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市睢陽區農業農村局 王瑞麗
2020—2021 年,商丘市睢陽區農業農村局在豫東黃潮土區開展了生物有機肥在土壤修復及冬小麥生產上的應用試驗,對生物有機肥與化學復合肥料的配合施用進行探索,并與深松技術進行比較,通過對土壤理化性質、小麥干物質積累量、小麥產量構成因素及產量影響的綜合分析,研究生物有機肥料在土壤改良及冬小麥上的應用效果。
本試驗供試生物有機肥的有機質含量≥45%、枯草芽孢桿菌+地衣芽孢桿菌≥3 億·g-1、生物促生素等,供試小麥品種為鄭麥7698。試驗安排在商丘市睢陽區路河鎮,土壤類型為潮土,耕層土壤有機質 12.1 g·kg-1,堿 解 氮146 mg·kg-1,速 效 磷28 mg·kg-1,速效鉀125 mg·kg-1。前茬作物為玉米,每667 m2產量600 kg。
試驗設4個處理,分別為:處理1(CK),不施肥,旋耕;處理2,每667 m2施復合肥50 kg,旋耕;處理3,每667 m2施復合肥50 kg,生物有機肥50 kg,旋耕;處理4,每667 m2施復合肥50 kg,深松30 cm,旋耕。各處理隨機區組排列,重復3次,小區面積30 m2,各小區之間預留走道寬度60 cm,四周設保護行,試驗總面積約667 m2。復合肥的氮、磷、鉀含量比為25:14:6,復合肥和生物有機肥在整地前全部用作底肥,處理2、處理3、處理4 在小麥起身期每667 m2均追施尿素15 kg。每667 m2播種量為13 kg,播種期為10 月9 日,試驗田小麥基本苗18.6 萬。
從表1 可以看出,不同處理的土壤容重、孔隙度和含水量不同,其中以處理3的土壤容重最小,孔隙度較好,保水性強,改良土壤的效果明顯好于其他處 理;處理2和處理4的效果也明顯好于處理1(CK),但二者相比較,處理4比處理2的效果好。說明在正常旋耕施肥的基礎上加深土壤耕層和施用生物有機肥均可以改善土壤結構,增強土壤的抗旱保水性,但施用生物有機肥改良效果更優。
表1 土壤理化性狀分析
在小麥主要生育期分別對植株干物質質量進行測定,表2 顯示,各處理與處理1(CK)相比,植株干質量均明顯增加,以處理3為最高。處理3與處理2差異較明顯,與處理4差異不明顯。可見,施用生物有機肥和深松均能增加干物質積累量,為小麥高產、穩產創造了良好條件。
表2 小麥干物質質量測定 單位:g
在產量構成因素上,處理3、處理4 的畝穗數、穗粒數和千粒質量均比處理1(CK)、處理2 有明顯提高,說明深松和施用生物有機肥的作用。處理3 和處理4 相比,畝穗數、穗粒數和千粒質量均有明顯提高,說明施用生物有機肥對畝穗數、穗粒數和千粒質量的影響更大一些(見表3)。
表3 小麥成產因素調查
由表4 可知,處理3產量最高,比處理1(CK)、處理2、處理4每667 m2分別增產170.2 kg、75.7 kg 和53.3 kg,差異均達到顯著水平;處理4 和處理2 差異不顯著。
表4 小麥產量結果分析
試驗表明,施用生物有機肥能修復土壤,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疏松土壤,改良土壤結構,恢復耕地地力,增強土壤的保水性。
小麥生長期間施用生物有機肥可以促進小麥干物質的積累,小麥孕穗期后期干物質的積累增加較為明顯。試驗結果表明,小麥成熟期單莖干物質質量處理2、處理3、處理4 較處理1(CK)分別增加2.63 g、3.46 g和3.27 g。
土壤中的生物有機肥能改善作物根系生長環境,提高土壤養分有效性和酶活性,增強作物根際效應,促進作物產量的提高。施用生物有機肥的小麥成穗數、穗粒數和千粒質量均有所提高,增產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