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樂瀟 葉建強 羅慶
(溫州大學體育與健康學院 浙江溫州 325035)
國民健康關系著國家和民族的長遠發展。自黨的十八大以來,全民健身事業得到進一步發展,并將全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形成了以“健康中國”戰略為頂層設計,以《“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為行動綱領的全民健康活動?!毒V要》指出,要加強體醫融合和非醫療性干預,要求針對目前社會普遍存在的健康問題,加快形成體醫融合的健康管理模式,充分發揮體育在疾病預防、治療康復中的積極作用。從國家角度來說,推進體育強國建設是新中國在新時代的任務與使命,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在體育事業上的具體表現。新冠疫情的肆虐,雖然在一定限度上促進了體育鍛煉,但問題依然層出不窮,大學生體質不斷下降,跑步意外死亡的事件時有發生,引起社會的高度關注,一方面,對目前高校大學生體質健康的擔憂;另一方面,急切地呼吁高校體育課程改革。如何深度融合高校體育與健康促進,深度發揮體醫融合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作用,是當下面臨的重大問題。該文就以此問題為中心,深入探討高校體育教學的改革。
體醫融合作為一個新名詞,其提出的時間并不長。對于這一概念,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解釋。趙仙麗認為,體醫融合是運動醫學、保健體育、康復醫學、醫學營養、健康評估、運動處方等多學科知識的融合。還有的學者從醫學與體育的關系解釋體醫融合的概念,趙俊杰等人認為,它是以醫學為基礎,運用體育原理促進運動規范化、科學化、系統化,從而達到促進體質健康、預防疾病、促進傷病康復的目的。宣海德認為,體醫融合是指體育部門和醫療部門在醫學檢驗、體質測定、運動健身和保健康復等方面的配合。郭建軍、張劍威則從功能的角度進行解釋,就是把運動和醫學手段相結合,將體育運動作為促進體質增強、疾病預防的方法,充分發揮體育的價值功能。常鳳也從國家角度出發,分析了“健康中國”戰略背景下體育與醫療融合的實驗性和必然性。張鯤等人認為,體醫融合是充分發揮體育的預防作用,以推動醫療的監督作用為手段,是促進體育與醫療改革的必由之路。
筆者認為,體醫融合就是以政策為導向,有效整合體育、衛生醫療等政府服務系統,廣大人民群眾共同參與,提高人民體質和人民整體健康水平的政府服務過程。
隨著現代文明的快速發展,伴隨而來的慢性病已經成為當前危害我國國民身心健康的重大因素,作為守護國民生命的醫療手段,并不能徹底根除此類慢性病。根據2010年全國體質與健康調研顯示,青少年肥胖率的增長速度急速增加,7~22歲青少年的肥胖率達到了20%。這標志著中國青少年正式進入了肥胖流行階段,需要引起國家、社會、學校、家庭的關注和重視。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體育鍛煉在預防和控制慢性病方面具有有效作用。促進青少年體質健康是實現“健康中國”戰略的重要目標之一。身體健康、體魄強壯是少年強、青年強的重要標志,是未來國家發展的重要進程之一。
2.2.1 體育課程形式化問題嚴重
體育課程形式化的問題,根本在于健康思想的落實不到位。“健康中國”戰略提出,學生每日體育活動時間應不少于1h,每周參與中等強度體育訓練達到3次等意見。而實際上,學生缺乏運動興趣,不愿參與體育活動,體育課上運動強度遠遠低于中等水平,教師上課流程化問題嚴重,課堂缺少生動性、活潑性。當前,高校體育課程,無論是采用教師考核制度,還是教學考核分離制度,都無法擺脫學生只為獲得學分而參與體育課程的思想。久而久之,教師喪失教學興趣,體育課堂形式化嚴重。
2.2.2 高校體育課程健康元素設置不足
體育與健康課程是高校體育教學工作的基礎,是傳授學生運動技能以及運動保健知識的重要平臺。但目前高校運動安全問題頻繁發生,讓人們不得不審視當前體育與健康課程中,對于學生健康保健、運動康復、科學健身類知識的傳授是否到位。由于體育長期不受重視,“重智輕體”的思想不斷發酵,學生雖然參與運動,但不能形成有效的健康思想,進行健康的自我塑造。
2.2.3 與醫學知識結合不夠緊密
當前高校體育課程,大多以技能訓練為主,教學內容重視體育知識和運動技能,而理論知識在體育課程中幾乎不會出現,即便是體育專業或專業體育院校都很少出現與醫學相關的課程。學生在缺乏運動醫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鍛煉就易出現拉傷、骨折等運動損傷,大大挫傷其健身的積極性。
2.2.4 體醫人才缺乏
在高校體育課程師資力量的建設上,很少有“體”和“醫”共同發展的復合型體育教師。長期以來,競技運動項目一直占據著體育課程內容的主體,因此高校教師的招聘多以運動技能優秀的人才為主,以運動醫學知識為主的運動理論一直被忽視。雖然課程改革一直在持續進行,但是從未撼動過競技運動在體育課程中的核心地位。
高校是國家培養社會中堅力量的重要場所,隨著我國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對各個學科都提出了與時俱進的要求。而作為高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學科,體育對于提高學生體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有著重要作用。因此,根據《“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相關要求,有必要對高校體育教學進行改革。
體育教學目標是體育教學中需要達到的預期目標,體育教學目標貫穿于整個體育教學過程中。因此,在高校開展體育教學活動,必須充分考慮學生對運動醫學的認識,傳授學生科學鍛煉的知識。學校應當重新認識體育教學在整個教育體系中的定位,充分融入醫學知識,讓學生形成運動健康知識體系以及健康管理意識。當前,高校體育教學內容還是以傳授運動技能為主,其他理論教學幾乎沒有,學校可以在教學內容中加入運動損傷的相關知識、運動損傷緩解的相關方法、運動康復的簡單手段、科學健身知識普及、基礎營養學普及等與運動醫學、健康醫學有關的知識,讓體育教學內容變得更加豐富多樣,同時提高體育教學的趣味性。
1999年,國務院發布的《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明確指出,要將“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融入體育教學模式中。隨著“健康中國”戰略的提出,在體育教學模式中深化健康這一主題已經成為當今改革的大方向之一。該文根據體醫融合計劃,結合新興的體育教學模式,提出一種新型體醫融合教學改革模式。體醫融合教學模式的基本程序為入學檢測、教學設計、融合干預、實時監控、分析評估5個階段(見圖1)。
圖1 體醫融合教學模式路徑
此運動處方教學模式將運動處方融入體育教學中,在傳統體育教學基礎上將運動處方融入教學設計中,根據運動處方特點,從學生興趣愛好出發,根據教學設施等多種因素,制定符合學生實際需求的教學模式。并在之后的實施中,通過設備監測,不斷完善和優化,達到增強學生體質,培養學生終身興趣的目的。
我國體育課程評價體系主要是由學生和教師雙方為評價主體,對體育課程的教學手段、方法、環境以及教師進行評價。教學評價是高校體育教學的重要依據。目前,主流的評價方法主要有描述性評價、量化評價、過程評價和多元評價4 種。雖然教師和學生相互評價是從教師和學生雙方出發,但角度仍過于單一,評價也過于主觀。在體醫融合的教學模式下,高校體育教學評價也應當深度結合體醫融合計劃,采用多元評價的方式,不僅有教師、學生互評,還通過長期的體質監測數據進行第三方評價,是一種量化評價、多元評價與描述性評價三者合一的評價方式。此外,評價的角度也可以更加多元化,不僅從教學目標的完成度、個性化差異化授課的程度,也可以從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學生健康水平的改進度以及學生鍛煉習慣與意識的養成情況,進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評價,最主要的目的是促進體育教學改革,促進學生得到全面發展。
現如今,健康已經有了新的內涵,不僅是沒有疾病和病痛,更是良好的身體機能,在日常的生活、學習、工作中身心愉悅。但實際情況卻不理想,大多數國民都或多或少有著不良的生活習慣,身體長期處于亞健康狀態。特別是大學生的健康問題令人擔憂。當前,隨著“健康中國”戰略的提出,我國正大力發展健康產業,無論是體育,還是醫療,都是保障國民身體健康的重要途徑,因此體育與醫療的融合,不僅是人們的強烈訴求,也是時代進程的必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