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剛
為了鼓勵創新,植物新品種權受保護的同時也會受到知識產權領域“權利用盡”原則的限制。單個權利人的權利當然應該獲得保護和回報,但如果不對單個權利加以限制,則整個社會的創新就會受到阻礙。權利人售出其專利產品或者授權他人行使其專有權的同時,經濟利益得到回報。他人合法取得其產品或者授權許可后,不會對權利人構成侵權。以一則案例簡要分析一下植物新品種權的保護問題。

原告J省H農科所以被告T農資公司侵犯其植物新品種權為由,向J省N市中級法院提起訴訟。原告稱被告從某種子公司購買了價值約15萬元的小麥種子后在其農資連鎖店內銷售,影響了原告及原告許可的某公司在當地的銷量。請求判令T農資公司停止銷售原告享有的植物新品種權的繁殖材料,并賠償原告損失15萬元,及負擔本案訴訟費。
被告T農資公司則認為原告已將其植物新品種權獨占許可給了J公司,其已不具有原告訴訟主體資格。被告購買的麥種來源合法,沒有侵犯原告的植物新品種權。
N市中級法院一審查明,N農業大學研發的小麥植物品種獲得了農業部的植物新品種授權,品種權保護期限為15 a。原告H農科所和N農業大學是小麥的共同品種權人。N農業大學授權H農科所以自己的名義對外行使權利并獲得收益。原告H農科所又授權J公司擁有涉案小麥種子的獨占許可權。J公司與F公司就小麥種子簽訂了購銷合同,由F公司在當地獨家代理銷售。
一審法院認定被告T農資公司合法取得涉案麥種并再行銷售的行為沒有侵犯原告H農科所享有的植物新品種權,遂判決駁回了原告的訴訟請求。
原告不服一審判決,向J省高院提起上訴,二審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原告和N農業大學共同研發的涉案小麥品種獲得了農業部的植物新品種授權,N農業大學授權原告H農科所對該植物新品種實施相關工作。H農科所即便將植物新品種權許可給了J公司,仍屬于所有權人,如果其認為植物新品種權受到侵害,依然可以提起訴訟。
被告對涉案繁殖材料的銷售行為到底構不構成對原告享有的植物新品種權的侵犯,主要應從2個方面進行判斷。一個是被告是否合法取得涉案繁殖材料,也就是說繁殖材料的來源是否合法。二個是原告作為品種權人,其享有的植物新品種權是否隨著首次銷售而用盡。換句話說,在其對新品種首次銷售后,他人再次銷售的行為還應受到限制嗎?
被告作為一家合法注冊,經營范圍包含種子經銷的農資公司,通過合法渠道購買到涉案小麥種子,然后再轉賣給他人,此行為本身并不違法。至于是否侵犯到品種權人的品種權問題,則涉及到前面講的第2個問題,即品種權人經過首次生產銷售后,植物新品種權是否已經用盡。
“權利用盡”原則在知識產權領域廣受認可。知識產權領域的“權利用盡”原則能否適用于植物新品種權的保護問題呢?從表面上看,這一原則是用來限制權利人的專有權,但實際上是為了平衡利益。知識產權產品被創造出來后,權利人便擁有了排他性的專有權,包括銷售、使用、許可他人銷售及使用的權利。但權利人一旦首次許可他人銷售或者使用后,其產品便進入流通領域,專有權隨之用盡。既要鼓勵發明創造,也要限制權利人的過分壟斷,為了物盡其用,需要在專有權人的利益和他人利益之間進行平衡。
植物新品種權也屬于知識產權領域的一種發明創造的權利。那么,同樣也適用于“權利用盡”原則。植物新品種繁殖材料經首次銷售或授權他人銷售后,他人再行銷售的行為便不再受專有權人的限制。關于植物新品種首次生產銷售的保護問題,規定在《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的第六條:“完成育種的單位或者個人對其授權品種,享有排他的獨占權。任何單位或者個人未經品種權所有人許可,不得為商業目的生產或者銷售該授權品種的繁殖材料,不得以商業目的將該授權品種的繁殖材料重復使用于生產另一品種的繁殖材料;但是,本條例另有規定的除外。”根據此條規定,植物新品種權人有生產、銷售或授權他人生產、銷售授權品種的繁殖材料的權利。同時,他人未經許可,以商業目的進行生產、銷售的權利將不被允許。反過來,權利人的利益已經通過首次銷售的形式得到了保障,其就不得再要求購買者支付專利許可費用,法律認為銷售價款中已經包含對專有權的轉讓。新的技術和智力創新是附著在產品中的,轉讓產品就意味著連同智力和技術一并轉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