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凱,代書劍,邵戎鏑
(1.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上海 200092;2.高密度人居環境生態與節能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上海 200092; 3.上海市城市更新及其空間優化技術重點實驗室,上海 200092)
隨著近年夜景建設的盛行,城市夜晚環境中的燈光語言成為彰顯城市魅力、展示城市文化、體現城市實力的重要手段[1-3]。城市和公眾對夜晚景觀鑒賞需求的擴大,使得作為城市公共景觀的景觀照明在城市集體文化記憶中承擔了重要角色[4]。另一方面公眾對于夜景的偏好和認知水平,對于品質的優化提升具有重要的反饋價值[5-7]。因此,科學地了解公眾對夜景的偏好和提高公眾關于夜景的認知水平,對于城市夜景建設的高品質發展具有重要意義[8]。
主觀問卷是廣泛收集信息、科學量化研究問題以及輔助決策判斷的有效手段之一。Veitch等[9]通過設計和驗證調查問卷,探究影響人類健康、工作績效、情緒和社會行為的照明因素,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將32項問卷指標轉化為亮度、日光等6項重要指標。Islam等[10]對辦公空間照明接受度的研究中,四十名觀察者以主觀評分的方式表明主觀偏好,結果顯示觀察者偏好的空間亮度受照度和光譜分布的影響。Johansson等[11]則對環境評估問卷及社會人口問卷的結果進行綜合分析,確定了視覺可達性、危險等因素與性別、亮度指標之間的潛在關系,以幫助預測夜間城市人行道的潛在危險。Ahmet[12]采用李克特量表評估了公眾對城市夜景的亮度、對比度、光線分布、易讀性、顏色等感知屬性以及喜歡、興趣、舒適、安全等主觀感受,并采用回歸分析的方法,揭示了夜景感知變量與情緒評價之間的關系。Nguyen[13]則借助問卷調查了公眾對泰國夜市過度照明的態度和認知,結果表明,多數公眾意識到過度照明對人類健康的負面影響,此項調查結果對泰國當局制定適當的夜市照明政策和法規具有重要意義。以上研究可知,結合主觀問卷和數據統計分析的研究手段應用廣泛且具有較高的科學意義[14],在我國夜景建設火熱的時代背景之下,通過問卷方式獲取公眾對于夜景的態度,并進行不同維度的偏好分析,對未來更大范圍內的偏好認知、科學管控等將起到積極作用。
本次研究采用電子問卷形式[15],通過基本信息(含年齡、姓別)、夜景觀整體評估(含夜晚出行習慣、對夜景專業的了解程度、夜景的關注度、對夜景建設的基本態度、夜景建設的益處及可能帶來的問題)、夜景觀分項評估(亮度、對比度、眩光、光色、動態、施工質量、維護、觀景視角、分時控制、對周邊環境影響等)等方面共21個問題,調查不同人群關于夜景建設的基本認知以及對于夜景的偏好情況,通過對調查結果進行分類別統計分析[16],了解不同類型人群(如不同專業程度、對夜景不同的喜好程度等)對于夜景的認知特征與規律,最終共收回有效問卷539份。
對收回問卷進行基礎信息統計,結果顯示受訪者男女比例約為55∶45?!耙雇斫洺M獬觥焙汀芭紶柾獬觥闭急雀哂?5%,表明受訪者對夜晚環境有較好了解?!皩σ咕暗膶I程度”分析中,“專業人士”、“有一定了解”、“完全不了解”人數占比為38∶32∶30,接近1∶1∶1,能夠表達出不同人群的觀點與態度(表1)。
在關于“夜景建設的益處”的評價中(圖1左),“提升城市知名度”(64.68%)、“提升夜間經濟”(63.94%)、“提升出行意愿”(62.64%)、“提供社交場所”(57.25%)4項被更多人選擇,而“提升文化自信”(48.88%)與“創造就業機會”(38.66%)也得到了較高的關注。在針對此項的留言中可以看出“安全性”、“城市形象”是被提及最多的詞匯,表明受訪者對基礎品質的關注較高。而在“夜景建設的隱患(或問題)”的評價中(圖1右),“對居住區的干擾”(84.57%)、“浪費能源”(50.93%)、“對動植物的負面影響”(50.37%)3項均有超過半數的得票,而“對航天、夜空的影響”(39.96%)、“對人體健康的影響”(33.64%)、“對夜晚活動舒適性的影響”(22.86%)、“對城市形象的影響”(19.52%)得到的關注相對較少。在具體留言中,“光污染”是被提及較多的詞匯。
圖1 受訪者對夜景的基本態度(左為“益處”,右為“問題”)
在針對“假設你(晚上)站在廣場上,以下內容會讓你感到視覺或心理不適的程度”的評估中,問卷設置了“亮度過高”、“眩光”、“色彩搭配不美觀”、“動態速度”、“對載體特征的表現”、“節日與平時的分時控制”、“施工質量”、“燈具對載體形象的影響”、“對周邊環境的影響”共9個細分項,回答從“完全沒有”到“非常嚴重”共分為5個等級(表2),結果顯示各分項均以“中度的”及以上占據主導,其中除“眩光”一項以“非常嚴重”占主導,其他8項均以“中度的”為主導,可見各分項涉及內容均會引起被訪者的不適,但多數人對相應的負面影響仍有一定程度的容忍度(“中度的”),見圖2。
表2 選項中影響等級劃分
隨后針對受訪者的留言進行分析,“城市照明規劃”、“健康”、“亮度控制”、“光色”、“媒體立面”、“廣告招牌”、“眩光”、“維護”、“光污染”、“能源浪費”、“動態控制”、“功能照明”、“產品設計”、“創意”、“LED屏”、“環境友好”、“地域特色”等內容均被提及,但整體出現頻次最高的詞匯仍集中于“亮度控制”和“眩光”,可見受訪者對于夜景最直接的負面評價仍以亮度為中心,這也反映出亮度作為公眾通過視覺接受外界信息過程中的重要內容,對視覺或情緒的舒適性會產生直接影響。
圖2 分項評估結果統計
為進一步探討細分人群對不同夜景分項的認知情況,針對“專業程度”和“喜愛程度”兩項,分別就不同人群與細分項進行交叉分析。在基于“專業程度”的交叉分析中(表3),“完全不了解”和“有一定了解”兩類人群的回答趨勢(及各項占比)較為接近,且針對各個問題均以“中度的”為主導回答,而“專業人士”則認為各細分項會引發更高的不適,“較嚴重”和“非常嚴重”2項的占比均高于另外2組人群。在上一階段中得到的“眩光”被多數人認為“非常嚴重”的結論基礎上,本階段進行了更為細致的討論:相較于其它細分項,在針對“眩光”的回答中“非常嚴重”一項的占比在3類人群中均有顯著提升,其中“專業人士”認為“較嚴重”和“非常嚴重”占據絕對主導(大于68%),而另外兩類人群分別為43%和49%,表明各類人群均非常在意眩光的存在,另一方面也說明即使在具有統一性認知的“眩光”問題當中,專業人士對于眩光的寬容度比非專業人士更低(也可理解為要求更高)。
在針對“喜愛程度”和各分項的交叉分析中(表4、圖3),“非常喜歡(支持建設)”組比另外4組(喜歡但有限度/不關心/不喜歡但認為有必要/非常討厭)對夜景有更高的寬容度:該組結論表明各分項引起的負面影響程度低于其他4組(共8/9個分項中呈現此結果)。其次是“非常討厭(應該嚴控)”組,初步判斷是由于此類人群并不在意夜景建設的優劣,由此對各分項的造成的影響敏感性較弱?!跋矚g但有限度”和“不喜歡但有必要”2組在7/9次結論中均顯示出更低的寬容度(平均分高于其他組),表明相較于另外3組此2組人群更在意與由夜景引發的負面影響,“不關心”組的回答多處于居中水平。整體可以看出在“喜愛程度”這一選項基礎上,隨著喜愛程度的提升,對夜景各細分項造成的影響的寬容度更高(影響程度的得分更低),而認為應該理性建設的2組中,無論是否喜愛夜景均對各細分項給出了較低的寬容度(影響程度得分較高),且二者中“不喜歡但有必要”組得分更高,進一步表明喜愛程度(或理性建設程度)會直接影響對各細分項(夜景引起的負面影響)的寬容度。
分析同期對以上兩種交叉分析進行了信度分析,分別得到Crobach’s Alpha[17]值為0.911(專業程度)和0.910(喜愛程度),而基于標準化項的Cronbach’s Alpha值為0.907(專業程度)和0.904(喜愛程度),兩個系數都在90%以上,因此分析的數據具有很高的內在一致性,可靠性較強(表5、表6)。
基于上文分析可知在本次問卷范圍內除“眩光”外其它夜景相關的細分項雖然能夠引發不適,但仍處于可接受范圍內(中等的)。而夜景的喜愛程度又直接影響對夜景品質的寬容度,因此以提升夜景品質為目的的相關研究在關注多種分項管控同時,應將大眾對夜景的認知水平也納入考慮——當公眾對于夜景品質擁有更好的判斷力和反饋能力時,才能更好地促進前端的夜景規劃、設計、實施水平提升,并在中后期的運營、維護過程中起到監督、反饋作用,最終形成更大范圍內夜景建設的品質提升。本次研究試圖探討通過短時效燈光場景體驗與必要的專業知識溝通,能否對普通公眾的認知水平起到提升作用,因此進行了一項實驗室環境下的實驗前后評估比對研究:在實驗室環境模擬城市夜間常見燈光形式,比對被試實驗前、后關于燈光舒適度的認知與評價,探究短時間內夜景相關專業知識的學習能否影響被試關于夜景的評價與認知,最終得出了積極效果。
表3 交叉分析統計表(專業程度-其他分項)
表4 交叉分析占比統計表(喜愛程度-其他分項)
圖3 交叉分析平均得分統計表(喜愛程度-其他分項)
表5 問卷信度分析(專業程度-細分項)
表6 問卷信度分析(喜愛程度-細分項)
實驗在燈具全部關閉的室內進行,首先(開燈狀態)讓被試填寫一份關于夜景亮度、動態、光色對舒適度影響的問卷,隨后關閉室內所有燈具,被試觀看3 min的城市夜景影片進入實驗準備狀態,隨后隨機向被試展示包括亮度(5個等級)、色彩(10種光色)、動態(5種播放速度)在內的多個燈光場景,實驗結束后與被試進行5~10 min交流,內容涉及城市照明領域的相關技術、實驗過程中燈光的變量以及過程中被試的主觀感受等,最后要求被試再次填寫實驗前的問卷(內容相同的空白問卷)后實驗結束(圖4)。需說明的是,問卷中的3個選項為實踐活動中(設計方、建設方、管理單位等)應用最廣泛、可操作性更強的內容,也是夜晚環境中公眾最易觀察到的燈光要素,同時其屬于前文網絡問卷中“分項評估”的選項,考慮到本次實驗問卷選項應具有現實意義,同時需降低非專業被試的評估難度,最終確定為亮度、色彩、動態3項。
實驗參與者共計49人(由于前文問卷采用網絡問卷形式獲得,無法獲得詳細個人信息,因此本實驗無法將前文受訪者作為被試,實驗被試通過本地招募獲得),男女比例接近1∶1,問卷信度分析顯示Crobach’s Alpha和基于標準化項的Crobach’s Alpha分別為0.891和0.890,表明問卷信度較高(表7)。問卷結果顯示(圖5~圖7):多數被試認為實驗后各項指標均有下降(負面影響程度變高,舒適性變差),同時發現關于夜景的認知描述(主觀題)中,被試在實驗后能夠以更準確的詞匯來描述對于燈光的感受,可見實驗過程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提升夜景評估能力”的目的:通過必要的信息交流,可以使“非專業人士”以更為科學理性的方法與視角去判斷夜景品質及相關內容,而不再過多地依賴于“喜愛程度”。
圖4 實驗過程燈光場景
因此可以推斷,在普遍認為應該加強從業者專業性、設計水平、管理水平等以提升城市夜晚環境品質的背景下,對于普通公眾(即非專業人群)的認知提升也應作為品質提升的重要組成內容。此過程中一方面要重視公眾在夜晚環境建設過程中的參與性與話語權,即由過往(公眾)被動接受建成效果向主動提出需求轉變,另一方面更應探討必要的專業信息或認知方法向普通公眾的宣傳與推廣,實現公眾關于夜景品質認知能力的提升。最終形成使用方(普通公眾)與實施方(包括設計、建設、運維等多方)的深度互聯,在創造出能夠更好適應需求的夜晚環境同時,促進各類人群以更為全面、科學理性的思考方式來面對夜晚環境。
表7 實驗前后問卷信度分析
圖5 實驗前后主觀評價比對(亮度過高)
圖6 實驗前后主觀評價比對(動態速度)
圖7 實驗前后主觀評價比對(光色影響)
公眾的認知偏好與評價反饋是促進城市夜景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及時獲取公眾關于夜晚環境的態度與意見對夜景設計、建設、運維等過程具有重要作用。由于普通公眾對于夜景的評價多受個人過往經歷、生活環境、性格喜好等因素影響,因此專業人員在探討創造多元形態、滿足多樣需求、構造豐富夜晚體驗同時,還應及時向公眾傳達夜晚環境認知的基本方法和價值引導,并通過多方交互協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品質提升。
研究以公眾認知偏好為出發點探討了不同人群關于夜晚環境的態度與特征,得出不同人群更為關注的細分項,可以看出:
1)對于夜晚環境的喜愛(接受)程度不同,直接影響對夜晚環境的關注度和寬容度,最顯著特征體現在“非常喜歡”人群中,對夜景負面因素的寬容度最高;
2)“喜歡,但需要理性控制” 和“不喜歡但有必要”兩類人群對夜景建設的關注度與要求更高;
3)“非常熟悉或從業人員”人群在細節層面呈現出明顯的“更嚴格”特征。
同時,以探討信息交流對普通公眾夜景認知影響為目標的實驗結果表明:
1)短時間內必要的專業信息傳達也可起到認知水平提升的作用;
2)夜晚環境品質的提升,應探討建成后的主要使用者在項目前期的參與性與話語權,當下使用者只能在建成后被動接受的現實應在未來不斷優化;
3)夜景建設在關注公眾(審美或觀景)需求同時,還應關注如何使公眾對夜晚環境基礎品質的認知與評價更為理性,并在此基礎之上再進行藝術性、文化性等更高維度的創作與討論;
4)專業信息向普通公眾(或使用者)的傳達應在各項實踐活動中引起重視,并在傳達方法、渠道、內容等方面進行不斷探討與完善。
研究中問卷結果以“專業程度”和“喜愛程度”作為切入點進行分析,但未進行其它如年齡區間、出行時段等細分人群的討論,為更為全面地討論不同人群的需求差異性,未來研究應進行完善;公眾在夜晚環境建設過程中的參與度(及話語權)是提升夜景品質的重要內容,受篇幅限制本文未作深入討論;對公眾認知能力的提升是一項長期且應動態更新的工作,文中實驗僅作方法探討及設想驗證,在更大范圍內是否具有適用性需作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