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王蕾
天津美術學院教師
內容提要:中國山水畫的創作理念,是注重對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的繼承與發揚,通過筆墨技法、語言程式、審美意境的精神傳達,在“師古人、師造化、師我心”的歷練與實踐中,對眼前之景進行觀察、體悟,并與傳統印證,在生活中尋找突破,發現、聯想,遷想妙得,意匠加工,從而形成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充滿傳統人文內涵和時代創新精神的山水意象。

清 查士標 山水圖紙本設色 90.1cm×36.7cm遼寧省博物館藏
中國山水畫,是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孕育下形成的獨具民族審美特色的藝術門類。風景畫,是畫家運用光影、透視、明暗、冷暖等科學的觀念與手法,對自然景色進行觀察、研究,進行的再現式描繪和表達,尤其注重客觀表現,注重色彩在特定光線環境里給予觀者的視覺感受。可以說,建立在科學寫實和西方繪畫審美觀念之上的風景畫,就像是大自然的歌手,歌詠著大自然的各個瞬間的特征與美妙。
中國山水畫區別于風景畫,前者重內在,后者重外在;前者傳心象,后者繪物象;前者依哲學,后者依科學;前者為東方浪漫,后者顯西方理性。《論語》里有“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之說;“山”者,敦厚博大,穩重而巋然不動容,此為“仁者相”。“水”者,流轉圓融,不折而迂回善下,為“智者”。中國山水畫的創作與欣賞,多作為對傳統文化“仁智”之美德的追求和渴慕來觀照的。所以,山水畫不是把再現眼前之景、描繪視覺之表象作為創作目的,而是以山川為體,以筆墨為用,體自然之規律,察造化之生機,透過山水之景,發乎于心,動之以情,情景交融,造畫者心中之境,吐胸中丘壑,傳畫外之意。正如石濤所言:“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脫胎于予也,予脫胎于山川也。搜盡奇峰打草稿也。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也……”
中國畫的一大特點就是筆墨,筆墨不只是山水畫的繪畫媒介和技術手段,還是區別于其他畫科的典型特征。中國畫的工具、材料,不同于西畫的毛刷、油畫筆與油畫刀,也不同于畫布與油彩,而是以筆、墨、紙、硯作為工具、材料,并賦予筆墨更深層次的審美與文化內涵。因此,山水畫家在表達山水意象時,是通過筆法、墨法等藝術語言“由技入道”體現形而上的審美特征,使作品傳遞出畫家在人生境界、修養氣質等諸多方面的精神追求。
概括來講,對筆墨的理解與認知可分為三個層面,這三個層面是遞進的,也是眾多山水畫家的畢生之追求。
一是筆墨技法。筆墨技法是學習山水畫入門之基礎,諸如鋒之中側、筆之順逆、勢之回環往復、點線之輕重緩急等,皆以書法用筆為特征。再如“平、留、圓、重、變”和“濃、淡、破、潑、漬、焦、宿”的“五筆七墨”用筆用墨之法。唐人張彥遠曰:“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氣形似皆本于立意而歸乎于用筆。”北宋郭若虛曰:“氣韻本乎游心,神采生于用筆。”熟練掌握筆墨技法,方能漸入以筆立象之境,寫山石林木,布瀑水煙云,皴山之虛實。

三是筆墨精神。縱觀歷代山水畫大家,都是在長期的筆墨實踐和藝術探索中,通過區別于古人、今人的筆墨與圖式,反映出各自不同的性格、氣質、生活經歷和時代特色,傳遞出個性鮮明的藝術風格和精神追求。
石濤講“筆墨當隨時代”,意指要用不同的筆墨表現不同的對象,體現不同的時代精神。黃賓虹深研傳統,受新安山水和黃山畫派影響,廣采博收;黃賓虹亦注重“師法造化”,足跡遍布大半個中國,飽游飫看,心追手摹,積稿盈萬,最終形成渾厚華滋的山水畫特色和散發著傳統內美、具抽象意味的筆墨風格。李可染深受齊、黃兩位大師啟發,又具備堅實的西畫根基,在長期的山水寫生探索中,他將中西畫法合璧,對景創作,最終形成了立足整體、深邃幽亮、凝重蒼潤的筆墨風格。傅抱石對中國畫傳統理論研究精深,在對先賢大師的學習借鑒和祖國山河的壯游中,縱情揮灑,最終形成了破筆散鋒、雄健恣肆、氣勢磅礴的筆墨風格。
正是這些巨匠大師,以其獨具個性魅力的筆墨,為祖國山河立象,不斷構建出了民族的、時代的文化藝術高峰,弘揚了中華民族文化之精神、時代之精神。
意境,是山水畫之靈魂,也是山水畫區別于其他畫科的顯著特征。山水畫呈現給觀者的既非眼前之客觀實景,也非脫離生活的隨心所欲,而是畫家在對自然造化的體驗感受中有感而發,聯想生成審美境界,再反復醞釀、加工,通過筆墨形成的情景交融的山水意象。
清代方士庶曰:“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實境也。因心造境,以手運心,此虛境也。虛而為實,是在筆墨有無間,故古人筆墨具此山蒼樹秀,水活石潤,于天地之外,別構一種靈奇。”可見,山水畫為觀者營造的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流露著畫者所思、所感、所追求的精神之桃花源。清代惲南田有言:“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妝,冬山如睡。四時之意,山不能言,人能言之。”清代布顏圖言:“山水不出筆墨情景。情景者,境界也。古云:‘境能奪人。’又云:‘筆能奪境。’終不如筆境兼奪為上。”歷代優秀的文人山水詩意畫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畫家如果沒有廣博的文化修養和深刻的美學思考,即使具有嫻熟的筆墨技法,畫出的山水也會沒有內涵,意味索然。對意境的追求與修煉,在山水創作中,如同筆墨一樣,重要而不可或缺。

元 倪瓚 紫芝山房圖紙本水墨 80.5cm×34.8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中國山水畫藝術,是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下形成的,是既具歷史傳承性,又具時代發展性的藝術形式。從唐、五代、宋、元、明、清到近現代的山水畫,無不是在歷代畫家繼承優秀傳統筆墨的同時,在“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師法古人”“師法造化”“師法我心”的實踐中,迎來一次次發展的高潮。我想,我們今天的山水畫創作,依然需要緊緊把握中國山水畫創作和中國傳統文化的表里關系,注重筆墨語言的錘煉和審美意境的營造,這樣才能創作出更多反映生活和謳歌時代的優秀山水畫作品來。

清 惲壽平 古木垂蘿圖紙本設色 104.9cm×43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