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繁
樂山職業技術學院,四川 樂山 614013
在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背景下,高校作為文化傳承的重要陣地,其傳承內容與傳承方式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武術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進入學校,在其發展過程中卻受到重重困難無法在學校扎根。學校武術課程內容較為乏味、文化氣味逐漸弱化、課程價值體現不彰等問題是當前武術教育的發展現象。多位學者從不同角度對武術教育問題提出觀點,并形成一系列的學術性探討。在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中,不僅需要普及武術文化知識,更要深入挖掘以文化自信為背景的中國符號,建構當前武術文化在高校場域中的發展理路。尤其是新時代大學生群體,思想意識逐漸成熟,價值引領成為高校教育的首要任務。
武術之所以能夠在我國承傳數千年,是由于其具有較為成熟的文化傳承模式,而這種身體技術的傳承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精神和教育意義。眾所周知,自鴉片戰爭以來,國門被列強用利炮打開,并輸入西方文化,在忍受屈辱歷史的同時,本民族文化呈現出弱化的態勢。由此,一些愛國志士提出“曾被清廷嚴厲禁止的武術正是恢復文化精神、培育尚武精神的最佳載體。”“有文事必有武備,武化教育是定國安邦的壓艙石,是國家發展的助推器。”為此,在民國時期,以武術為載體而推行尚武精神,形成了一種集體意識,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強國強種的重要手段。“1914年,徐一冰先生在《整頓全國學校體育上教育部文》中,提出建議將武術列為高等小學、中學、師范學校的正課。1915年,北京體育研究社提出《擬申請提倡中國舊有武術列為學校必修課》議案,其中就有將武術列為必修課,以振起尚武精神。”教育部采納上述意見,并下達各個學校,武術由此正式列入學校課程,這一舉措為武術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歷史性力量。“1933年由張之江發起成立‘國立國術體育師范專科學校’為標志,專業性高等武術教育逐漸形成。”由此,不難看出,從國家層面推動武術的發展,將武術提升到“國術”的層面,便是期望全民發揮自強不息、勵精圖治的救國之道,尚武精神在民族存亡之際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不僅激發了國人的救國意識,更是彰顯了武術中所蘊含的文化性力量。
新中國成立后,由于政治環境、文化環境的不穩定,社會形勢較為復雜,學校武術并未沿襲民國時期的發展方向,而是隨著政治的變化發生了轉向。“1955年全國體育工作對武術工作采取了暫時收縮,加以整頓的方針。”原本是激發全民尚武精神的“國術”,受到政策的影響,產生了重大的變革。新中國成立初期,國際話語權并未得到認可,在發展層面需要全面融入國際發展的序列當中,競技體育便在國家形象樹立當中發揮重要作用。因此,體育工作的重心轉向競技體育的比拼當中,進而形成舉國體制來發展體育項目。武術在學校體育這一洪流中想要爭得一席之地,便要迎合西方體育理念,進而呈現出標準化、統一化的發展態勢。這一舉措在某種程度上,是服務于國家發展戰略,是時代所作出的一種抉擇。“1959年,中國第一部《武術競賽規則》出現,引導著武術朝著舞蹈化、藝術化、技巧化的方向發展。”20世紀60年代,學校武術推廣新編的長拳、南拳、太極拳以及器械等,這一時代背景下的學校武術推崇“鍛煉身體”等特征。因此,武術在學校教育中呈現出新的發展體系。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時代是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時代,……,是全體中華兒女協力同心、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是我國日益走進世界舞臺中央、不斷為人類做出巨大貢獻的時代。”新時代的提出,表示了中華民族在各方面的發展有了較為突出的進步,是對歷史進程客觀而準確的表達。新時代背景下,隨著人民生活質量的顯著提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也面臨新的考驗,而民族精神作為新時代發展前進的核心,為我國人民提供了強有勁的精神動力。學校武術教育是弘揚愛國精神和展現民族特色的重要載體,是提高新時代人們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對武術教育進行歷史維度的審視,不難發現,其所蘊含的崇德尚武、愛國精神等優秀文化往往在民族危難時刻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社會文化不斷西化的同時,武術教育承擔起了文化自信的歷史使命,助力于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社會發展。張岱年提出,“民族思想是被廣大民眾所認可的,是可以推動社會往美好方向發展的。”武術文化當中所蘊含的“精忠報國”、“自強不息”等文化理念,不斷影響著新時代青少年的發展,對培養學生愛國、剛毅、勇敢等性格有著不提替代的作用。如全國政協委員提出《關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教育部答復加強體育教師配備,注重學生“陽剛之氣”的培養。這一問題的出現,武術承擔起了青少年“武化教育”的責任,“以武術教育為手段,提高學生的心力和膽力,實現弘揚民族精神的目標。”通過武化教育,提高青少年的自我保護能力,激發其陽剛之氣和拼搏精神,進而培養當代青少年的優良意志品質。
在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東西方的文化交流逐步頻繁且深入,在這一文化博弈過程中,“由于西方經濟較為發達,似乎給人們造成一種西方文化領先的誤讀。”這一誤讀勢必會影響其它地區的文化發展。毫無例外,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無疑是一種沖擊,使原有的文化結構發生了一定程度的改變,尤其是影響了新一代青年的價值理念和文化續存。在國內,科學技術的進步與時尚潮流的更替使得不同地域間的文化差距逐漸縮小,呈現出趨同的態勢。每個民族或國家的形成與發展,離不開其獨特的文化傳統,正是因為所持有的文化傳統,才得以塑造民族精神和價值信仰,從而形成集體意識。魯斯本尼迪克特曾說:文化就是通過某個民族的活動而表現出來的一種思維和行動方式,是一種區別于其它民族的方式。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體系中一直注重歷史經驗的傳承,將其作為一種繼承先賢智慧的使命,以期為現代發展起到一定程度的啟示作用。因此,傳承是民族文化發展與民族自信的“根”與“魂”。
“高校作為集教學與科研為一體的機構,對文化傳承和知識探索有著重要的意義。”高等教育是在完成中等教育之后的專業教育和職業教育,所培養的人才是即將踏入社會的青年群體,其思想構造與價值取向在這一階段顯得尤為重要。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經濟高速發展的背景下,文化自信在當前社會的發展中顯得尤為重要。高校可以更為普遍的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傳承,成為學生開啟傳承傳統文化的關鍵,使其培養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者。而高等教育對象在承擔文化傳承方面便具有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但在實際發展過程中,受到近代以來的文化變遷與社會變革,傳統文化的傳承力度逐步弱化,新一代年輕人的思維方式與社會行動逐漸搜尋不到“優秀傳統”的文化印跡。武術作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之一,同樣具有復興傳統文化的責任與義務。“中國武術作為一種以技術為載體的文化形態,不僅追求身體技藝,更是要展示和體認一種精神。”通過身體技術的規訓,從而達到文化熏陶的升華。改革開放以來,傳統常被人誤認為“保守、封閉、落后”,導致其文化常常不被推崇,轉而去追求刺激、開放的西方文化,對傳統文化的傳承無疑是一種沉重的打擊。尤其是在當代人們不斷追求利益價值的洪流下,這種具有傳統性的先人智慧并未得到普遍意義的傳承。于是,我國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應肩負傳承民族文化的歷史使命。
武術文化在我國發展數千年之久,在歷史上與“俠文化”密切相關。20世紀武俠小說的廣泛傳播,文學想象所塑造的“武俠文化”更是建構了人們心中所向往的“江湖世界”。在這種虛幻的文學想象中,著實為學生創造了鋤強扶弱、俠肝義膽的心理訴求,以及儀式感強烈的宗祠文化。所以金庸筆下以一敵十的俠客,或是能夠飛檐走壁的輕功等超現實的虛幻想象被學生誤認為是學習武術的應然狀態。就實際而言,目前武術教育所呈現的實然狀態與學生所認為的應然狀態截然不同。據調查得知,大部分從未接觸過武術的學生認為,武術就是提高對抗、技擊、防身自衛的能力,但實際接觸以后,發現武術的教學內容是索然無味的套路,更是體會不到技擊和對抗的獨特魅力,往往對此較為失望,進而學校武術呈現出“學生喜歡武術,但不喜歡上武術課”的尷尬境地。從歷史層面審視武術文化,武術不僅僅是技擊格斗等對抗技術,而是一個文化復合體,將陰陽理論、二十四節令、兵學理念等內容融入了武學體系當中。在現代教育體系當中,武術的技擊功能被弱化,提倡“強身健體”的鍛煉理念,這與學生所認為的競技對抗形成認知錯位。
經過多地的調查與采訪,學校的武術課大多是基于技術動作的講解與重復而構成,理論課程較少,無法使具有傳統文化的武術在課堂上被解讀,導致武術動作背后的文化意義常常忽略,“從而給學生造成武術就是模仿教師動作的心理認知,最終形成學生學習武術就是為了應付考試的現狀。”武術本身作為優秀傳統文化,具備了完整的道德價值體系,對規訓人的行為和思想有著獨特的方式方法。如武術濃烈的儀式感促使學生對長輩心存尊敬,通過武術巧妙的技擊方法提高學生對人體的認知。但是在當前學校的武術教育中,武德的儀式感大多只教授了抱拳禮,而其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卻處于無足輕重的地步。這種應然和實然的兩極分化的狀態,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參與者的興趣指向。因此,文化的構建需要縮短學生應然與實然的心理落差,或是普及學生對武術的客觀認知。
武術在學校發展的首要功能是“以武育人”,通過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使學生體會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在當前的學校武術發展中,武術教育高舉“增強體質”的旗幟,通過身體的習練,以期達到“培養民族精神”的目的。學校是集多元文化為一體的整體場域,在文化傳承的同時,應立足于本民族文化看待外來文化,構建本民族文化的話語體系。如傳統武術和競技武術,雖然同屬于武術范疇,但其生成理念卻在一定程度上分別歸屬于本民族精神和現代奧林匹克精神。著名武術教育家鄭懷賢曾說:“套路是假的,功夫是真的。”也就是說,功夫是蘊含在武術套路當中,這些“功夫”需要武術特有的文化語言才得以闡釋。但現在許多武術教育者在現代體育的影響下追求“高難美新”技術,用現代體育的視角解讀中國武術,進而導致武術教育無法展現其深邃的文化內涵。在當代學校武術的課程體系中,“上課內容大多集中于競技武術和散打,”而最能體現出民族文化的傳統武術卻容易被忽略。“這一現象使得沒有文化內涵的學校武術無法從教育的根本上進行扎根,且一直處于政府的高度關注中。”逐漸使學校武術課成為“無運動負荷、無戰術、無比賽”的課程。傳統武術套路的動作背后隱藏著一定的哲學思想和文化含義,而競技武術套路則趨附于奧林匹克精神而破壞原有的結構,這兩種類型的武術套路在文化內涵上有著一定的區別,在同一場域下的激烈碰撞,使得學校對代表傳統性的武術出現定位不準的現象。在技術內容上,動作較為復雜,對于普及層面的學生難以接受,學生學習武術套路的價值定位并不準確。在武術文化方面,均衡發展是構建可持續性的重要途徑,包括物質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而在學校的武術文化傳承過程中,卻大多只保留了技術動作和抱拳禮。就武德而言,武德是在習武過程中涵化于內心的道德體系,從嚴于律己到待人接物均有一定的價值標準,并非抱拳禮可以囊括。從這一現象中不難看出,傳統武術文化的精簡化與競技武術動作的豐富化似乎形成了一種錯位,“文化影響技術,技術反映文化”,武術的傳統性與現代性是兩種不同的發展路徑,在武術教育中應有一定的辨識度。在某種程度上,武術在學校的發展并沒有激發其弘揚傳統文化的教育功能,從而導致許多參與者誤讀了武術的功能。
學生對武術的誤讀是武術發展和普及的主要障礙之一,由此引發的心理落差會直接影響學生的興趣遴選。學校營建武術文化必須結合當代學生的價值取向,從中探尋適合傳統項目的發展之路,或者說借助當代科技手段營造適合傳統項目的存續場域。學校發展逐漸融入現代化科技,作為開放性的文化場域,學生的選擇性亦是多元化,在這一背景中,傳統文化的初期建設必須趨附于當前學生的興趣指向,對傳統性的傳承方式做出一定程度的革新。將武術文化融入到學生生活當中,從而達到認識、認同、涵化和實踐的目的。如在當前視覺文化盛行的自媒體時代,視頻制作便在社會多元文化下形成一道亮麗的文化風景線,媒體平臺所展示的視覺場域,會帶給人不同的感受,學校可以借助弘揚傳統文化的大背景,自行組織校內以傳統武術為主題的各類比賽,展開全校的武術文化討論與投票。同時可以根據當地獨特的的地域武術文化,與民間武術家攜手共同打造互聯網+武術的傳承模式,以普及學生對武術文化的認知。
文化是一個綜合體,是一個不斷交叉融合的累積過程,同時也是文化揚棄的過程。武術文化亦是如此,武術的發展蘊含了中華民族對身體運用的技巧以及時代文化的滲透,是民族文化的一種折射。“堅定文化自信,離不開對中華民族歷史的認知和運用。”新時代的文化自信,需要提倡中華民族特色的文化體系,進而培養新時代的文化新人。在學校教育的場域中,武術文化話語體系的構建,立足于多學科的跨界融合,從尚武精神的激發到立德樹人的培養,是從身體技術到價值體系的涵化過程。借助歷史學、傳播學、社會學、文化學等多學科,從不同角度解構武術文化,將由“術”至“道”的武術文化以喜聞樂見的方式呈現給學生。在武術文化的話語體系中,需要不斷探索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國符號和挖掘其文化內涵,進而賦予其新時代精神。內涵作為武術開展的文化張力,是構建武術文化圈的內核源動力,也是作為民族文化在運動項目中的終極體現。因此,實行多學科融合,培育武術文化話語體系,是當前學校建設武術文化的主要任務。
新時代的文化背景下,在高校場域內傳承和發展武術文化是歷史責任與時代使命,傳承是本民族文化自信的“根”與“魂”。武術文化的構建是集多種元素為一身的整體概念,從武術教師、學生、課程設計、文化環境等均會影響武術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利用多元化途徑創造武術文化氛圍,促使更多的學生參與到武術討論中,可逐漸累積出適合武術文化存續的發展路徑。通過武術文化的發展,要大力弘揚優秀的中華民族精神,樹立可持續發展的價值體系,以此激發學生的民族意志和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