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南縣農業信息站 楊輝
明確40%丙硫菌唑·戊唑醇懸浮劑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效果,以及對銹病、紋枯病、白粉病等的兼治效果,評價對小麥的安全性及增產作用,為大面積推廣提供依據。
試驗地點設在汝南縣農業科技試驗站。為0.47 hm2,其中每個小區藥劑處理面積0.13 hm2,對照面積0.07 hm2。試驗地塊地勢平坦,排灌方便,每年小麥赤霉病都有發生。土壤類型為黃棕壤土,pH 為6.4,有機質含量1.29%,前茬作物為花生,花生收獲后于10 月3 日用旋耕機對地塊進行旋耕,旋耕前每667 m2施三元復合肥50 kg,旋耕后對地塊進行了細耙。2020年10 月12 日播種,每667 m2播種量12 kg,品種為周麥36。
1.試驗藥劑為40%丙硫菌唑·戊唑醇懸浮劑,由江蘇省溧陽中南化工有限公司提供。
2.對照藥劑為40%咪鮮胺·戊唑醇懸浮劑,市售。
3.空白對照(不施藥)。
試驗設4 個處理(見表1),隨機排列,不設重復。小區南北排列,各小區長120 m,處理1、處理2、處理3 的小區寬均為11.1 m,處理4 小區寬5.5 m,各處理間不設保護行。在試驗前及試驗過程中,試驗區沒有施用其他對小麥赤霉病具有防治作用的藥劑。
表1 不同處理的試驗設計
1.施藥時間。藥劑處理區于2021 年4 月14 日下午 1:20 — 3:10,在小麥揚花初期第1 次用藥,4 月27 日下午2:20 — 4:10 進行第2 次用藥。
2.施藥方法。一是各個小區每667 m2按上述藥劑用量,使用電動噴霧器(噴液量20 kg)進行均勻噴霧。二是空白對照區不作任何處理,田間管理同試驗區。
1.土壤資料。土壤類型為黃棕壤土,pH 為6.4,有機質含量1.29%,前茬作物花生。
2.氣象資料。記錄施藥前7 d 至施藥后30 d 的氣溫、降雨情況。
1.赤霉病調查。5 月24 日,當小麥赤霉病顯癥穩定時,每個小區采用品字型3 點取樣方法,每點調查100 個直立穗,共調查300 穗,調查病穗數,并根據赤霉病分級標準記錄病級,計算各處理發病率、病情指數和防治效果(見下頁表2)。
表2 赤霉病防效調查
2.條銹病調查。4 月14 日上午第1 次施藥前,每個小區采用3 點取樣方法,每點調查50 株,共調查150 株,調查記載每株小麥旗葉和倒2 葉病害發生情況,并根據分級標準作好記錄,計算各處理發病率、病情指數。5 月11 日,在第2 次施藥后的14 d,每個小區采用3 點取樣方法,每點調查50 株,共調查150 株,調查記載每株小麥旗葉和倒2 葉病害發生情況,并根據分級標準作好記錄,計算各處理發病率、病情指數并計算出防治效果(見下頁表3)。
表3 兼治病害(銹病)防效調查
施藥后通過對各處理1~7 d 觀察,各個小區在施用推薦計量藥劑的情況下,小麥沒有出現藥害,說明所用藥劑對小麥的生長安全。后期葉片逐漸由綠轉黃,沒有突然干枯現象,葉片功能期延長,小麥成熟期落黃好,麥穗呈金黃色,所施用的藥劑對小麥有預防早衰的效果。
1.測產調查。5 月26 日,對各個小區進行測產。每個處理隨機選擇3 個點,每點取1 m 雙行,調查畝穗數;每點連續取50 個穗共150 穗作為考種材料,記載穗粒數、稱千粒質量,按測產要求,計算理論產量。
2.實收調查。5 月30 日在小麥收獲前,對各小區產量進行實產調查。各個小區選擇適當的點,每個小區選兩點,每點0.5 m2,即每個小區取樣1 m2,割取麥穗,做好標記,取回后分別單獨晾干、稱取質量,然后脫粒,據此測算出每個處理小區的小麥產量。處理1:每平方米產量885 g,折合每公頃產量8850 kg;處理2:每平方米產量896 g,折合每公頃產量8960 kg;處理3:每平方米產量846 g,折合每公頃產量8640 kg;處理4:每平方米產量628 g,折合每公頃產量6280 kg(見下頁表4)。
表4 小麥產量調查
通過本次試驗,我們可以看到,每公頃施用40%丙硫菌唑·戊唑醇懸浮劑450 mL,對赤霉病的防效為91.9%;每公頃施用40%丙硫菌唑·戊唑醇懸浮劑600 mL,對赤霉病的防效為94.5%;每公頃施用40%咪鮮胺·戊唑醇懸浮劑450 mL,對赤霉病的防效達到62.0%。上述藥劑對小麥條銹病都有很好的兼治作用,且對作物安全,成熟時落黃好,并有提質增產的效果,可以大面積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