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夢茹
(長治醫學院圖書館,山西 長治 046000)
從生態系統角度來看,智慧圖書館是在“以人為本”的理念下,融合資源、空間、管理、服務為一體的生態圈,最終目的是為用戶提供更加多元、智慧的服務。隨著物聯網的發展,圖書館向著智慧化的方向發展是對當下環境的響應。與此同時,在“萬物互聯”倡導下,智慧圖書館不僅是學習共享交流中心,更是智慧領域知識生態系統的關鍵紐帶。而元宇宙的興起,致使更多的研究領域轉向虛擬方面,在圖書館智慧化建設過程中,虛擬與現實研究具有同等地位。但目前智慧圖書館在“以人為本”“用戶體驗至上”理念指引下所做的工作尚有不足,應借助智慧圖書館各類資源強化對個人需求的響應,構建虛擬個人圖書館及對個人知識的管理,以優化智慧圖書館建設。另外,從虛擬圖書館、個人圖書館、個人知識管理(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PKM)的概念及特點發現,三者之間存在緊密的聯系(見圖1)。

圖1 虛擬場景下個人圖書館PKM間的關系
虛擬圖書館提供外在與內在的虛擬化協作環境,具有沉浸式、交互式、想象度的特點,能夠服務于個人圖書館的構建。而個人圖書館是虛擬圖書館下為滿足個人需求所設立的創新空間,具有自發性、廣泛性、靈活性、多樣性優勢,并為個人知識管理提供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的獲取途徑與知識源。而個人知識管理為三者的核心,擁有碎片資源歸整、按需獲取、可視分析、云端存儲、協同共享等管理功能,是知識價值化的“提煉爐”;個人知識管理是豐富個人圖書館空間建構、用戶體驗、文獻資源等的依據,在調用個人圖書館的同時優化其內容。在個人圖書館的協調之下,個人知識管理將更好地滿足虛擬圖書館的資源建設、個性化服務、知識服務等用戶需求。另外,個人圖書館以激活睡眠用戶,提升虛擬圖書館用戶線上體驗及活躍度為目標;以提高文獻資源使用效率,助力個人知識管理環節最大限度地利用資源為目標;以歸集偏好圖書和科研檢索習慣輔助個人知識管理為目的;以提供虛擬圖書館用戶個性化服務和精準服務為目標,進一步強化智慧圖書館建立用戶群體畫像與個體畫像,輔助教學,輔助圖書館資源采選工作,優化館藏資源(文獻資源和空間資源)、信息共享空間、智慧館員專業決策等智慧服務。
為方便用戶對所需網絡數字資源的搜集與管理,個人數字圖書館應運而生,以360doc個人圖書館為代表,內容包括收藏、訂閱、興趣詞、學習圈等。個人圖書館是為滿足個人需求并方便管理需求資源構建的有組織的、可集成的、面向主題的、可更新的知識倉庫,是個人知識管理、智庫建設的重要支撐。基于此,本研究在已有的個人圖書館理念與案例分析基礎上,從服務對象、空間規劃、收錄方式、收錄范圍、收錄文獻類型、場景融合對接方面,總結歸納出虛擬個人圖書館的構成要素及特點,并與面向大眾的虛擬非個人圖書館相對比(見表1),詳細說明其在知識管理、知識服務方面的顯著優勢。

表1 虛擬個人圖書館與虛擬非個人圖書館的比較
智能技術的創新發展驅動著智慧圖書館的建設,為有效提升智慧圖書館智慧服務的深度,從智慧圖書館的虛擬層面對其進行深度遍歷,進一步優化其發展結構與服務模式。虛擬場景下個人圖書館的PKM研究,主要研究以下問題:1)用戶方面,虛擬圖書館下個人圖書館構建后,個人如何有效利用虛擬個人圖書館獲取、存儲、分析、創新應用等知識管理過程。2)圖書館方面,在虛擬圖書館支撐下,個人圖書館需解決擁有哪些內容模塊、怎樣的個人空間規劃、如何進行場景融合對接等問題,以保障個人知識管理行為的發生。3)智慧建設方面,虛擬場景下個人圖書館的建立與個人知識的管理將如何完善圖書館用戶知識服務體系及提高圖書館智慧化服務。圖書館保障個人知識管理涉及虛擬圖書館、個人圖書館、個人知識管理三方面,其涉及類別、內容以及提供的服務如表2所示。

表2 虛擬場景下個人圖書館PKM內容
圖書館虛擬化大環境下研究個人圖書館與個人知識管理方面,應將二者聯系起來分析,個人圖書館的構建方向確保了個人知識管理過程的發生,個人知識管理的發生又優化了個人圖書館的規劃。基于此,本研究在虛擬個人圖書館PKM研究上,一方面,統籌分析二者之間的協作共享內容及運行機制;另一方面,分析二者各自獨立服務內容與管理流程。對應虛擬圖書館下的建設目標及服務內容,個人圖書館主要在內容模塊設計、個人空間規劃、場景融合對接方面確保個人對知識的管理。內容模塊設計與個人空間規劃保障個人知識管理流程的執行,場景融合對接確保個人圖書館與虛擬圖書館在資源、空間、服務等方面的繼承與優化。
為深入了解虛擬個人圖書館PKM研究現狀及未來的發展方向,通過對入館讀者的線下訪問與線上行為數據分析,制訂虛擬個人圖書館PKM的思維導圖(見圖2)。

圖2 虛擬個人圖書館PKM思維導圖
圖2顯示了個人圖書館與個人知識管理的組成部分、本體關系、信息來源、關聯方式等運行要素。基于數據,個人圖書館在虛擬化、網絡化、信息化、數字化的環境下,構建有社區功能、監測源、知識圖譜、用戶中心四要素,作用于個人知識管理的整個生命周期,包括對知識的獲取、存儲、分析、共享、創新應用及安全。其中,社區功能要素包括各類型圖片數據、滿足個人需求的收藏數據以及即興寫作與閱讀筆記數據,當然不乏存在對于某一熱點所產生的評論數據。監測源下關注要素、動態報告要素及社區功能多樣數據為PKM的獲取、交流、創新應用賦予周期運轉關鍵化。知識圖譜包括基于社區功能要素多樣數據所作的關聯分析,標簽關鍵詞提取及共享交流,為知識存儲、分析、共享提供保障,也為個性化推薦、關聯搜索的創新應用賦予核心保障。而在數據隱私性及安全性上,用戶中心下隱私設置上可給予諸如去中心化、差分隱私模型給予保障。以此虛擬個人圖書館PKM為核心,建立周期運轉流程化,為優化智慧圖書館的服務模式奠定基石。
知識管理業務流程鏈主要包括知識獲取、知識存儲、知識分析、知識共享、知識創新應用及知識安全保障。
知識獲取是知識管理生命周期的初始階段,也是知識流通的關鍵環節。在虛擬個人圖書館服務體系下,可利用個人圖書館的社區平臺并結合相應的知識分析工具獲取到所需知識并加以分類。具體而言,可利用文獻分析工具Notefirst的知識卡片模塊或有道云筆記的圖片保存功能獲取個人圖書館社區平臺下所需碎片化信息,如社區內用戶針對某本書籍或活動的優質點評,所看書籍的內容片段、圖書的封面摘要,信息量較大的網頁截圖等。同時,還可從個人日常的收藏夾、關注的熱點話題、動態會議報告及學習筆記中獲取相應的知識。總之,可利用個人圖書館的社區功能、監測源模塊主動創造或被動獲取所需信息,加以提煉為對個人有價值的知識。
知識存儲的效力決定了知識獲取的力度,知識存儲是知識倉庫構建的關鍵。知識存儲是利用相關存儲設備或技術對獲取的知識加以分類并予以收集。在個人知識管理過程中,可直接利用虛擬圖書館的資源庫、知識庫、云平臺對數據、信息、知識加以存儲,也可利用虛擬個人圖書館對相關知識進行深度存儲、如存儲知識圖譜下的知識元標簽與關聯標簽,標簽的存儲將有利于用戶畫像的構建、有利于關聯數據模型的設計、有利于圖書館元數據庫的建立。同時,利用知識存儲技術與存儲方式將相關知識圖譜數據存儲到圖數據庫中,以保證圖譜數據后期分析。
從個人圖書館的知識管理角度來看,知識分析主要為類聚主題資源與可視化分析。類聚主題資源分析是根據某種相似性度量標準對未經過分類的主題資源進行聚類分析,以找出其中有價值的資源集,聚類分析包括:1)主題資源獲取。針對某一主題利用檢索工具、存儲技術獲取到某一研究主題相關各類型資源,并進行簡易的重復數據、冗余數據的剔除。2)主題資源集的構成。利用數據挖掘中聚類算法及相似度函數對獲取到的未分類數據進行資源集構建,并基于各類型數據特征區分資源集類別。3)價值性主題資源集的提煉。針對已分類的資源集,利用k-means算法將所有數據對象到它的簇中心點的距離平方和作為目標函數,借助算法尋找目標函數達到最小值的聚類策略,以找出有價值的、有用的主題資源集。可視化分析是利用相關的圖譜分析工具揭示數據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如Ucinet、Bibexcel、Gephi等圖譜工具,從主題詞、共被引、融合、共現展開分析。
政府數據開放共享的研究熱度下,各行業相繼展開對開放共享的研究,圖書館領域亦是如此,尤其是智慧圖書館理念與實際案例的形成之后。個人圖書館下知識共享有利于學習者的未來發展,也提升了館與館之間、校與館之間、館與文化機構之間的交流共享。個人圖書館各圖譜之間的關聯共享、知識圖譜的導出、知識圖譜前沿技術的交流,將有利于完善圖書館館藏關聯數據模型及學習共享智庫的建立。同時,知識共享也包括用戶反饋問題互應答的協作共享,即用戶提出的問題由其他用戶運用自身儲備知識給予解答,讓用戶成為事件的提出者與應答者,以達到提升知識素養的能力。而對已加入聯盟館的圖書館而言,校平臺優質鏈接與聯盟館優質鏈接的共享將是提升個人綜合能力的又一價值指標。
知識創新應用既是知識管理各環節過程中的核心環節,也是個人創新能力得到體現的環節。知識的創新應用是個人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個人知識結構能否得以體現的第一保障。在個人圖書館方面,知識創新應用體現在運用云計算分析、學習用戶的海量行為數據,如點擊、收藏、搜索等,測繪個體行為畫像和群體行為畫像,綜合考慮冷門資源、用戶基礎信息、業務背景等信息,進行權重排序,從而為用戶提供智慧推薦,做用戶專屬的“薦購官”。做到不僅僅推薦熱門資源,也能智慧推薦冷門資源,并利用專屬資源建立個性化智慧空間。在個人知識管理方面,可利用個人筆記、收藏夾等知識碎片,即時創作個人作品、策劃相關技術方案、開展課題研究、分析知識產權,以提升個人知識結構。
數據挖掘技術在方便用戶獲取所需數據的同時,也暴露了數據的安全問題。數據是知識的組成要素,是未經過篩選的信息單元,其安全保障不可忽視。在圖書館中,用戶隱私數據、館藏珍貴古籍數據、檔案數據、密級較高數據的保護關乎圖書館的管理水平與應急能力。在個人知識管理中,用戶中心的隱私設置應予以重視,可通過設置密碼與權限予以保障,而對用戶行為隱私數據方面,可采用基于去中心化的本地差分隱私加密算法保障數據的安全性,即區別于傳統的依靠第三方機構保管數據的中心化差分隱私技術。本地化差分隱私模型中,首先由每位用戶對數據進行隱私數據篩選與加密處理,之后再將數據發送到第三方數據收集方,并加入干擾機制,以此保護用戶隱私數據不被竊取者非法獲取。另外,針對知識安全保障環節,應及時嵌入最安全的加密技術或算法以保障虛擬環境的安全和虛擬個人圖書館、個人知識的隱私安全。
近年來,針對智慧圖書館的研究,涵蓋多個研究方向,包括智慧圖書館的理論研究、技術與實踐應用、智慧館員能力培養、智慧圖書館服務4個方面。故此,在結合這4個方面的研究內容及虛擬場景下的個人圖書館PKM基礎上,提出虛實融合場景下如何優化智慧圖書館建設。虛實融合場景下個人圖書館PKM智慧圖書館的優化思路可從智慧圖書館實體空間智慧化感知與智慧圖書館虛擬智慧化數字建設方面進行闡述,具體如圖3所示。

圖3 虛擬個人圖書館PKM的智慧圖書館優化路徑
智慧圖書館實體空間智慧化在結合虛擬個人圖書館與個人知識管理的研究內容上,主要包括資源設備電子化、智能化,空間再造,圖書館智能響應服務3個方面。在資源設備電子化、智能化方面,實體圖書館為保障智慧服務的質量與內容,應在加強對館藏資源的電子化及電子資源的采編、充實館藏資源類型的同時,滿足虛擬圖書館的數據來源。智能化體現在智能設備、智能技術的應用上,從智能理念、智能實際應用方面強化對實體圖書館智能化的建設。例如,南京大學圖書館智能圖書盤點機器人“圖客”的上線,不僅實現了館藏自動化盤點,還降低出錯率,“圖客”更是獲得第46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最高獎項——特別金獎,成為實體圖書館智慧化建設的典型案例。圖書館空間再造理念的形成源于對智慧圖書館的早期研究,圖書館空間轉型、空間再造是提供智慧服務的硬件基礎,是知識服務體系的組成要素。例如,注重智慧圖書館下社交協作共享空間、創客空間、數字創意空間、咨詢服務空間、勞動力孵化空間、面向非正式學習的虛擬學習空間等優質空間的優化與重組,以提供多元化數字人文服務與自主學習共享服務。圖書館智能響應服務包括智慧館員能力培養、智庫建設、移動信息服務等創新服務,圖書館一系列服務模式、服務空間、服務內容的創新應用,關乎智慧圖書館的智慧化感知及建設策略,直接影響到智慧圖書館的服務效率與用戶體驗。智慧圖書館實體空間的優化將為構建圖書館安全體系與管理機制協同服務層提供理論借鑒,助力知識服務平臺的研發,如國家基礎教育云平臺的建立,以不同空間為基礎,構建“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為圖書館空間再造及平臺建設助力。另外,結合公共文化環境、社會環境的變遷,實體圖書館還可在業務結構、運行機制、知識閱讀服務、智庫研發體系、邊云協同下知識服務體系建設、智慧圖書館服務聯盟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
虛擬圖書館是圖書館智慧化建設不可或缺的部分,依賴智慧實體圖書館又獨立于智慧實體圖書館。從自我獨立部分來看,虛擬圖書館的建設為個人圖書館及知識管理的實施提供了虛擬環境保障,也為優化圖書館智慧化服務提供本質資源。
智慧圖書館虛擬智慧化數字建設相對實體圖書館來說,優化方面包括智慧平臺與虛擬可視化知識服務系統。智慧平臺的構建為新一代的智慧服務及圖書館管理系統等方面提供價值參考,優化智慧圖書館的智慧服務生態鏈,如利用云計算與邊緣計算建立圖書館協同分析和資源中心平臺,提升圖書館智慧平臺的協同服務水平。其中,協同分析還涉及模型設計、層次架構等方面,資源中心平臺提供技術服務、產品服務、智庫建設、接口服務等方面。同時,資源平臺之間可進行資源交流、共享將改變現有數字知識閱讀的現狀與破除服務創新阻塞點,通過平臺提供發布信息、共享信息、交流信息等服務,是數字服務新的有力支撐,也是推廣數字知識閱讀的最佳渠道。在數字閱讀推廣過程中,虛擬個人圖書館提供的與個人知識管理用戶自主搜集的知識是重要的基礎。而平臺構建所需的邊緣端,為獲取計算數據提供支撐,也會是知識獲取的重要基礎點。計算數據是經過具有計算處理能力的邊緣端對源數據進行處理之后的資源數據,是源數據的重構,如檢索數據、行為數據、網絡數據等,應基于此建立邊緣端計算數據資源知識元模型,通過建立知識元描述模型來實現對計算數據知識元的管理和利用,是計算數據知識元識別、標引、處理等的基礎,這對云計算、邊緣計算產業的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更可觀的是,對依賴數據、信息、知識發展的圖書館來說,有很高的價值性,如在獲取到知識元的基礎上,構建圖書館知識庫與可視化的知識服務平臺,以此為用戶提供信息整合、深度咨詢的知識服務等,并優化智慧圖書館知識服務體系建設,如重慶大學開展的智慧圖書館建設,其中不乏元數據庫的建設,為知識元的存儲、利用賦予建設方向。此外,基于資源中心平臺及知識元模型可開展面向智慧圖書館建設的相關研究,如基于知識元的邊云協同創新模型研究(協同理念—協同模式—協同技術—協同平臺—協同服務)、面向關聯數據集的云邊計算資源本體模型構建。在虛擬可視化知識服務系統可視化分析方面包括空間可視化、文獻資源可視化、數據可視化、搜索與瀏覽可視化服務,改變了傳統檢索方式,符合新一代用戶使用行為。還可結合相關學習技術并融合虛擬遠程、決策支持、移動網絡學習、綜合素養能力培養為一體優化知識服務系統,為讀者提供集信息整合、便利應用、深度咨詢、知識閱讀的知識服務。
伴隨著物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數據向著知識融合的方向發展。而人工智能的出現,使得眾多智能技術被應用到更多的領域之中,如深度學習、知識可視化、語義網等,這使用戶對知識的需求日益強烈,智慧圖書館多元化的智慧服務亟待更新。通過構建虛擬個人圖書館及對個人知識的管理,從虛擬圖書館服務內容,個人知識管理周期的知識獲取、知識存儲、知識分析、知識共享、知識創新應用、知識安全保障,優化智慧圖書館知識服務體系,提高圖書館在人工智能時代作為知識共享學習中心的服務能力和水平。在虛實融合場景下,諸如關聯數據、本體、知識元、用戶畫像、知識圖譜、多源信息融合、學術社區知識共享等技術或應用平臺革新的沖擊下,智慧圖書館還需不斷優化服務模式、服務空間、服務內容,以感知用戶需求、促進知識傳播交流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