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張慶勛

張慶勛
張慶勛,號蕓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浙江省書法家協會會員、蘭亭書法藝術學院教師,研究方向為宋代及清代金石學、書畫鑒賞與鑒定。曾在學術期刊、研討會上發表論文20 余篇,在國家級、省級展覽中獲獎、入展10 余次。
按:此《蕓臺隨筆》,多為2019年客袁州時所作。應編者之邀將筆記中論書畫及書家者選出,集成此《蕓臺隨筆》,博諸師友一哂。
一、魏晉書法、南北朝佛畫人物、宋元山水,皆無成法,而各造其極,后世往往仰之而莫及。蓋諸藝類,最忌森嚴法度,法愈顯而妙愈不能顯。故唐之后書法、人物畫漸遠魏晉,明季后山水亦漸程式化。治書作畫,不可無法,而更不可為法所拘,從心所欲而不逾規矩,乃不及無為而率真也。
二、近來讀《資治通鑒》,賞司馬溫公書。其人,高尚士也。其書,正如山谷所謂“左準繩,右規矩”,一如其人。有宋一代,“道學”興盛,所謂“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溫公身體力行,以言行助風教,以著述弘道學,可謂當時風氣下佼佼者。曾集后人評溫公書論題跋三十余則,多重其人而益重其書。
三、文衡山繪事,山水小幀或手卷、花鳥,極耐細品,而巨幛山水則遜之,以其筆觸過于嚴謹詳細也。衡山之畫,無一敗筆,而筆筆精到無遺,則有時不見沖和之處,細膩有余而氣魄不足,巨幛之作尤忌之。今故宮藏其《雜畫》四段、《蘭竹》六幀,水紋、松針涉筆成趣,蘭葉苔痕栩栩如生,實是絕妙手筆;而巨幛中松石,則往往太過工細。
四、曾隨君約師臺北故宮博物院觀“明四家”展,多見乾隆題跋,又見乾隆間諸金玉陶瓷什物。君約師曾言,乾隆“深不可測”,治大國如烹小鮮,善馭臣民,長于養生,萬機之余聊以金石書畫為樂卻極精通之,足可成家,精力異常豐沛。傅師言曾客饒宗頤公處,饒公亦持此論。
五、余往觀古畫山水,青峰深處,間有赤峰一二,實不知所以。游萍鄉武功山,此疑得解。山有四面,而人可見其三面。山陰往往深青近黛色,日光下望之尤然;山側光掠之,其色淺青,晦明輒依光轉及山勢而變;山陽往往光色明媚,其色于是有赤赭之狀。而群山諸峰,四面互不相齊,遠近皆入眼簾,不盡相同。更自笑北人于山水之愚陋也,今開生面,長胸中丘壑。

1.張慶勛 忠厚詩書五言聯176cm×38cm×22022
六、月來得閑,粗粗遍讀書論。覺漢魏人論重經,晉宋唐人書論與畫論類通;唐人書論祖于晉、宋間人而自立體統,豐富名目;五代、宋人書論喜論晉、唐間人,亦多論本朝;元人書論多論晉、唐,不重宋人。
七、宋人多有論王荊公書者,或稱善或未必稱善,荊公書自有其長陋,而世多重其人品德行,愚以為荊公或不以書為樂。
八、嘗觀宋高宗《翰墨志》,有“余自魏、晉以來至六朝筆法,無不臨摹”句,知其習書勤懇。偶記杭州文廟內石經典籍,多為高宗親筆所書,點畫如珠璣,無不盡妙,他體亦然。人多譏其過乎平正,而未有逾出規矩者,不使入能書之列,竊為之不平也。
九、蕓館(時在袁州)窗明,可見南山,每晨興起簾幄,常欣于所寓目。晴時嵐氣清和,前山隱見松石。山外青山又幾重,只見峰影青黛,碧透如玉。雨時霧氣縹緲,煙云出岫而升落,更添幾分婀娜?!读秩咧隆吩弧吧揭詿熢茷樯癫伞?,洵不虛也。
十、古人是借琴書之藝使人貫注精神,而后定、靜、安、慮、得。今人多用之泄意,泄胸中之快與不快,最終不能得。
十一、從天臺伯和先生游,問及書畫學習之異同。先生曾言,其幼時曾隨祖造訪謝稚柳先生處,天臺問謝先生曰:“何以作字?”答曰:“如作畫?!庇謫栐唬骸昂我宰鳟嫞俊痹唬骸叭缱髯??!背趼勚?,未知其中奧義,近來有所心會。
十二、十月,過奉新。水光山色仿佛廬山,是廬山作小家碧玉態也,可愛在其袖珍。廬山宜遠望,奉新山水可近觀,亦是一趣。左右風來時有松竹氣味,川上嶺下常見竹影婆娑,雖初冬而生意不減??上J荻蒼蒼,經霜之態,減去三分生意,然亦使山色多幾分沉著。

2.張慶勛 芝蘭松柏五言聯176cm×38cm×22022

3.張慶勛 潤身德化五言聯176cm×38cm×22022

4.張慶勛 張籍《與賈島閑游》120cm×50cm2022

5.張慶勛 杜甫《客至》160cm×50cm2022
十三、庚子三月,過衡陽?!峨w序》“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句忽來心上,而素未深識其義。問于典注。衡陽有回雁峰,秋冬之際北雁南飛,至此而不再南飛,以待來年隨春北歸,故有此說。非峰使雁止,而雁使峰名也。
十四、三月,南游桂林,至永州而山水已奇。山浮水云上,云在山水間。身臨其間,如在畫中。江上清風,山間明月,最易得而亦最難得。
十五、四月,南游永州,訪浯溪碑林。見《峿臺銘》、《大唐中興頌》、黃庭堅跋、吳大澂跋、宋元明清人摩崖題記。宋元明清題記,多有體似魯公者,想其慕魯公風采而來,亦可見當時人有學顏風氣也。
十六、有學弟問習書旨要,答之。八法之精熟,功在平常。墨池筆冢,不變三昧。佳肴弗食,不知其旨。至道弗學,不得其善。庖丁解牛,其音尚能“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況乎書藝耶?諸君使筆若能如庖丁用刀,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引人發文惠君之嘆。斯善矣!

6.張慶勛 杜甫《戲為六絕句》其一120cm×50cm2022

7.張慶勛 石門書藏七言聯176cm×38cm×22022

8.張慶勛 君子大雅六言聯176cm×38cm×22022
約稿、責編:徐琳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