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婉紅 李金濤
貴州少數民族眾多,據目前資料顯示有17 個少數民族。分別是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瑤族、壯族、畬族、毛南族、滿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其中,人口相對較多并分布較廣的有苗族、布依族、侗族。其各自的兒歌題材也千姿百態,有反映兒童生活游戲的、有模仿動物的、有贊美家鄉的、有抒發情緒的、有描寫人物的等,在孩童口中廣為吟唱并世代相傳。如《侗族兒童多歡樂》是一首描寫侗族兒童歡樂情緒的兒歌,《小山羊》是侗族兒童歌曲中描寫動物的,《公雞叫》是描寫兒童心理活動的等等。但是,貴州很多少數民族兒歌至今在網絡上無法搜索到大量歌曲視頻、曲譜以及創作背景等相關信息,只有少部分標記簡譜,有歌詞無簡譜的也比較多。這對于貴州少數民族兒歌的傳承起到了阻礙作用。因此,研究貴州少數民族兒歌并編配出合適的伴奏,對深入了解貴州少數民族本土文化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
通過查閱資料、收集整理,找到有簡譜或五線譜的貴州少數民族兒歌不到100 首,分別來自土家族、仡佬族、苗族、侗族、布依族、彝族,其中侗族和苗族相對較多。根據對搜索到的兒歌進行分析,貴州少數民族兒歌運用到的調式包括民族五聲調式、民族六聲調式、民族七聲調式,其中民族五聲調式運用最多,比如侗族兒歌《小山羊》《侗寨蟬歌》《公雞叫》《嘎列》,苗族兒歌《植樹造林歌》《我愛苗家小木樓》,仡佬族兒歌《蕩秋千》等。搜集到的兒歌中,發現侗族兒歌以羽調式為主、苗族兒歌以徵調式和宮調式為主、布依族兒歌以宮調式和羽調式為主、土家族兒歌以徵調式和羽調式為主、仡佬族、彝族以及其他貴州少數民族搜索的譜例較少,并且調式各一。
鋼琴即興伴奏是指根據既定歌曲的調式調性、旋律特點,使用鋼琴編配歌曲的和聲、織體,豐富其音樂層次。在貴州少數民族兒歌演唱中,運用鋼琴伴奏具有以下四大優點。第一,鋼琴音色豐富,是較好的輔助樂器。鋼琴琴鍵的音域寬廣,完全滿足兒歌的音域,并且可以模仿民族樂器的發聲。第二,能幫助作品情感渲染。一位出色的鋼琴伴奏者,能夠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在短時間內把握作品的風格特點,并在鋼琴上通過節奏、音色、力度、伴奏織體等技巧,演奏出作品的各種情緒,幫助演唱者快速找到與作品相融洽的情緒。第三,實用性較廣。如果從保存價值方面看,貴州少數民族兒歌如果需要更好的傳承,視頻制作是最直觀性的。但是其耗費人力、物力、財力相對較高,如果在經費、人力等方面都很缺乏的情況下,運用鋼琴即興伴奏是不錯的選擇,只需要一人即能完成編配并保存。不論人力、物力、財力方面,都具有較高性價比。第四,鋼琴伴奏者的聽力較好。鋼琴伴奏者一般聽音能力較強,如果需要收集整理口頭流傳的兒歌時,可以通過鋼琴伴奏者敏銳的聽覺記錄下歌詞和譜例,再根據歌曲情緒進行即興伴奏編創。
在之前的研究中我們提到,貴州少數民族兒歌運用了民族調式,而中國民族調式相對于歐洲大小調來說,具有不規范和不穩定的特點,因此,中國民族風格的作品相對于歐洲大小調體系有著獨特的音響效果。以五聲調式為例,調式中的任何一個音都可以作為調式中心音。要想演奏好貴州少數民族傳統兒歌的即興伴奏,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訓練。
可以通過翻閱文獻資料、實地采風等方式,對演奏的作品的背景進行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主要包括對作品的民族發源、創作意圖、作品特點、歌詞大意等方面進行了解。如侗族兒歌《噶幾喲》,屬于侗族蟬歌,也是贊美侗家人熱愛家鄉的歌曲。而據資料顯示侗族是從古代百越的一支發展而來;(譜例1)布依族兒歌《布依少年上學堂》,描述了布依族少年上學的生活活動;布依族原生態兒歌《螢火蟲》則表達了布依族孩子對螢火蟲的描述;苗族《毛主席來了》則表達對毛主席的敬畏和崇拜之情;水族兒歌《彎彎的月亮像牛角》是一首給小朋友描繪月亮的兒歌。
通過對貴州少數民族兒歌的歌曲內容、旋律特點以及作品本身所表達的情感的了解,以此為基礎才能較好地進行伴奏。作為一位優秀的鋼琴伴奏者也必須要具備較為全面的音樂知識、較好的音樂感覺,才能更好把握作品。
譜例1

注:譜例為作品片段。
鋼琴即興伴奏是根據對作品的和聲走向、旋律特點加上合適的伴奏織體進行二次創作。如果要想達到完美的效果,彈奏者必須具備扎實的鋼琴技能、敏銳的聽覺能力和靈敏的應變能力,必須熟練掌握二十四個大小調的音階、琶音、和弦連接的同時,還能熟練掌握民族調式的和弦連接等,其中和弦連接要熟練I-IV-V7-I 的各種運用,同時要能具備快速轉調、移調的能力。轉調和移調是即興伴奏中比較困難的技巧,需要經過長期的練習。以布依族兒歌《布依娃娃愛唱歌》和苗族兒歌《躲貓貓》為例進行分析。《布依娃娃愛唱歌》是反映貴州少數民族布依族兒童愛唱歌的作品。這首作品運用了民族六聲調式羽調式,并且需要轉調。目前我們以轉調后的羽調式為例進行分析。首先,找出作品的調式,然后根據旋律特點進行和聲選擇。由于羽調式是中國民族調式中與歐洲小調式最相似的調式,其骨干和弦I、IV、V 級音完全相同,故這首作品我們可以嘗試運用小調式的方式去彈奏,在遇到“4”音的時候,可以用相鄰的調式中心音代替。在羽調式中,我們常用的和弦連接公式有I-III-IV-V-I 級,而這首作品共12 小節,和弦運用主要以調式I、IV、V 級為主進行編配。《躲貓貓》是反映兒童玩躲貓貓游戲時候的場景。這首作品屬于徵調式,旋律簡短、情緒活潑,總共8 小節,和弦運用主要以調式I、V 為主,在編配伴奏織體方面,可以嘗試選擇律動感強、歡快的伴奏織體。比如跳音、切分節奏等方式進行編配。
想要在彈奏作品的過程中,快速識別作品的風格以及編配出合適的和聲及伴奏織體,需要大量地練習彈奏不同風格和情緒的作品,才能做到一定的儲備量,在以后的工作和學習中遇到不同風格的作品能夠做到心中有數,而且只有通過演奏大量的音樂作品才能體會不同風格的音樂,培養多方面的音樂素養。以苗族兒歌《植樹造林歌》和布依族兒歌《盤歌》為例,從歌詞分析,《植樹造林歌》反映孩子去植樹時的內心活動,《盤歌》由于只找到歌詞和音頻,通過歌詞分析,是長輩和孩子通過一問一答的方式,讓孩子學習生活常識的兒歌。從情緒上分析,兩首作品都比較歡快,伴奏織體的運用可以選擇能表達歡快情緒的,比如運用和弦和跳音之類的伴奏織體。另外,苗族常用的伴奏樂器為蘆笙,在編配伴奏的時候,可以嘗試模仿蘆笙的聲音進行填充。
鋼琴即興伴奏不僅可以和聲樂配合,還可以和任何器樂配合,并且可以模仿很多樂器的聲音。在本次論文中,主要針對貴州少數民族兒歌進行鋼琴即興配奏,即以聲樂配合為主。作為伴奏者,首先要學會聆聽,聆聽自己的編配和聲的和諧程度、選用的織體是否反映兒歌本身的情緒,編配的伴奏是否能夠表達民族特色、場景特點等。當所有的問題解決后,更要學會聆聽演唱者,是否和自己合上拍子,是否能幫助演唱者推動情緒等。
鋼琴即興伴奏彈奏的過程中常常會出現各種意外狀況,比如演奏者突然忘詞、突然找不到音準或者突然彈錯了和弦,這些意外都需要伴奏者敏銳的反應能力,并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些都需要伴奏者擁有量的積累,才能在伴奏過程中“信手拈來”。
根據目前收集的兒歌,從情緒方面發現貴州少數民族兒歌的特點主要以輕快、活潑的情緒為主。比如仡佬族兒歌《躲貓貓》《燈拉拉》,布依族兒歌《布依娃娃愛唱歌》,侗族兒歌《青蛙歌》《貓頭鷹歌》《麻雀歌》,彝族兒歌《阿西里西》,苗族兒歌《植樹造林歌》等屬于比較歡快的兒歌,在編配伴奏織體的時候,嘗試多運用不同的節奏類型,比如不同時值的切分節奏、附點節奏、跳音等方式表達輕巧、歡快的情緒。當然,也有少量兒歌表達抒情、贊美的情緒,旋律相對較為舒緩。也有部分兒歌的情緒介于歡快和抒情之間,在作品中時而歡快時而舒緩,比如侗族兒歌《筑塘歌》,遇到此類兒歌,可以嘗試運用連貫性較強的伴奏織體,比如琶音、分解和弦以及慢速的半分解和弦彈奏等方式進行編配。在和弦的選擇上,也需要考慮民族的特點以及作品的情緒,盡量使用主和弦,必要的時候加入副三和弦作為色彩填充。
貴州的少數民族眾多,其音樂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因此,本文從貴州少數民族兒歌調式調性、運用鋼琴即興伴奏的優勢、對鋼琴即興伴奏的訓練方式三個方面研究鋼琴即興伴奏在貴州少數民族兒歌傳承中的實用性,對深入了解貴州少數民族本土文化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