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磊
江蘇省特種設備安全監督檢驗研究院無錫分院 江蘇 無錫 214000
起重機在我國社會活動、生產經營中,都是一種重要的工具,其運行狀態會對生產作業的整體安全性產生影響[1]。因此,一定要加強對起重機的檢測工作。在物聯網背景下,若想提高檢測技術的應用實效,應對機械設備進行嚴格管控,使物聯網技術發光發熱,明確物聯網和檢測技術之間的關系,加強二者的融合,牢牢把握物聯網帶來的機遇,滿足起重機大規模檢測工作的實際需要,為施工人員的人身安全奠定良好的基礎,對于起重機檢測技術具有現實意義。
物聯網技術主要由紅外感應、激光掃描、射頻識別、GPS系統等構成,借助物聯網技術,可以對任意物品進行有效鏈接,實現信息的高效通信和交換,從根本上達到智能識別定位監控管理的與其發展目標。物聯網技術大體上包括三個方面,傳感器技術是其中的重要技術,由計算機運用數字信號處理完成。RFID標簽是一種傳感器技術,把嵌入式技術和無線射頻做到了有機結合,能夠在做好自動識別工作的同時進行管理,具有良好的未來應用前景。而嵌入式系統,可以綜合軟件傳感器、電子應用等技術,對于起重機檢測工作來講具有不容忽視的實用價值。
新時期將物聯網技術應用到起重機檢測工作中,可發揮出機械檢測的各種優勢,提高檢測工作的質量和效率,確保工作人員在工作之時的安全性,為企業獲取更多的經濟效益。在物聯網技術的支持和輔助下,起重機設備的檢測工作會變得更加便利,在對系統增強自動化、智能化之時,使技術得以全面覆蓋,避免在檢測工作開展過程中出現問題或隱患。而且物聯網節約了大量的人力,緩解了工作人員的壓力,使工作中獲取到的基本信息更具保障,也提升了信息獲得的效率。另外,利用射頻技術,在終端設備的輔助下,工作人員可掃描電子標簽,對起重機的當前狀態做出更為全面的掌握。終端設備可自動生成項目檢驗表,依照起重機的項目特征,對檢測途徑進行優化設計,準確記錄檢測結果,防止項目遺漏問題的出現,提升了項目檢驗具備的準確性[2]。一旦發現其中不符合規范的因素或故障,可對其進行重點檢查,或通過遠程專家指導,對故障進行分析,顯著提高了問題檢測的成效和工作質量。遠程數據庫中不但包含起重機的檢測數據,也由風險信息方面,使得檢測中的各類信息都在動態環境下。工作人員可在對數據進行分析、對比后,準確又迅速地找出起重機運行中存在的問題。
第一,應對現場的檢測條件進行明確,待到相關工作人員到達現場后,要立刻對現場的情況進行勘察,確認周圍環境與條件,如果現場不符合檢驗要求,應立即終止檢測工作,并出具終止檢測的通知書,交給用戶所在單位。第二,應對現場情況進行嚴格檢驗,審核一定要按照施工現場資料進行確定,具體的檢驗范圍主要包括以下7個方面:技術資料查閱、靜態檢測、動態監測、電氣檢測、液壓檢測、空載實驗、荷載試驗。第三,當檢測工作完成得到最終結果后,應對這一結果進行判定,從而給出結論,結論以“合格”或“不合格”為中心。第四,當現場的檢測工作結束后,工作人員應出具檢測意見通知書,要求單位的管理人員,嚴格按照通知書及意見,做好現場的簽字工作。
據施工現場實際情況調查現實,目前我國起重機檢測過程中,容易出現以下問題。第一,由于物聯網技術的應用,使得起重機檢測工作對高新技術專業要求更高,檢測的項目繁多復雜,整體工作強度較大。以往的檢測工作大體上是以人工形式進行的,直接對檢測結果進行記錄,卻易出現錯記、漏記等問題,工作效率很低。若是檢驗時間過長,還會造成經濟損失。第二,起重機設備信息不夠完善,不符合當代工作需要,工作人員疏于對信息進行變更,不利于檔案的科學化管理。部分工作人員還沒能跟得上信息變化,未能借助自身的經驗判斷存在的問題,會直接導致工作信息出現疏漏,對最終的檢測效果帶來不良影響,還會使起重機實際投用后出現不可預測的問題。第三,起重機設備數量的增加,讓工作人員的壓力有所加大。若依然使用傳統人工檢測模式,會消耗大量人力。所以,在物聯網背景下,應專注于技術革新和使用,以降低數據誤差。
在當前數字化網絡信息時代,若想在起重機檢測工作中,充分發揮出物聯網的強大作用,首先要根據工作的實際情況,構建起立體式的檢測模型,再將相關技術進行嵌入,通過信息捕捉實現信息傳輸,使各項參數結合數據測算,為接下來正式檢測工作的開展奠定基礎[3]。實際工作過程中,工作人員要做到有效利用物聯網相關技術,對起重機的運轉參數進行預測,借助計算機構建出起重機的基本模型,達到對機械整體運轉狀態的檢測、管理、監督的目的。在檢測模型中,工作人員可依照起重機的相關數據,獲取設備運作狀態的信息,在數據參數內容中分析出起重機的運轉狀態、安全性能等,可防止在實際工作中出現各種安全隱患或事故,對問題做出預測和判斷,使工作人員的安全獲得保證。構建模型之后,還可對起重機工作過程數據的動態保存,將其存儲到處理器中。在GIS可視化平臺中,能夠對這些獲得的信息進行控制和管理,以達到信息化處理的工作目標。或能及時發現起重機設備數據是否正常,若發現了異常,如起重機額定負載數值大于90%,這些數據信息可經由警報的方式,使起重機接收到特殊指令,強制行使斷電功能,再將信息傳輸給工作人員,幫助其快速解決和處理故障問題,使起重機的損失降到最低。
結合起重機檢測工作具體內容分析,主要運用了物聯網技術中的RFID電子標簽、手持智能終端遠程數據庫、應用程序等開展工作,構建起完整的檢測體系。使用RFID電子標簽,可讓工作人員了解到起重機的各項重要信息,識別并檢測其內、外部件的數據,掌握起重機的各項基本內容,如注冊代碼、出廠編號、年檢時間等。在手持智能終端的輔助下,可掃描起重機的標簽,獲得標簽中的信息。除此之外,手持終端還可以在檢測工作過程中,對具體的檢測時間、結果予以更新,令檢測數據更為完善、具體、真實有效,為起重機之后的管理、使用提供了諸多數據支持[4]。應用程序可在終端中進行安裝,對檢測的項目內容、數據報告等進行查詢、更新、報告、跟蹤,使工作人員能夠獲得最新的數據,制定出一體化流程安排,讓檢測工作更加簡單和具體,并作為后續機械檢測的保障。遠程數據庫承載了起重機設備的重要數據信息、基本流程、步驟等,對于工作人員的指導具有關鍵作用。利用遠程數據庫,可對終端獲得的數據信息進行深度處理和研究,對各種有關信息進行保存和分析,實現數據的傳共享與交流,再綜合工作項目具體流程和內容,將數據結果傳輸到遠程數據庫中,最后生成檢測意見書,為現場施工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4.3.1 主梁腹板局部翹曲的檢測。在該設備的檢測中,應根據起重機自身的特征,合理選擇檢測的位置,再根據檢測規范,確定其測量點和方向,以主梁腹板的最大、最小值,將翹曲檢測標準予以細化處理。工作人員還應按照腹板的不同高度,針對長度的差異確定具體的檢測數據。
表1 主梁腹板局部翹曲檢測中的極限值(單位:m)
4.3.2 照明回路的檢測。運用了物聯網技術后,可在落實檢測方案的基礎上,加強內部照明的功能性。通常在照明回路的安全檢測中,應關注對防碰撞、防震的檢驗。工作人員的首要任務使斷開起重機的電源,防止出現動力電源不合理等現象,規避電氣故障。控制照明故障時,也要在固定的照明位置進行,使起重機和自動熔斷器平穩運行。物聯網技術會進行后臺遠程監督,參與檢測和報警的工作,使該項檢測更加高效。
4.3.3 主梁拱度的檢測。通過對檢測技術的分析,為了使主梁拱度檢測能夠順利進行,應確保主梁兩側板高度的誤差控制在小于2mm。在檢測這一設備之前,工作人員應該判斷走臺、軌道等設備的狀態,只有在各設備參數處于正常狀態的情況下,才能得到準確的檢測數據[5]。如果發現設備的座尺和主腹板偏離較大,工作人員需要借助水準儀的力量,測量出其零點值,使檢測工作的準確性獲得保證。主梁上的傳感器,會在物聯網的作用下快速獲得信息,所有的信息會被傳輸到檢測系統中。若運行參數超出標準,檢測系統會對傳感器發送指令予以保護。
4.3.4 電機的檢測。分析電機設備的特征后,工作人員應重點關注動力裝置,分析其運行狀態的穩定性。在起重機安裝前,要對電機的儀表進行校準,再使用專業設備測量其阻撓指數,使絕緣電阻處于平衡狀態,讓各設備參數的分析、核算都具有較高的準確性。電機設備通電之前,工作人員應詳細排查接線方法、供電電壓等方面,只有檢測結果符合規范要求后,才能開展后續的施工項目,以達成電機穩定運行的目的。物聯網技術中的傳感器,會直接獲得電機參數信息,將其傳輸給檢測系統,校對完成后將熟知返回給傳感器,完成檢測。
綜上所述,現階段我國的物聯網技術已經逐步趨于完善,在各個行業的實際應用中均得到了證實。許多起重機檢測工作人員都融入了該技術,為這項工作注入了新鮮血液,但其實際應用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為此,有關行業的從業人員要全面認識物聯網技術具備的優勢,繼續加強對物聯網技術的研究力度,創新使用方法、拓寬應用范圍。在改革中總結經驗,從多角度展開分析,全方位增強檢測效果,根據實際遇到的問題和困難,提出專項解決方案,為起重機檢測工作創造更優質的技術基礎,推動我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