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婷 劉文燕 姚孟美 王蘭妹
1.貴州師范大學體育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1;2.無錫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無錫 214121 3.廣西師范大學體育與健康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6
目前學術界對侗族武術有一定研究,但大多從侗族武術的某種拳種派別去闡述。本文主要研究黔東南地區侗族武術的文化演變與發展,黔東南州是全國最大的侗族聚居區,研究該地區的侗族武術具有典型性。雖然各地方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武術的發展仍不容樂觀,侗族武術主要是靠口傳身授、家族傳承、師徒傳承且有傳內不傳外、傳男不傳女的特點,研究該地區侗族武術發展情況,針對出現的問題提出相應的策略,對于少數民族武術文化發展、傳承具有重要意義。
侗族來源于百越的駱越支系,黔邊境的地區稱之為“峒”“溪峒”,居民稱為“峒民”。侗族統稱武術為“qonc”(拳),地區不同,套路也有所差異,侗族武術以防御為主,注重實戰。據《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體育志》記載:“侗族原居深山老林,勤勞儉樸,勇于自衛,上山砍柴,隨身常帶砍刀、桿擔、鐮刀、釘耙、鋤頭等工具,一旦遇敵,隨即操起農具還擊,故農具亦即防御武器,以后侗族武術中的棍、刀、耙等器械,終于形成侗族武術?!倍弊逦湫g起源于生產勞動,侗族先民在自然惡劣條件下,根據身邊現成的農具,作為防身御敵的武器。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武術大師在各方面也有自己的一套行為處事的標準。收徒時,老一輩從下一輩中挑選出德行優秀的人進行傳授武藝。為了保衛自己家族的平安,不讓外族掌握本家族的“絕世武功”或絕技,對招術進行封鎖,所以有傳內不傳外,而傳男不傳女的特性,這也是古代封建社會對女性的歧視;以家族傳承、師徒傳承為主,多以言傳身授。徒弟學有所成后,不可仗勢欺人、為非作歹;如若被發現,將把其召回,做正面教育加以引導,不改則將其逐出師門,此后再無瓜葛。覓洞武術傳承人吳德林在多年習武中感悟:“習武之人,以武養德;武術是一種求真、求精的藝術。只有完全忘記流血流汗,失去痛苦才能達到最高境界。”武道中的剛健有為、自強不息、英勇無畏的精神不斷激發著武術的生機與活力。
通過多次在黔東南州走訪調查,發現州內民族武術形式多樣,并根據地域不同而存在差異。侗族武術分為拳術、棍術、刀劍術、槍術等。但由于多方面因素,現黔東南州侗族武術流傳下來的主要以拳術、棍術為主。黎平縣雙江鎮覓洞村武術是祖先模仿動物創造流傳下來的,屬于南侗;天柱縣高釀鎮老海村月牙镋是武術大師龍大正為防匪患、猛獸襲擊根據釘耙原理打制而成,屬于北侗。侗族武術有黑虎拳、六家拳、四門拳、花滿堂、斜棍、紅門、月牙镋、勾林等。
侗族黑虎拳的器械有刀、棍、鈀頭、鐵尺、雙锏、凳、槍、連尺、流星和劍等。黑虎拳包括拳法、棍法和刀法。拳法有“四門蹬”和“黑虎手”;棍法有“四門防”“斜棍”“花滿堂”“逢門”“打傘”“釣魚”;刀法有“四門砍”和“黑刀虎”。黑虎拳由來:相傳在古時,有名少年上山放牛,山中猛虎來抓牛,為了保護自家的牛不被老虎吃掉,這名少年就仿造老虎的動作對付老虎,最終把猛虎打死,后來稱之為黑虎拳。花滿堂則是招式炫麗、實用的棍術,此棍為雙頭使用。雙頭打較單頭打的優勢,進攻后可有效、快速地接下一招式,進可攻、退可守,使自己處于有利境地。特點:幅度小、架式低樁、下盤穩固、講究低拳、拳勢剛勁有力、以防御為主,注重實戰。動作招式:大錘、鴨子撲水、黑虎下山等。
月牙镋又稱月牙翼齒镋,彎月形、亦似牛角。道光十九(1840年),為防匪患及猛獸襲擊,武術大師龍大正根據釘耙原理、打制出了專門抵御猛獸敵匪的鐵镋,侗民聘請龍大正傳授月牙镋武藝。镋重量、大小不一,輕的有五公斤、重的有十五公斤,柄長一至三尺,柄是選用硬木。月牙镋以镋為主,采用上好鋼材反復鍛造而成。特點:月牙镋形態形式古樸、動作威猛、剛勁有力;動作招式有初中練塘、雄鷹叨鳥、金箭離弦、神猴撈月、美女梳頭(左右擋)、長蛇出洞、四兩撥千斤、九盤十八截、十八掌、掃堂腿等多維镋尺對打、镋棍對打、镋镋對打,單人咬镋、單人拋镋、集體混打等十多種。該武術兼備御敵、擒獸、健體強身的功能,集健身性、集體性、娛樂性、教育性于一體,對于侗族人民生產生活、具有不可磨滅的貢獻。
勾林又稱勾鐮,主要流傳區域為貴州省北侗天柱縣藍田一帶?!肮础奔淬^刀,呈“勾狀”;“林”為鐮刀,呈“月牙”形,“勾”為男性使用,“林”為女性使用。勾林長度在20-30厘米之間,輕巧靈便,是侗族人民用作抵御外敵、保家防身、割草砍柴、對付野獸的工具。男子刀法招式:有樵夫問路、將軍看榜、餓虎撲食、猛虎回頭、猿躍南嶺、猴跳西川、金龍出海、猛虎出山、南山開路等;女子刀法招式:麻姑拜壽、美女探刀、南山挑刺、北坡打柴、白鶴飛天等。“勾林”樸實,剛勁有力,狠、準、穩,武器輕便,可隨身攜。練武場域不受限制,有單人、雙人及多人之分。勾林體現著北侗人民樸實無華的生產活動,也從中映射出侗族武術作為中華傳統武術不可或缺的一支。
侗族武術主要是家族傳承、師徒傳承;師傅會從弟子中選出德才兼備者作為自己的傳人,教授本族的武功招式,但師傅會保留自己的絕招,暫時不會教給弟子,以防弟子對付自己,等到退任或快臨終前傳授給弟子,只有傳承者才能習得上乘功法。
表1 覓洞村侗族武術黑虎拳傳承譜系
表2 老海村月牙镋傳承譜系
侗族武術以口傳身授為主,在傳承的過程中不少招式、套路被歷史洪流所湮滅,導致現在傳承下來的東西遠不足以前。以前練武群體基本上是男子,因女子最終會嫁出,怕本族的武術被外人知曉、破解,來攻打本族,所以侗族武術有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之說。侗族人民練習武術都比較隱蔽,在山林、自家院落、堂屋里練習,練習時間大多在晚上,農閑時會召集本族人習武。在封建時期,第三代傳承人吳光榮、吳光基,吳家勝的兒子吳光華(又名老會)專門以武術為營生,三人經常到湖南、廣西、錦屏、黎平、從江、榕江地區傳授武藝,和別人切磋,那時是侗族武術發展最鼎盛的時期。新中國成立后的大躍進時期,全國上下搞生產、練鋼,全部鐵制器具、武器都拿去冶煉,現在傳承人多數武器都是重新打制的,侗族武術發展日漸衰微。到文化大革命時期,武術發展近乎停滯,練習武術的人被抓起來,大家都不敢練習武術。改革開放后,武術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侗族武術又重新被人們拾起。
符號理論開創者米德創立了一套完整、系統的理論體系,符號互動論者研究人們是如何使用符號,賦予事物的看法并相互溝通。通過實地訪談調查,發現黔東南州侗族武術符號的形式多樣,包括拳、劍、棍、刀、凳等多種。但對于武術的傳承卻面臨著諸多問題,主要是人們賦予侗族武術的這種意義產生于人們的互動之中,在這過程之中侗族的主要傳承人會因各種各樣的原因流失,主要青壯年外出務工,村寨中年歲較大者武術技藝較高,武術可能會遭受失傳的危機;隨著西方競技體育熱的崛起,當今的青年人更喜歡集競技性、對抗性、場面性的體育項目,侗族武術現如今更多作為表演項目而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中,讓民眾誤解他只是花拳繡腿、空架子,但作為一種生存、自衛和掠奪的手段,武術只有在冷兵器時代才能發揮出較大的作用。在當前的社會,則作用有限,往往蛻變到僅表演和強身健體的地步。一定程度上說,這是文明發展的必然趨勢。缺乏專項保護資金,武術傳承人及練武者多為農民,為了生存需求、養家糊口,需勞動、務工來保證家中的開支,只有在余暇時間才能習武。侗族武術的文化在符號互動中,沒能系統的被后代傳承下去。
功能主義是以一種高度抽象的宏觀理論的面目出現在社會學一般理論中,從功能分析的視角看,侗族武術是由相互聯系、協同發揮作用的各個部分構成的一個整體,在傳承中因為是非奧運項目得不到重視,而被邊緣化?,F在的籃球項目之所以能夠很好的普及并被推廣出去,更是因為它是奧運會比賽項目,而有的人們認為,沒有競技比賽就沒有繼續發揚的必要性,正是因為民眾對侗族武術文化認識出現扭曲,不能從整體與部分的哲學視角了解黔東南侗族武術文化而出現反功能的認識。侗族武術目前還沒有系統地挖掘、整理出來,展現在大眾面前也只是侗族武術中單一的形式。在歷史的長河中,侗族武術曾為侗族先民生產、生活、交流做出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然而在當今多元文化交流碰撞下,侗族武術如何能在各放異彩的武術流派中占有一席之地呢?
(1)將武術納入地方體育校本課程。地方高校、師范學院是專門培養人的教育場所,是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師資培養的重要地方,要加強促進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播力度。侗族武術作為黔東南州典型民族文化之一,具有別具一格的民族特色,蘊含豐富的文化內涵。將侗族武術納入學校體育課程中,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入接觸博大精深的中華武術,增強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雷山中學將苗拳作為學校的特色內容之一,全校學生都在學習苗拳。學習武術對青少年人格塑造起著積極作用,縱觀中華民族的發展史,每個時代都涌現出英雄豪杰,侗族農民起義領袖姜應芳、林寬、侗族烈士龍均爵、龍大道等對民族和國家的興亡,不惜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他們的這種愛國主義精神不斷的教育和鼓舞后代習武者。(2)建立武術訓練基地,培養傳承人。在調研過程中,看見苗族武術傳承和發展境況都比較好,苗族武術傳承人在自家拿一間房子作為訓練場所,擺放訓練器具,并申請了苗族武術訓練基地。侗族武術可以借鑒,建立侗族武術訓練基地,組建更加完善的武術訓練隊。開展武術培訓班,對于熱愛武術者可以更加深入系統地學習侗族武術。(3)武術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當前,國家體育總局等14部門聯合印發《武術產業發展規劃(2019—2025)年》,規劃分析了當前我國武術產業發展基礎與面臨形勢,部署了下一階段武術產業發展的主要任務,其中包括促進武術與旅游深入融合,鼓勵開發武術相關旅游產品。侗族武術與文化旅游相交融,打造特色武術村寨,武術競賽表演、用品制造、武術旅游,辦武術陳列室,武術融入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建設,打造精品旅游景區,推動侗族武術發展的同時,也促進文化與經濟協同發展。(4)積極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積極挖掘、整理侗族武術,將侗族武術整理出一個體系。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利于規范的保護文化,提高侗族武術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人了解侗族武術文化的獨特魅力。貴州黑虎拳、侗族月牙镋、勾林都被列為貴州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非遺文化的保護發展都比較好。侗族武術主要靠口傳身授,以文字、圖書、影音的形式保存下來的非常少,為了讓后人還能了解到侗族武術,可挖掘、整理出拳譜、套路,將其編寫成冊以供更多的人觀摩,還可以邀請武術傳承人將其套路、招式以視頻方式記錄、保存。
侗族武術文化是對民族社會發展的映射,通過對黔東南州侗族武術文化的研究,該地區發展較好的侗族武術有天柱高釀鎮老海村的月牙镋、黎平縣覓洞村的黑虎拳、藍田勾林,經過積極挖掘、整理,在各級各類運動會上取得了不菲的成績,被列為貴州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幾個是典型代表,但更多的是黔東南地區武術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其生存發展的下一步該如何走值得我們深思。侗族武術類別繁多,應當繼續完善。侗族武術作為中華民族武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對中國民族武術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獨特的貢獻,造就多元一體的中華武術文化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