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農藥檢定站 曹瓊
在設施蔬菜栽培中,黃瓜是最常見且面積最大的蔬菜之一。因設施大棚內溫度高、濕度大、較為封閉,容易形成小氣候,加之連茬栽培的特點,黃瓜霜霉病高發。黃瓜霜霉病是由卵菌綱的古巴假霜霉病菌(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引起的,該病危害范圍廣,危害程度嚴重。為促進蔬菜生產高質量發展,進一步探索設施蔬菜栽培潛力,通過試驗篩選出適宜生產、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和持效性較長的施藥方案,從而為解決生產實際問題提供更充足的理論支持,也為指導田間生產提供依據。
1.供試藥劑。供試藥品有銀法利(70%氟吡菌胺·霜霉威懸浮劑)、25%吡唑醚菌酯懸浮劑、20%氟吡菌胺、50%烯酰嗎啉可濕性粉劑和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
2.供試品種。試驗選用黃瓜品種津優35,該品種植株生長勢較強,單性結實能力強,瓜條生長速度快,早熟性好,同時具有良好的耐熱性能,有感染霜霉病的表現。
試驗品種為津優35,設置4 個處理,分別為50%烯酰嗎啉加25%吡唑醚菌酯,20%氟吡菌胺加25%吡唑醚菌酯,50%烯酰嗎啉加25%吡唑醚菌酯加75%百菌清,銀法利(氟吡菌胺·霜霉威)(CK)。上述4個處理在試驗大棚中隨機排列。小區面積為100 m2,隨機區組排列,每個處理間留出1 m 保護行。施藥采用背負式手動噴霧器均勻噴霧。在病斑出現后開始首次噴藥,噴藥前調查1 次,噴藥后7 d 調查1 次。該試驗共重復3 次。試驗棚內管理委托當地合作社工作人員,要求做到施用水肥一致,管理條件一致。
試驗調查的流程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農藥田間藥效試驗準則(一)殺菌劑防治黃瓜霜霉病》(GB/T17980.26-2000)操作。每個小區用5 點法取樣,每個樣點選取3 個植株。每個植株調查全部葉片,并記錄每一級的葉片發病等級數。在第1 次噴藥前調查1次,噴藥后7 d 調查1 次。
黃瓜霜霉病病害分級標準:0 級:無病斑;1 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5%以下;3 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6%~10%;5 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11%~25%;7 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26%~50%;9 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50%以上。
病情指數、防治效果的計算公式如下:
另外,調查時注意觀察棚內黃瓜是否受到了藥害,并記錄生長情況。對主要數據進行顯著性分析。數據計算用“SPSS 22”軟件和MicrosoftExcel 進行。
將4 種藥劑組合設置成4 個處理,對照為銀法利(70%氟吡菌胺·霜霉威),通過在發病開始前調查,每次施藥后7 d 調查同一個點的植株葉片反應性變化,并根據公式計算防效與持效性。試驗研究表明:處理2 綜合表現最好,對黃瓜霜霉病的防效一般能持續7 天左右,防效一般能達到90%左右。其次是處理3,處理3 和處理4 的防效接近,但持效性處理3 較好。處理4 各項指標表現一般,處理1 綜合效果較差,不適宜(見表1)。
表1 不同藥劑處理組合對黃瓜霜霉病持效性試驗研究
試驗結果得出,黃瓜霜霉病防治效果比較好的是20%氟吡菌胺加25%吡唑醚菌酯這組藥劑組合,經測防效一般能達到90%左右,持效性一般能持續7 天左右,綜合效果最好。其次是50%烯酰嗎啉加25%吡唑醚菌酯加75%百菌清。試驗中用到的銀法利(70%氟吡菌胺·霜霉威懸浮劑)、25%吡唑醚菌酯懸浮劑、20%氟吡菌胺、50%烯酰嗎啉可濕性粉劑、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均為正規農藥生產企業提供的有備案且品質合格的農用藥品,選擇這幾種農藥主要是因為它們在市場中比較常見,且都是銷售量較大的殺菌劑,它們主要用于由真菌中的霜霉科引起的果蔬病害。現在生產中只施用單一種類的殺菌劑往往效果欠佳,藥劑間配合施用會產生比較好的防治效果。如2 種殺菌劑對黃瓜霜霉病田間藥效評價中顯示70%丙森鋅可濕性粉劑有效成分用量2100 g·hm-2對黃瓜霜霉病的防效在75%以上,且對黃瓜安全。幾種殺菌劑對黃瓜霜霉病的防治藥效試驗研究中,722 g·L-1霜霉威水劑1200 g·hm-2和40%百菌清懸浮劑2250 g·hm-2防效較好。試驗結果在河南省可參考用于設施黃瓜生產中對霜霉病的防治,但由于黃瓜霜霉病病原菌群體結構的復雜性及黃瓜品種的多樣性,各地區藥劑試驗結果可能產生較大區別。所以后續還需對更多藥劑進行試驗探索,以豐富相關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