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袁亞祥,范紅偉,鄭秀國
特約編輯:艾 華
【導讀】 2020 年我國梨產量1 781 萬t(其中,上海本地產3.6 萬t),其他省(直轄市、自治區)所產鮮梨進入上海市場實現銷售的有36 萬t,占總產量的2%,上海梨鮮果消費市場還有待進一步挖掘。
我國是梨屬植物的起源中心之一,梨在我國至少有3 000 多年的栽培歷史。目前我國梨栽培面積和產量均居世界首位。我國梨樹的栽培種類主要有白梨、秋子梨、西洋梨、砂梨等4個品系。我國南方地區栽培的梨品種,大都屬于砂梨系統或具有砂梨系統的雜交類型。砂梨以其色澤誘人、果肉細嫩多汁、石細胞少、果核小、口感佳等特點而暢銷國內外,主要品種有 “幸水”“豐水”“新水”“秋月”“黃金梨”“圓黃”等。梨樹是上海地區四大主栽果樹之一,栽培面積近0.2 萬hm2,品種以“翠冠”梨為主。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梨種植面積保持穩定,面積約100 萬hm2,總產量約1 600 萬t(見表1)。2020 年我國梨產量為1 781.53 萬t,相比2019 年的1 731.35 萬t,年產量增長50.18 萬t,增幅約2.9%。

表1 2013—2020 年全國梨栽培面積與產量
2019 年梨栽培面積最多的是河北、遼寧、新疆、四川、河南等,分別占全國梨栽培面積的12.53%、9.69%、7.26%、7.16%、6.96%,合計約占全國梨種植面積的50%。品種主要為酥梨、鴨梨、黃冠、雪花梨、翠冠、庫爾勒香梨等。

表2 2019 年梨栽培面積排名前20 位的省(市)
栽培面積。近年來,上海梨栽培面積保持相對穩定,從2015 年的1 820 hm2到2021 年的1 930 hm2,變化幅度3.2%。已投產面積占總面積比例6 年平均為93.13%(見表3)。

表3 2015—2021 年上海梨栽培面積和產量
產量。近年來,由于受到臺風及花期凍害等不良氣候的影響,上海梨單位面積產量在1 032~1 675 kg 之間波動,總產量在2.6 萬~4.31 萬t 之間徘徊。2021 年上海市梨開花期間,氣候適宜,著果率高,梨產量3.03 萬t,品質較2020 年有所提高。
品種。2020 年上海地區種植的梨品種主要有“翠冠”“圓黃”“翠玉”“早生新水”等,其中“翠冠”約占總面積的80%(見表4)。“清香”和“黃花”主要作為授粉樹栽培。近年陸續種植的“黃金梨”“秋月”“蘇翠1 號”和“滬晶梨18 號”等新優品種,市場反映良好。
銷售方式。上海地產梨銷售方式分線上銷售和線下銷售兩種。線上銷售主要包括電商平臺、微信、卡券等;線下銷售主要包括果園直銷、批發市場、門店銷售、團購等。2021 年,上海地產梨銷售以線下銷售特別是果園直銷為主,占總銷售量的55%~60%;批發市場等線下方式,約占銷售量的20%~25%。線上銷售始于2015 年,到2020 年銷量已占總銷量20%左右。

表4 2013—2020 年上海不同梨品種種植面積hm2
銷售價格。上海地產梨的年均價格約為8.35 元/kg,平均每667 m2年產值約1.11 萬元,總產值維持在2.14 億~3.51 億元(見表5)。批發市場價格5~8 元/kg,果園直銷價格8~12 元/kg,品牌銷售價格16~40 元/kg。上海批發市場銷售的梨品種,1—5 月主要為新疆香梨、河北鴨梨、山東豐水梨、安徽碭山梨、陜西及山西的貢梨等(均為冷庫存放);6—8 月主要為河北黃冠梨、上海及浙江的翠冠梨等;9—12 月和1—5 月品種相近,并增加了陜西和山西的香梨與玉露香梨等。香梨(庫爾勒香梨)的批發價格大約在8~16元/kg,酥梨(碭山梨和貢梨)2.30~5 元/kg,鴨梨、雪梨3~4.60 元/kg,黃冠梨3.20~5 元/kg,豐水梨3~7 元/kg 。

表5 2015—2020 年上海地產梨銷售價及產值情況
銷售外省市梨情況。據上海市果品行業協會統計,近年來,上海銷售的外省(市、區)梨的數量振蕩上行,從2013 年的27 萬t 到2021 年的39 萬t,年均增長約4.76%。2020 年來自河北(19.2%)、安 徽(17.6%)、新 疆(14.9%)、山 東(13.4%)及陜西(8.5%)等地的鮮梨,占外地總輸入量的73.6%。
加大對梨標準化、機械化、規模化與綠色生產技術扶持。一是加大圓柱形等寬行密植樹形為主的省力化模式的示范推廣力度,既能改善樹體的通風透光條件,又有利于提高梨園農業機械使用水平,減輕勞動強度,促進高效生產;二是應提高設施水平,加大對梨生產標準化設施設備的補貼,特別是對梨園道路基礎設施、防鳥網、肥水一體化設備,以及棚架等防臺風設施等扶持,促進上海梨生產向規模化、高水平發展;三是應加大現代綠色農業生產技術的推廣應用,以有機肥替代化肥和綠色防控為重點,實施餅肥發酵用作基肥、追肥和田間生草覆蓋保墑,使綠色生產技術真正融入到地產梨的整個生產過程。
延長地產梨采后產業鏈。一是根據各區縣不同生態區氣候、土壤、經濟和社會條件,開展梨綠色發展關鍵技術研究,特別是品種更新換代、風味品質提升、病蟲害綠色防控、簡約種植管理、果園生態恢復、技術措施優化等方面的技術創新和集成,形成規范的管理模式,并通過示范推廣,實現梨產業綠色、優質、高效發展。二是重點推進品種結構、熟期結構的優化,合理布局早中晚熟地產梨生產。即培育主栽早熟品種,可推廣松江倉橋水晶梨,確保7 月初開始上市;中期以莊行上海蜜梨為代表的翠冠梨,確保7 月底至8 月上中旬上市;晚期以崇明水蜜梨為主導,力求在九十月上市;其余時間段可考慮從外省市引入。三是進一步加大上海地產梨采后商品化處理扶持力度,支持引進無損傷檢測分選設備,實現分等分級銷售。同時還應加大預冷設備、冷藏庫等建設,延長地產梨的產業鏈和市場供應期。
培育上海地產梨品牌。一是開展本市梨品牌體系建設,包括品牌識別、包裝、宣傳資料等;二是制定地產梨等級、規格標準,配備以市場為導向的上海地產梨等級標準手冊;三是開展地產梨產后營銷推廣體系建設,應用新媒體,創新推廣新模式,建設微推廣平臺,強化推廣深度,形成線上線下推廣相結合;四是開展基于“二維碼”技術的質量安全信息追溯系統推廣與應用;五是加強對“三品一標”的認證補貼,提升地產梨的整體質量水平;六是開展地產梨銷售主渠道建設及高端市場建設,開拓電子商務、電視購物、微商等線上銷售渠道,以及以果園直銷、高端商超、生鮮專賣店、團購、社區店、大賣場等線下銷售渠道。
推進一產與三產的融合發展。上海地區梨生產區域處于大城市近郊,具有發展都市現代觀光農業的區位優勢,如何結合觀光采摘、體驗參與、生態休閑,開展具有上海特色的梨果采摘模式還需進一步積極探索與實踐。同時,應加大一產與三產的融合,形成具有上海特色的梨全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