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榮 楊軍
(合肥恒誠智能技術有限公司 安徽合肥 230000)
選取某消防訓練基地消防官兵120人,隨機分為低氧組40人、常氧組40人和普通組40人(低氧組和常氧組訓練方案相同,區別為有無低氧環境。普通組按照單位計劃組訓)。受試者均身體健康,肢體沒有異常。
嚴格按照國家軍用標準《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體育訓練大綱》的軍人體質評價測定方法,在消防官兵入營2 個月后(訓前)及訓練結束前,分別對調查對象逐一進行單杠引體向上、雙杠雙臂屈伸、仰臥起坐、3000m 跑、基礎體能組合1 和基礎體能組合2 等6 個項目測定,對其結果進行集訓前、后檢驗和方差齊性分析處理,并分別同軍標標準進行比較。
4 周組訓訓練后,對消防官兵進行體能考核,低氧組和常氧組的運動能力在前期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后期常氧組部分項目成績上升緩慢,部分項目成績下降。低氧組和常氧組實驗后各項指標均較實驗前有非常顯著性提高(<0.01);普通組中期考核除了基礎體能組合1 和后期3000m 跑外,沒有顯著性差異(見表1~表3)。
表1 低氧組-消防官兵訓練前、訓中和訓后體能考核指標比較(,n=40)
表2 常氧組-消防官兵訓練前、訓中和訓后體能考核指標比較(,n=40)
表3 普通組-消防官兵訓練前、訓中和訓后體能考核指標比較(,n=40)
低氧組和常氧組針對體能考核目標設計了專門性訓練方案,且低氧刺激手段穿插在低氧組中,讓低氧組的平均成績明顯優于常氧組和普通組。而普通組消防官兵體能達標測試后,沒有進行針對性體能訓練,雖然成績有所提高,但提高不顯著。低氧組和常氧組在后期考核時,出現天氣降溫,消防官兵沒有盡全力去完成考核項目,這對后期數據對比和分析也造成了一定影響。但從數據上看,低氧訓練組在同等條件下,成績好于常氧組。
對低氧組、常氧組和普通組訓練前期體能考核數據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訓練前期3 組各項體能指標差異性均不顯著(見表4)。
表4 訓練前三組各項體能指標單因素方差比較
參加此次調查的120 名消防官兵,經過22 天的組訓后,各項指標測定結果,如表5 所示??梢钥闯?,低氧組消防官兵各項指標的均值基本都高于常氧組和普通組,但在基礎體能組合1 和基礎組合2 項目中,常氧組優于其他兩組。
表5 訓練后期三組各項后期體能指標均值比較()
低氧組和常氧組數據經過單因素檢驗發現(見表6),在單杠引體向上、仰臥起坐、3000m 跑和基礎體能組合2項目中存在極顯著性差異(<0.01),說明低氧組訓系統訓練對消防官兵的單杠引體向上、仰臥起坐、3000m跑和組合2等項目有顯著影響。
表6 訓練后期三組各項后期體能指標單因素方差比較
常氧組和普通組數據進行單因素檢驗得知,訓練計劃對基礎體能組合1 和基礎體能組合2 存在極顯著性差異(<0.01)。
(1)低氧組和常氧組差異性探究。低氧組和常氧組在短周期訓練中采用相同的訓練計劃,執行相同的訓練內容。區別在于低氧組在部分訓練內容中,銜接了低氧組訓系統進行間歇低氧刺激(刺激時間為15min,海拔高度為2000m,心率控制強度)。運氧能力、增強心肺功能以及改善骨骼肌中相關氧化酶的活性等方面實現。
(2)常氧組和普通組差異性探究。基礎體能組合1和基礎體能組合2 項目特點,首先,要求核心穩定,核心區力量均衡,肌肉抗疲勞能力強。其次,要具有良好的身體協調能力和靈敏能力,包括起跑時的聽口令和快速變向。最后,要具有動作快速銜接和領悟能力。
低氧組訓模式根據消防官兵體能的實際情況出發,以周期化理論為基礎,并在智能低氧訓練系統的輔助下,組織消防官兵按照訓練計劃,有序地進行身體機能訓練。訓練過程中訓練數據的及時反饋,實時、科學地制定和更改訓練內容,最終在動態的訓練計劃中提高消防官兵體能水平。
心率是反映訓練強度的指標。消防官兵第二周對訓練強度的逐步適應,第三周新的訓練手段和負荷強度提高的調整,心率達到高點后逐步適應負荷強度(見表7)。而血氧飽和度隨心率變化呈負相關(見圖1)。
圖1 心率和血氧飽和度變化趨勢
表7 消防官兵低氧組訓耐缺氧指標測試結果(,n=40)
通過對訓練傷多發項目的調查分析,發現消防官兵訓練中易發生損傷的部位是肩、肘、膝、小腿和腳踝5個部位,一般表現為肌肉拉傷。這5 大部位易受傷原因與其解剖結構和功能特點有關,這些部位不僅在運動中運用廣泛,而且承載的運動負荷量大。為了預防損傷和促進損傷部位康復,在訓練方案中加入了關節養護和損傷康復以及低氧訓練康復手段。值得一提的是,低氧康復訓練能緩解疲勞,加快機體恢復。
低氧訓練對運動損傷預防和恢復影響機制:低氧可以促使肌紅蛋白濃度升高,增加單位面積毛細血管數量或肌肉周圍毛細血管數量,改善骨骼肌的微循環,增加細胞從低氧血和血漿中利用氧的能力,增加線粒體的數量和體積,改善呼吸系統的功能,促進關鍵氧化酶活性的提高,從而使損傷肌肉再生和加快恢復。
中高強度能夠引起代謝產物,如血乳酸、H的積累,而代謝產物的積累和訓練強度有關。中強度(60%~80%1RM)的運動能夠產生更多的代謝產物,包括乳酸等,這是由于一部分能量供應來源于無氧糖酵解系統。低氧訓練加快乳酸分解,這可能是因為低氧下肺通氣的增加,加速了CO的排除,提高了氨離子的清除速度,使血液pH 值增加,最終導致血液乳酸水平下降。長時間低氧訓練可以提高機體抗乳酸能力,緩解疲勞。
使用智能化低氧體能作訓系統相對于常規體能訓練模式,顯著提高了參訓消防官兵的體能素質,提高了官兵抗疲勞和機體恢復的能力,有效預防訓練損傷,降低訓練損傷率。經過此次在某基地對消防官兵進行了1個月的間歇式低氧組訓訓練和測試,相比常規體能訓練模式,低氧組訓系統使訓練變得更加科學化、系統化、專業化,能夠更加有效提升消防官兵對復雜環境的耐受能力、體能訓練效率和效果。建議在消防訓練體系中采用低氧組訓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