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子軒 張明
(南京體育學院研究生部 江蘇南京 210018)
全國運動會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運動會,簡稱“全運會”。全運會是中國國內水平最高,規模最大的綜合性運動會。第十四屆全運會于2021 年9 月15~27 日在陜西西安舉行,此屆全運會三人籃球比賽首次使用國際標準的三人籃球場地。三人籃球是根據籃球中街球運動形式,從五人制籃球運動衍生出的一種新穎的籃球運動形式。隨著近年來三人籃球在奧運會、亞運會和全運會中作為正式比賽項目以及2022年即將拉開序幕的三人男子籃球職業聯賽的設立,國內對三人籃球運動的關注度和普及度也越來越高。三人籃球不僅是一項體育賽事,也是一個國際體育文化交流的新平臺。在三人籃球中,技戰術的運用不受全場整體攻守戰術行動的時空制約。整場比賽雙方各有一次30s 的暫停時間,場上沒有教練,戰術完全由隊員決定。同時,在三人籃球比賽中,球員之間的換人比較頻繁,有時只用一個進攻回合便進行人員調整。全攻全守的比賽節奏使運動員的體能消耗巨大,需通過不停的換人來保證比賽的高水準。在比賽中,進攻戰術既依賴于隊員的個人技術運用,又需要隊員之間的配合流暢,以保證運動員在場上的發揮。在上述背景下,通過對2021年全運會三人籃球六強球隊33場比賽(北京VS 四川的5、6 名排位賽錄像缺失)的進攻技戰術方式、方法進行研究,分析目前國內各省代表隊三人籃球進攻技戰術打法的特點,為我國三人籃球運動員的培養與發展提出科學有效的建議。構建我國運動員培養體系,不僅關系到國家隊的選拔與組建,也關系到我國三對三籃球運動員人才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我國三人籃球運動員的梯隊建設也是一項必不可少的工程,運動員培養體系的建立是必由之路。
以2021年全運會男子三人籃球成年組六強球隊共33場比賽(北京VS四川的第五、六名排位賽錄像缺失)的進攻技戰術特點為調查對象。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中國知網,對“三人籃球”“進攻技戰術”等關鍵詞進行文獻的搜索與收集,為該文提供文獻資料的支撐。
1.2.2 錄像觀察法
通過觀看十四屆全運會成年組男子三人籃球六強球隊的33 場比賽錄像,收集并研究所需要的戰術數據,歸納總結出各隊的投籃分布、得分構成、戰術比例和戰術運用情況,為該研究提供充分的數據支撐。
1.2.3 數理統計法
將全運會三人籃球比賽中的技戰術數據進行統計,并保存至Excel,作為原始數據,進行統計并制作相關圖表。
三人籃球賽是在五人制籃球場地的半場進行,在其規則中,規定進攻方進球后防守方可直接拿球運或傳出圈外即可開始發動進攻,這個規定直接影響比賽,必然加快比賽節奏。三人籃球具有強對抗、快節奏、多場景的特點,因此其比賽節奏明顯快于五人制籃球。與五人制籃球不同,三人籃球中只有1 分球和2 分球,通過得分的分布情況,可以大致了解球隊的進攻側重點。在三人籃球比賽中,六強球隊1 分球最主要的得分方式是行進間投籃,多集中于籃下3s區內,比賽激烈的對抗性,導致1分球命中率不會太高。2分球最主要的得分方式是接球投籃,各隊多選擇在進攻時間末尾或決勝時刻選擇投2分球,出手較為倉促,命中率差異明顯。六強球隊的投籃分布和得分構成如表1、表2所示,1分球和2分球場均命中率如圖1所示。
圖1 六強球隊一分球、二分球場均命中率
表1 六強球隊投籃分布
觀察并總結表1 和表2 數據可以發現,奧運聯隊、北京隊和四川隊的1 分球出手占比,超過60%,上海隊的1分球出手占比,接近60%;且除山東隊和廣東隊以外,其余4 支球隊的1 分球占場均得分的比例均高于50%。2 分球方面,除了山東隊49.4%和廣東隊48.7%的出手占比外,其余4 支球隊的2 分球出手占比均在40%左右。但通過觀察2 分球得分在總得分的占比發現,6支球隊大致可以分為3檔;上海隊和四川隊2分球得分占比較低,只有29.7%和29.6%;奧運聯隊和北京隊的2分球得分占比在37%左右;山東隊和廣東隊的2分球得分占比,則超過了40%,尤其是山東隊,2分球得分在總得分的占比,更是超過了1 分球,達到45.3%。同時也是六強隊伍中唯一一支場均命中4 個以上2 分球的隊伍。
表2 六強球隊場均得分構成統計
通過圖1 可以發現,6 支球隊的1 分球命中率均遠遠高于2 分球命中率。九戰全勝的奧運聯隊的1 分球和2分球命中率均為6支球隊中最高,分別為72.5%和39%。奧運聯隊作為代表中國參加東京奧運會男子三人籃球的球隊,每位隊員個人能力突出,有著豐富的實戰積累和大賽經驗,其隊伍實力自然是國內頂尖。雖然奧運聯隊隊員間存在明顯的位置差異,中鋒胡金秋與其余3 名隊員身形差異較大,不像大多數國際強隊場上隊員身形相近,位置相似。但是在比賽中胡金秋幾乎不會在外線落位,當隊友外線持球時,他在內線牽制住防守隊員,為外線的隊友創造了足夠的投籃空間;當他在內線持球時,能夠通過身體優勢突破防守攻籃得分,所以奧運聯隊在內外線都有著如此高的命中率也是意料之中。其余5支球隊中,上海隊的1分球命中率最高,達到了65.4%,而2 分球命中率只有23%,為6支球隊中最低。雖然上海隊與奧運聯隊隊員配置相似,隊員之間身材差異較為明顯,其場上陣容多為“兩大一小”的配置,但內線球員投射能力普遍較弱。一旦高個球員在外線持球,對方就會選擇收縮防守,封死傳球路線,逼迫高個球員進行中遠距離投籃。山東隊隊員的身形相近,場上位置沒有明顯的區別,每位隊員都具備一定的投射能力,其1分球和2分球命中率在5支球隊中位居前列,分別為59.2%和32.3%,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身形相近、位置相似的球員配置是當前三人籃球的最優陣容。
綜合觀察6支球隊的場均出手次數和命中率可以發現,山東隊和廣東隊在1分球和2分球的場均出手次數幾乎相同,其余4 支球隊的1 分球出手次數要高于2分球出手次數。通過出手次數間的差異可以發現,在六強球隊中,除山東和廣東外,其余4 支球隊都以1 分球為主要得分方式。三人籃球規則中對比賽如何取得勝利的規定:在常規時間結束時比分領先的隊伍獲勝;在常規比賽時間內,首先得到21 分的球隊獲勝;常規時間結束時,比分若相同,需進行決勝期,在此期間,沒有時間限制,而是某隊率先得到2 分則為獲勝。在獲勝方式上三人籃球較五人籃球有所區別。上限21 分直接促使參賽隊伍增加進攻,加快進攻節奏。加強進攻,使球隊得分數盡可能地接近21 分,成為獲取比賽勝利的關鍵。
2.2.1 個人進攻
在陣地攻擊中,進攻戰術的選擇更傾向高效、簡單的戰術配合,并且加強了個人技術的運用。由表3可以發現,六強球隊在進攻方式的選擇上幾乎都以個人進攻為主,這里所指的個人進攻主要是持球隊員進行投射和突破直接得分的能力。因為三人籃球整場比賽,對手幾乎采用人盯人緊逼防守,每回合只有12s 的進攻時間,攻防轉換速度極快的比賽特殊性,要求運動員必須具備適應高強度比賽需要的出色的個人技術能力。6 支球隊個人進攻的占比,除山東隊48.9%外,其余5 支球隊均超過了50%,北京隊更是達到了61%,為六強球隊中最高。而冠軍聯合隊的單人進攻占比僅為53.9%,低于第二名廣東隊的59.4%和第三名上海隊的54.8%,在六強球隊中只排第五名。但通過表4的六強球隊進攻方式成功率統計可以發現,雖然聯合隊的個人進攻占比,在六強球隊中排名靠后,但其單人進攻的成功率遠高于其余5 支球隊,達到58%,同時也是六強球隊中唯一一支單人進攻成功率超過50%的球隊。這一現象與奧運聯隊4 名球員出色的個人能力、身體素質、明確的場上分工以及豐富的比賽經驗有關。
表3 六強球隊進攻方式占比
表4 六強球隊進攻方式成功率統計
2.2.2 配合進攻
三人籃球比賽中運用的各種戰術主要由進攻戰術基礎配合構成。進攻戰術基礎配合是在籃球比賽中進攻隊員兩三人之間有目的、有組織、相互協同組織進攻的配合方法,主要分為掩護配合、突分配合、傳切配合以及策應配合。
進攻戰術是籃球戰術體系之一,是指控制球權的進攻隊伍為了突破對方的防守、獲得投籃機會以及積極拼搶前場籃板球而運用的技術方式、行動配合的集體協調的組織方法。進攻戰術的目的是串聯全隊,組織進攻,利用團隊配合的優勢來取得勝利。團隊由個體組成,進攻戰術是建立在進攻技術的基礎之上。通過圖2 可以發現,六強球隊最常用的進攻戰術是掩護和突分配合,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三人籃球進攻時間只有12s,在半場進行,不存在快攻,且大部分時間都是人盯人防守,防守強度大,在高壓防守下隊友很難跑出空位,而掩護和突分配合,可以很好地創造進攻空間。使用次數最多的是掩護配合,掩護的目的如下。第一,使隊友獲得更好的接球空間,進攻隊員在面對盯人防守時很難進行擺脫,此時無球隊員利用隊友身體的掩護,就更容易進行擺脫接球。第二,進攻時形成換防,對于積極的人盯人防守而言,掩護之后必然換防,換防之后如形成“小打大”,則利用速度的優勢突破;如形成“大打小”,則利用身高和體重的優勢強攻內線。第三,突分,突分配合是指突破對手后,主動或應變地利用傳球與同伴進行攻擊的一種配合方法。突分對運動員的個人技術、配合意識、觀察判斷以及應變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持球隊員突破之后會吸引防守隊員進行協防,通過傳球給處于空位無人盯防的隊友來進攻得分。突分配合核心是要求進攻持球人掌握較好的突破技術,同時對無球進攻的同伴,即無球隊員要求也很高,要學會主動觀察,一旦同伴要突破,無球隊員一定要移動,及時拉開防區,破壞對方協防,移動到最有利的進攻位置上接球,這樣才能打出巧妙的突分配合。在三人籃球中,突分常用于突破后傳球給外線處于空位的隊員進行投籃,用來追趕或者擴大比分。由于突破分球更考驗傳球隊員持球突破和傳球的個人能力,因此突分多由后衛發動,內線球員受體型的限制,發動突分的成功率不高。由于策應和傳切的使用次數較少,該文只對掩護和突分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因北京VS 四川的5、6 名排位賽錄像缺失,故只對北京隊和四川隊的8場比賽數據進行了統計)。
圖2 六強球隊進攻戰術使用次數分布圖
2.2.2.1 六強球隊使用掩護配合的特點分析
觀察六強球隊比賽錄像,對他們掩護配合后處理球的選擇進行了匯總,如表5 所示。通過對比賽錄像分析可以發現,掩護后通常有上籃、投籃和傳球3 種選擇。
表5 六強球隊掩護配合使用情況一覽
第一,掩護后,持球人選擇直接突破上籃。各隊在突破后對直接上籃的使用并不是很積極,且上籃的命中率不是很高。通過分析比賽錄像不難發現,因為三人籃球場地的限制,掩護后極少會出現對方防守球員失位的現象,而且三人籃球與五人籃球不同,其場上的位置較為模糊,各個位置球員的身形差異沒有五人籃球那么大,這就導致五人籃球掩護后容易形成的以“小打大”和以“大打小”的情況在三人籃球中,不是那么容易出現,突破上籃的命中率更多依賴于運動員的個人能力,在高強度的三人籃球比賽中,運動員自然無法保證高強度對抗情況下,突破上籃的高命中率。這也就解釋了各隊掩護后突破上籃較少的現象。
第二,掩護后的投籃。掩護后的出手投籃是三人籃球中一種很常見的進攻手段。通過借助隊友的掩護配合,促使防守方進行換防,并利用這一短暫的時間差進行投籃。表5 顯示,各隊掩護后出手次數遠高于突破上籃,但根據圖3 的可以發現,各隊命中率并不樂觀,只有奧運聯隊和山東隊命中率超過30%。六強球隊中,有3支球隊在出手次數達到20或30次以上的情況下,命中數只有個位數;奧運聯隊和廣東隊在出手31次和38 次的情況下各命中11 球,命中率分別為35.5%和28.9%;而唯一一支命中20次投籃的山東隊,出手數更是達到了63 次,命中率為31.7%。通過觀看比賽錄像發現,各隊掩護后的投籃往往是在進攻時間即將結束時的倉促出手,或是比分落后時的二分搶攻出手。搶攻發動要快,迅速接應和推進,用速度超越防守;進入攻擊區前,要觀察判斷防守的隊形、人數等情況,準備進行配合時,要稍減速;進行配合和投籃時,要快速和突然地擺脫防守。通過“快—慢—快”的節奏變化,造成防守對抗的時間差、空間差,創造更好的攻擊機會。而進攻時間即將結束時的倉促出手或比分落后時的2分搶攻出手,對運動員來說并不是主動進攻,而更像是一種被迫的選擇,投籃命中率自然無法得到保證。
圖3 六強球隊掩護、突分后各處理球方式成功率
第三,掩護后的傳球。掩護后的傳球與掩護后的投籃一樣,是通過防守隊員進行換防所產生的時間差處理球。通過球的傳導來創造合適的進攻時機。觀看錄像發現,大部分的掩護后傳球都是向防守隊員的弱側進行球的傳導。因為在掩護時,弱側的防守隊員會把一部分注意力集中在有球的一側,以判斷是否需要進行補防,其站位也會偏向有球側,因此這時向弱側傳球會有更多的進攻得分的機會。除奧運聯隊外,各隊掩護后傳球成功率均接近或超過90%。奧運聯隊在掩護后,更傾向于持球者和掩護隊員之間進行手遞手傳球,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奧運聯隊作為賽事最高水平的隊伍會在掩護后出現9 次傳球失敗,從而導致其掩護后傳球成功率只有75.7%。
任何戰術的實施失誤都是不可避免的。在控制失誤方面,奧運聯隊、廣東隊和四川隊較為出色,失誤率未超過5%,而上海隊、北京隊和山東隊的失誤偏多,這主要是因為3 支球隊在幾場比賽的最后時刻,比分膠著,雙方急于搶攻,戰術執行較為混亂,導致了失誤數的增多。
2.2.2.2 六強球隊使用突分配合的特點分析
同掩護配合一樣,突分配合后對球的處理同樣統計了上籃、投籃和傳球3 種技術數據(見表6)。3 種進攻方式的選擇,主要視分球隊員和接球隊員的距離而定。當距離較遠時,防守隊員在包夾突破隊員后回防距離較遠,接球隊員有足夠的調整時間和空間來進行投籃。當距離較近時,防守隊員可快速回防,不易出現直接投籃的機會,這時采用傳球或者繼續突破的方式較為合理。
表6 六強球隊突分配合使用情況一覽
因為突破后能夠吸引對方防守球員包夾,從而為隊友創造進攻空間的特殊性,所以突分后接球隊員多會選擇上籃或投籃進行進攻。突分時機與方法的選擇要及時得當,在比賽中突分時機的選擇很重要,一般多在對方采用人盯人防守或擴大聯防時,運用突破來打亂對方的防守部署,吸引對方關門、夾擊等協防,借以給同伴創造有利時機進行投籃,也可以在對方犯規較多時運用突破進攻,以達到殺傷對方有生力量或獲得罰球機會的目的。
通過圖3可以發現,6支球隊突分后的上籃命中率均高于50%,奧運聯隊和廣東隊更是有著82.4%和80%的高效表現。結合比賽錄像也能發現持球隊員突破深入后,對方必然會有一名球員過來協防,這就造成分球后協防隊員的失位,接球隊員此時會有較為充分的空間順勢上籃得分。
在突分后的投籃方面,除了聯合隊和廣東隊命中率在50%左右外,其余4 支球隊的命中率均未超過40%,其中山東隊命中率最低,只有25%。通過比賽錄像可以發現,6 支球隊突分后的空位投籃出手較少,這是因為持球者在突破時,防守球員已經判斷出了突破路線并提前進行了封堵,沒有造成防守球員的失位,導致接球隊員在投籃出手時,協防隊員可以及時回撲進行干擾。
6支球隊在突分后選擇繼續傳球的次數不多,一方面,突分后所創造的進攻空間較為充裕,接球隊員可以選擇直接進攻。另一方面,繼續傳球容易被重新落位的防守隊員實施搶斷。通過錄像可以發現,突分后傳球失敗的4 支球隊均是由出手前猶豫,錯失最佳進攻時機后選擇傳球造成的。
由表6可知,6支球隊突分后的失誤極少。通過觀看比賽錄像可以發現,這些失誤均是由于持球隊員突破過于深入,在被包夾防守時,出現運球砸腳或突破速度過快,球未跟上造成的。
綜合上述分析發現,6支球隊的進攻手段以單人進攻為主,配合進攻多采用掩護和突分配合,策應和傳切配合的運用較少。各隊掩護后偏向于選擇投籃和傳球,掩護配合后直接上籃較少;掩護配合后上籃命中率明顯高于掩護后投籃的命中率,掩護后傳球的成功率較高。突分后上籃和投籃的次數相差不大,但是上籃的命中率遠高于投籃命中率;掩護后傳球的成功率只有奧運聯隊和廣東隊低于70%,這與兩隊突分后傳球的時機有關。落后球隊在決定比賽勝負的最后時刻,通常會進行搶攻,搶攻方法以掩護后迅速進行2 分投籃為主。
六強球隊在比賽中單人進攻的運用占比較大,成功率在40%左右,球員的個人進攻能力能夠在三人籃球的比賽中得到充分發揮,但是進攻終結能力有待提高。場地的限制,導致比賽中配合進攻的運用低于單人進攻,且通過各種配合制造的空位進攻機會較少。
加強個人進攻能力的訓練,強化對抗后上籃得分的能力。多在高強度運動干擾下進行2分球的投射練習,模擬比賽時的環境,提高2分球出手的穩定性和命中率,強化運動員出手時的心理承受能力。
強化配合進攻中處理球的能力,能夠在對方防守出現漏洞時,抓住機會,進攻得分。擴大運動員掩護和突分配合后的傳球視野,把握最佳的傳球時機。接球隊員根據自身技術特點加強跑動練習,尋找合適的出手得分區域。提高團隊的默契程度,加強運動員的體能儲備。
教練員和運動員深入學習和掌握國際三人籃球規則,通過對規則的學習理解,研究制定相應的進攻技戰術,充分發揮運動員個人和團隊的技術特點。重視訓練,提高配合質量,提高比賽中戰術配合的效率和成功率。
隨著中國籃協對三人籃球職業聯賽的設立以及以賽事分級和球員積分為核心的三人籃球賽事體系的構建,各省應抓住三人籃球發展的黃金時機,積極開展三人籃球教練員、裁判員的培訓和運動員的選材工作,完善并優化三人籃球項目的梯隊建設,強化人才儲備,夯實三人籃球的基礎,為我國三人籃球優秀人才的培養和輸送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