、血液系統、神經系統及精神病患者。
1.4 治療方法 對照組:口服泮托拉唑鈉腸溶片(進口,進口藥品注冊證號H20160486),早餐前口服,每日1次,每1次1片(40 mg),4周為1個療程,連續服用2個療程。
治療組除以上治療,同時內服中藥,予桃紅四物湯加六君子湯加減,藥物組成如下:桃仁9 g,紅花9 g,當歸9 g,川芎9 g,赤芍8 g,黨參15 g,白術10 g,陳皮6 g,半夏9 g,桔梗8 g,甘草3 g。服用方法:由本院中藥房代煎,1日l劑,早晚分服,療程同對照組。治療期間囑患者禁煙酒,少食辛辣刺激食物。分別在第1療程及第2療程結束時復查電子喉鏡觀察聲帶白斑情況并記錄RSI和/或RFS復查量表評分。
1.5 療效標準 根據量化積分標準記錄其癥狀體征變化積分,積分評定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耳鼻喉科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及RSI/RFS評分[2]。療效指數=(治療前癥狀體征積分-治療后癥狀體征積分)/治療前癥狀體征積分 ×100%。治愈:發音恢復正常,喉部檢查正常,療效指數≥ 90%;顯效:聲音嘶啞及喉部不適感明顯減輕,喉部體征改善,66% ≤療效指數<99%;有效:聲音嘶啞及喉部不適感減輕,喉部體征改善,26% ≤療效指數<66%;無效:癥狀和喉部體征無明顯變化,療效指數<26%。
2.1 2組治療前后反流體征評分量表積分比較 見表2。

表2 2組RFS積分比較分)
2.2 2組治療前后反流癥狀指數積分比較 見表3。

表32組RSI積分比較分)
2.3 2組治療后療效比較 見表4。

表4 2組治療后療效比較
聲帶白斑在現代醫學上屬于“喉白斑”范疇,因其發病部位多發生于聲帶黏膜,因此又稱為聲帶白斑。其病理表現多樣化,可為炎癥改變,也可表現為鱗狀上皮增生甚至是異型增生,更甚者可能發生癌變。究其原因,與喉黏膜的長期慢性刺激有關,包括飲酒、吸煙等。相關研究證實咽喉反流與聲帶白斑密切相關[1],本課題選取病例在電子喉鏡及頻閃喉鏡觀察下均考慮良性病變,結合患者RSI、RFS量表,考慮與咽喉反流相關,因此采用保守治療,給予西藥泮多拉唑鈉對癥處理。
根據本病的臨床常見癥狀,近現代醫家將其納入“慢喉瘖”范疇。古書《景岳全書.卷二十八》根據喉瘖的病因病機、癥候特點,提出了“金實不鳴”“金破不鳴”的經典理論基礎;《類證治裁.失音論治》則認為“痰熱客肺,喘急上氣,致失音”,提出了宣肺祛痰化熱之法。有學者認為本病病機為痰瘀挾風,通過化痰祛瘀及祛風開音同時顧護脾胃之中藥治療該病,取得了較好的療效[3],也有研究[4]從肝論治聲帶白斑,認為本病病機以肝郁為主,提出以疏肝理氣為治療法則。
通過多年臨床觀察,筆者認為該病與血瘀痰凝有關,本類患者病程較久,久病致瘀,而福州地處沿海,氣候濕熱,脾胃濕熱患者較為多見,久則痰濕凝結,臨證治療以化痰祛瘀為要,而在臨證過程中發現患者時常伴脾虛征象,考慮患者病程長,日久影響脾胃功能,進而出現脾氣虛弱的體征,臨床表現為進食后腹脹、噯氣、大便溏薄等癥狀,因此在治療過程中,在化痰祛瘀的同時,必須兼顧脾胃。脾以健為運,扶脾胃之氣,方能凈脾胃之痰瘀,方選桃紅四物湯聯合六君子湯加減。
在“活血化瘀”方面,方用桃紅四物湯,該方出自《醫宗金鑒》,具有活血化瘀、祛瘀生新的雙重功效,現代研究發現[5-6]桃紅四物湯通過調節相應的細胞分子水平可促進血管新生,起到祛瘀生新的作用。方中桃仁善泄血瘀,祛瘀力強,紅花為活血祛瘀之要藥,與桃仁相須為用,使血瘀散去,共為君藥,當歸養血活血,川芎活血行氣,為血中之氣藥,使氣行血活,而白芍功效養血柔剛,活血較弱,故將白芍改為赤芍活血消腫,諸藥合用,共筑活血化瘀消腫之功效。在“健脾化痰”方面,運用《醫學正傳》之六君子湯,本研究以黨參替代人參健脾益氣,與白術同用祛濕顧護中焦,而陳皮配伍半夏乃健脾理氣化痰之要方,加以桔梗宣肺利咽,并與甘草為伍載藥上行,直抵聲門。
本研究結果顯示,運用化痰祛瘀配合健脾法治療伴咽喉反流聲帶白斑,RSI和RFS量表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1),總有效率顯著提高(P<0.05),證實了化痰祛瘀配合健脾法可以明顯改善伴咽喉反流聲帶白斑臨床癥狀,充分發揮了中醫藥在治療該病中的特色,值得臨床治療借鑒,至于該方對于本病的作用機制,是筆者今后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