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承 張德東 郝鳳霞
(1.重慶市萬州區體育學校 重慶 404100;2.重慶三峽學院 重慶 404100)
近些年,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使得青少年膳食結構失衡,導致超重和肥胖。科技的進步同樣也改變了青少年的生活習慣。首先,身體活動的工具性意義被大大弱化,缺乏身體活動越來越普遍化。其次,隨著青少年學習壓力的增加,其沒有時間開展體育鍛煉。學者認為,“身體素養”的養成是有窗口期的,如能在青少年時期建立體育運動鍛煉的意愿,形成良好的運動習慣,那么未來的生活中更容易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并保持活力。因此,如何樹立終身體育思想,改變青少年缺乏體育鍛煉的現狀,幫助其養成終身體育鍛煉的行為習慣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課題。
體育是一種復雜的社會活動,通過運動和鍛煉肌肉,達到提高身體機能的目的。不同階段,人的身體具有不同的特征。任何年齡階段,都應重視體育鍛煉,應通過適用于不同年齡的體育活動來促進個人機體的發展,保持健康。因此,人終其一生都應積極開展體育鍛煉,這就是終身體育的思想內涵。
1.1.1 終身性
終身體育思想認為,體育運動應貫穿人的一生,而不應只局限于學生時期的學校體育課程中或是專業運動員的職業活動中,更應在不同的生命周期內,開展不同形式的體育活動,將體育貫穿于整個人生,以提高身體素質。
1.1.2 自主性
從個體角度看,開展體育運動是為了自身身體素質的提高和身心的愉悅,因此,應自覺主動進行體育鍛煉,每個人都應具有體育鍛煉的意識和自覺性。除了在校期間通過體育課程進行體育活動,達到鍛煉的目的外,更應將體育鍛煉融入日常生活與生命之中。
1.1.3 社會性
促進終身體育的任務,不僅由學校承擔,更應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其中,讓全民形成體育鍛煉思想,將體育鍛煉與社會發展相聯系,促進全民身體素質的提升,促進全面健康生活方式的養成。
1.2.1 自身發展的需要
體育鍛煉的最終目的是促進人的身體健康和增強體質,人的一生分為不同的階段,身體呈現出不同的特征和發展需求,因而體育活動在不同的生命階段則發揮著不同的作用。青少年期,體育運動可以有效地促進骨骼與肌肉的生長,促進青少年的生長發育。
1.2.2 社會發展的需要
數智化時代競爭愈發激烈,高強度的工作會導致一系列身體問題的出現,內分泌紊亂,三高,猝死呈現年輕化的態勢。人的智慧和健康是全面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保障,如果沒有強壯的體魄,將無法承擔此重任,更不用說推進偉大中國夢的實現。因此,終身體育是社會發展的需求,為推動生產力發展以及社會進步提供了保障。
在終身體育的思想指導下,為了更好地促進青少年開展體育鍛煉,必須調動多方力量,協同參與促進青少年通過體育運動實現鍛煉行為習慣的養成。不論是政府、社會、學校,還是家庭,都是行為習慣的促進者,都需要在青少年體育鍛煉行為習慣養成的過程中,發揮自身的作用。
2.1.1 確立終身體育指導思想
要想將全社會的力量調動起來,參與到促進青少年體育鍛煉習慣的培養上,政府層面必須做好制度的制定和政策的引導,號召、倡導全社會參與。有了政策依據、思想指導,才能廣泛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參與其中,學校作為青少年體育鍛煉的習慣養成的主體力量,應根據政策設立課程標準,設置教學目標,制訂人才培養方案。
2.1.2 構建終身體育學習體系
要想讓體育鍛煉廣泛地被處于不同生命階段的人群接受并實踐,政府可以設置體育鍛煉證書制度,將其融入青少年的考核中,并開發體育鍛煉學習系統,讓不同年齡的青少年可以根據自身的身體特征需求和個人喜好,選擇適合的體育運動展開鍛煉。設置體育鍛煉證書制度,結合體育運動學習系統,自上而下地推進青少年體育鍛煉的開展。
2.1.3 加大公共體育設施和場地建設
體育設施和場地是開展體育鍛煉的物質基礎,尤其是球類運動,對場地有著一定的要求。由于青少年學業壓力繁重,因此,體育活動的開展主要在家庭所在地附近,這就需要政府加大社區公共體育設施和場地的建設,以培養青少年的體育鍛煉習慣。尤其是專門針對青少年兒童,并在其居住地附近的公共體育場所。
學校是青少年學習的主要場所,尤其是學齡內的青少年,在校時間占全天的1/3 以上,可見學校是行為習慣養成的主陣地之一。學校要重視青年體育鍛煉習慣的養成,營造良好的學校體育氛圍,為青少年體育鍛煉提供硬件及軟件條件,將培養青少年體育興趣,提高青少年的運動能力作為體育課的任務之一,積極促進青少年在校期間體育鍛煉的開展。
教師是青少年在校學習的引導者,教育的關鍵是教師。體育教師的專業素養和個人魅力會直接影響青少年對體育運動的認識,尤其是第一節體育課,如果教師能夠通過有趣、有意思的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吸引學生,那么學生喜歡體育課程、喜歡體育運動的概率將大大增加。因此,體育教師應積極進行教學改革,探索適應不同階段學生的教學方法,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積極性,為體育鍛煉習慣的養成做好儲備。
2.3.1 培養體育認知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在對世界的看法、為人處世的態度和原則、興趣愛好的發展以及行為習慣的養成等方面都會給孩子帶來重大深刻的影響。家庭對青少年的體育認知、體育觀念、體育行為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如果父母都覺得體育鍛煉沒有那么重要,只是文化課學習之余的調味品,孩子自然不會對體育運動產生興趣,更不會養成終身鍛煉的好習慣。因此,家長應首先形成正確的終身體育思想,認識到體育鍛煉的重要性,才可能培養孩子正確的體育認知。
2.3.2 啟發體育興趣
在培養青少年對體育鍛煉的認知后,家長還需通過多種途徑啟發孩子的體育興趣,尤其12歲以前的孩子,心性不成熟,還未形成個性化的人生觀,看待事物還有諸多的不成熟。作為家長,應對孩子進行積極引導,培養孩子對體育鍛煉的認知,并啟發孩子的體育興趣。
2.3.3 制訂鍛煉計劃
人的身心發展具有順序性、階段性,這決定了青少年具有興趣愛好廣泛,但不能持之以恒地堅持,注意力不易長時間集中等特點,因此,非常容易出現“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現象。為了解決以上問題,家長可以協助青少年進行鍛煉計劃的制訂。體育鍛煉計劃應根據孩子的身體特征和學業情況而制訂,循序漸進地開展計劃,可以鼓勵低齡少年每天堅持跳繩、打籃球、打乒乓球,年齡稍大的孩子參加體育競技比賽等。
其一,從學生自身來談,應積極調整心態,克服不自信,主要通過多多參與身體運動,如找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加入鍛煉。其二,從學校方面來說,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積極要求體育教師,調整內容和形式,杜絕“生搬硬套”。其三,家長和教師應積極關注學生在參與身體活動中心態和情緒的變化,尋找影響情緒的原因,并找到學生不參加身體活動的理由,讓孩子在情感中相互促進。
學生在學習一項新的動作內容時,應集中注意力,認真揣摩動作要領,使自己能夠熟練掌握每個運動項目的基本動作。學校方面,應改善硬件基礎設施,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身體活動環境。教師在保證教學目標實現的前提下,應兼顧學生的身體活動量達標情況,明確某項動作的重要性,制定評價學生技能掌握情況的標準,鼓勵學生多參與,并為學生在課余時間的身體活動,創造良好的環境。
首先,從學生自身出發,通過媒體等途徑了解自己喜歡的運動項目,自覺了解關于身體活動方面的知識,既要了解自我保護的常識,也要養成良好健康的生活習慣。其次,學校應充分利用互聯網、新媒體等,開展多形式的活動,向學生和家長傳播提升身體素養、養成體育行為習慣的意義。最后,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向學生系統地講解體育衛生健康常識,讓學生了解參加身體活動的重要性,讓學生能夠了解正確、科學的身體活動常識。
身體素養是一種綜合能力,缺乏任何一項要素都不能促使學生養成參與身體活動的習慣。掌握正確的運動技能是參與多樣化運動的必要條件,學校與家庭的教育形式和手段,影響了學生對基本運動技能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