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全形拓、墨拓博古畫的傳承與發(fā)展

2022-08-01 02:14:32楊林
書畫世界 2022年6期

文_楊林

安徽黃岳畫院院長、徽州碑林藝術館館長

內(nèi)容提要:本文主要討論了全形拓與金石學、清代碑學的關系,全形拓、墨拓博古畫的緣起與傳承,闡述了對全形拓,墨拓中國花鳥、山水畫創(chuàng)作的體會和思考。

一、全形拓與金石學、清代碑學的關系

中國人常把金石書畫相提并論,亦將描繪古代鐘鼎彝器等方面的作品稱作“博古”或“博古畫”。早期的全形拓博古畫題材皆以青銅器為主。

在中國古代,青銅器作為一種權力和地位的象征、一種記事耀功的禮器而流傳于世。據(jù)1975年考古學者的發(fā)現(xiàn),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我國甘肅馬家窯已經(jīng)出現(xiàn)青銅器。商周時期,青銅器制作趨于繁盛與精美,是中國美術史上的一個高峰。商周時期的青銅器種類繁多,有食器、酒器、水器、樂器等,其形制豐富,制作精良,氣勢雄偉,技藝高超,凝結(jié)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的精華。它的器形、紋飾、文字等為我們留下了極其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是歷朝歷代文化研究的重要載體。它所積淀的審美意識與裝飾理念始終貫穿在中華民族的血脈中,對后世文化藝術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

而金石學的研究對象主要是青銅器和碑碣, 由于研究的目的是證經(jīng)補史,因此首要任務就是摹錄考釋文字,著錄考證內(nèi)容,其次才是形制、紋飾等。換言之,青銅器、碑碣文字的文獻價值更受重視,形制、紋飾等藝術價值次之。這也是鐘鼎文和石刻文書法研究先行而繪畫稍后的原因。

摹錄文字是一項艱苦而耗時的工作,為了更準確、細致地考釋文字,在照相術出現(xiàn)之前,便發(fā)明了以墨傳拓鐘鼎、石刻文字的方法。但這種方法并不能完全滿足形制、紋飾等方面研究的需求,因而全形拓應運而生。總之,全形拓是從普通的墨拓演變、升華而來,從一開始就與金石學緊密相關,并且是在金石學發(fā)展過程中誕生和發(fā)展起來的。其最初功能是服務于金石學研究,藝術功能的彰顯則是后事。這在金石學的發(fā)展過程中都可以得到證明,而清代碑學則是金石學發(fā)展的高峰。

清代碑學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就是訪碑活動,其源自晚明以來知識階層對明代學風和研究方法的反思,而最終選擇了近似于現(xiàn)代田野調(diào)查的方式來進行學術研究。以顧炎武為代表的清初學者,在反對晚明虛浮學風中拉開了清代金石學的大幕,從而催生了訪碑過程中的拓碑、拓器,而非單一的抄碑、抄器。至18世紀后期,這種實證學風已經(jīng)深入學者的骨髓,考證之風盛行。如翁方綱就對以往著錄的書文持不完全信任態(tài)度;黃易是當時聲名卓著的訪碑人物,他常常以繪圖的方式記錄重要的訪碑經(jīng)歷或事件,留下“親至碑下,手拓之”等佳話,吸引了六舟、管庭芬、費丹旭、吳大澂等學者的追隨。其中有很多文人書畫家,他們都有諸多的學術成果與書畫作品存世,加上清代大量的古代甲骨、青銅器、碑刻、磚瓦等的出土,也為金石學的蓬勃發(fā)展奠定了基礎。在這個尋碑、拓碑的過程中,留下了眾多前代難得一見的精美拓片。這些精美拓片所產(chǎn)生的獨特美感,當時便引起了很多學者、書畫家的關注與興趣。

二、全形拓、墨拓博古畫的緣起

系統(tǒng)性的金石考證,使得清代的碑學、博古學研究與篆刻藝術得以快速發(fā)展,至19世紀晚期達到了鼎盛,對古代青銅器、碑刻和磚瓦等的考證辨?zhèn)文芰σ苍絹碓綇姡腋吘芗氈隆6恳环N新的研究對象的開辟、新的研究方法的誕生,或方法論的變革,都會引發(fā)和刺激更多的學者、書畫家的興趣,從中積累經(jīng)驗,樹立正確認識和文化自信。

很多參與金石學研究的清代書畫家,都十分喜愛在作品中追求和表現(xiàn)金石味。如金農(nóng)、鄭板橋、虛谷、吳昌碩等,他們對藝術有著求新求變的想法。唐宋以來,書法以帖學為正宗,國畫以宋元為追求,清“四王”的影響更是深遠,而變革之風卻在藝術家中悄然盛行。這些藝術家在關注新的青銅器、碑刻和磚瓦等墨拓的同時,又會不斷地研究和吸收。如虛谷的字畫用筆剛硬,具有很強的金石味;鄭板橋的“六分半書”,采擷了蘇東坡的筆法,卻又形成自我風格,如亂石鋪階,錯落有致;金農(nóng)的漆書以方筆入書,古意甚濃;等等。除了在金石碑刻中汲取營養(yǎng)之外,他們也會直接對心儀的精美拓片本身產(chǎn)生摹寫的沖動和興趣,若摹寫仍不能滿足內(nèi)心的感懷,便提筆補繪,創(chuàng)造出古今交融、動靜結(jié)合、華樸相映的全新畫面。在這個摹寫補繪的轉(zhuǎn)化過程中,一個較為完備、審美獨特的全形拓、墨拓博古畫體系逐漸形成,并且作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傳承和延續(xù)至今。

清同光時期全形拓技術的發(fā)展,以陳介祺的全形拓技術為代表。陳介祺(1813—1884),字壽卿,號簠齋,山東濰縣(今濰坊市)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進士。其生平好收藏古物,又長于墨拓,在晚清金石界,可謂聞名遐邇,吳大澂在給他的信中云:“三代彝器之富,鑒別之精,無過長者,拓本之工,亦從古所未有。”早在漢代,人們雖然對青銅器銘文、紋飾已予以關注和傳拓;但直到宋代,還沒有傳拓青銅器全形的記載。有學者認為,全形拓可上溯到南宋,其時已經(jīng)開始“將拓片技術的使用從記錄文字,擴大到器物的整體影像,包括器形與花紋”。發(fā)展到清代,以拓片存物之形的概念,更被好事的文人藝術家踵事增華。清代以來,見于文獻及拓本印鑒者很多,如有李錦鴻、魏韻林、蘇憶年、黃少穆、薛學珍、陳紫峰、馬衡、施耕云、葉子飛、張木三、劉蔚林、劉瑞源、丁紹棠、金蘭坡、吳隱等,但不少拓工的行實,已無從查考。其中,文人藝術家也參與其中,將其與書畫藝術相結(jié)合,豐富了作品的內(nèi)涵,提高了作品的品位。

三、全形拓與六舟上人

全形拓是在宋代就有的概念,但與全形拓的真正出現(xiàn)時間相距較遠。全形拓是一種以墨拓為主要手段,將古器物的立體形狀復制于紙上的特殊傳拓技法,又稱“器物拓”“圖形拓”“立體拓”。具體地說,就是使用宣紙和墨汁,輔以素描、剪紙等技術,將青銅器等器物的立體形狀復原到紙上的傳拓技法。它在所有傳拓類別中難度最高,真正的全形拓是較難的,也是十分復雜的。一個好的完整的全形拓,有時甚至需要數(shù)月的時間方可完成。在經(jīng)歷了元明兩代漫長的沉寂期,再經(jīng)過乾嘉到道咸長時間的醞釀期,金石學以及與之相關的藝術形式才發(fā)展到頂峰,很多兼具金石學家、詩人、書畫家、僧人等多重身份的人參與其中。金石拓片獨有的文化氣息,受到了文人藝術家的青睞。此類具三維視覺效果,又集器物不同側(cè)面文字和圖案于一體的平面拓,經(jīng)過這些前輩藝術家的摸索與努力,已經(jīng)形成了一種比較完備的體系,并被賦予了獨特的文化內(nèi)涵,為金石墨拓入畫提供了可能。

明清時期的很多文人畫家,首先是一位優(yōu)秀的金石學家,訪碑、拓碑、考訂金石;其次是一位儒者,在金石學、史學、詩詞上均有著作問世;最后是一位書畫家及書畫收藏家。如吳讓之、趙之謙、黃士陵等,他們既具多重身份,又收藏了大量金石書畫,在此滋養(yǎng)下,創(chuàng)作的書畫或延續(xù)了儒家的傳統(tǒng),或呈現(xiàn)出濃郁的金石氣息。在畫家身份、修養(yǎng),以及時代環(huán)境等因素的影響下,集金石學、書法、文人畫于一體的博古畫破繭而出。全形拓的真正鼎盛期還是在民國以后。周希丁、馬子云等名家在吸納西方繪畫技法的基礎上,將這門技術推至巔峰,貢獻尤大。

古代沒有照相與影印術,古人便將收藏的青銅器、碑刻、磚瓦的形狀、紋飾和文字拓于宣紙上,這種傳拓技藝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jié)晶,讓幾千年的中華文化得以傳承。金石傳拓,也稱“椎拓”,又稱“響拓”,實為“向搨”,與“摹搨”的意思相近,即向光用筆勾摹墨跡,并非真正“椎拓”之“拓”。過去金石學家常常將“拓”與“搨”兩字相雜并用,未做嚴格區(qū)分。另有“穎拓”,又稱“影拓”,一類是以毛筆白描雙鉤,填墨廓外而畫出“拓片”;一類是用墨撲取代毛筆而繪畫成形的“拓畫”,也非真正之“拓”,實為畫,均始自清末民初。全形拓有“繪圖刻版,器外施拓”“繪圖分拓,剪紙裝裱”“取法素描,整紙移拓”三類制作方法,是一種介于摹畫與椎拓之間的藝術形式。全形拓最大的困難,即在于要用傳拓的手段,將原本立體的古器物,呈現(xiàn)在平面的紙張上,這是一個極大的挑戰(zhàn)。北京故宮博物院郭玉海先生認為,嚴格意義上的全形拓(完全從原器上椎拓)是不可能做到的,并指出,傳拓的基本原則是必須緊貼器物進行,脫離了器物本身,雖亦名之為“拓”,只能歸屬于“一種更近乎繪畫創(chuàng)作的新的藝術形式”。總之,全形拓的發(fā)展并成熟,為博古畫的完善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條件。當今仍藏于博物館中的很多珍貴古代拓片,因原石、原器不存而更顯珍貴。如法國巴黎國家圖書館藏清光緒年間于敦煌石窟發(fā)現(xiàn)的唐李世民書《溫泉銘》唐拓孤本、柳公權書《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唐拓孤本、上海圖書館藏歐陽詢《化度寺故僧邕禪師舍利塔銘》宋拓孤本等,于此不一一列舉。

在金石墨拓入畫的發(fā)展過程中,有一個非常關鍵的人物—清代的六舟上人(1791—1858),字達受,俗姓姚,海寧州(今浙江海寧市)人。幼失怙,出家于鹽官北郊白馬廟。曾任湖州演教寺、杭州凈慈寺方丈。喜訪碑,善金石學,精全形拓,創(chuàng)墨拓八破、古磚花供等多種藝術形式,影響深遠。

在六舟之前,拓片幾乎都是用于學術研究或書法創(chuàng)作,即使在繪畫中偶然出現(xiàn),也并非畫面的主體。而六舟的八破畫,拓片則為完全的主體,是一幅完整的作品(圖1)。與他同時代的金石學參與者為之耳目一新,或感到震驚,甚至我們現(xiàn)在來看,都會被他如此強烈而新穎的畫面效果吸引。這些都是六舟發(fā)掘墨拓的繪畫價值。它的產(chǎn)生有個故事:相傳清嘉慶年間,蘇州焦山寺有一尊青銅鼎,六舟上人秉燭賞鼎,發(fā)現(xiàn)墻上鼎的影像,于是靈機一動,把原器的尺寸量好并畫出輪廓,再以厚紙做漏子,用極薄六吉棉連紙撲墨拓。這種拓須先用白芨水刷在器物上,再用濕棉花上紙,待紙干后,以綢包棉花做撲子拓之,即全形拓。它是一種特殊技藝,要求拓技者具備熟練的素描、繪畫、裱拓、傳拓等技法,把器物原貌轉(zhuǎn)移到平面拓紙上。如果說全形拓本身尚非藝術,那么全形拓入畫無疑是一種全新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至今,我們?nèi)匀豢梢詮牧凵先诉z留的作品中感受金石墨拓入畫的奇趣與精妙。

圖1 百歲圖(六舟拓)浙江省博物館藏

金石墨拓與宣紙、墨汁的天然融合,既是拓形亦是拓意,椎拓真形而寫意,這是金石學發(fā)展過程中的一種“副產(chǎn)品”。起初,它既不通俗也不流行,直至19世紀晚期至20世紀早期,與其他繪畫形式并行,成為一種新的視覺藝術形式,并且越來越復雜,但多保留著吉祥、平安的寓意。由于許多藝術大家的參與和推動,博古畫逐漸成熟。

我們從前人的博古作品中可以看到其創(chuàng)作的用心與手法。他們大多是把收集到的古代精美器物拓于宣紙上,四邊留有較大的空間,再根據(jù)畫面需要補繪花鳥、蔬果、文房用品等,也有以書法題跋的,說明出處、時代以及藝術價值,或感懷言志。趙之謙、吳大澂、吳昌碩(圖2)、黃士陵、孔小瑜等均是喜歡創(chuàng)作此類作品的高手。而要將椎拓的圖形與中國畫或書法有機結(jié)合,使之相得益彰,恰到好處,則需要相當深的藝術功力與修養(yǎng)。

圖2 鼎盛圖(吳昌碩補繪)浙江省博物館藏

四、探索全形拓、墨拓博古畫創(chuàng)作的體會

前人將歷史上殘留的青銅器、碑刻、磚瓦等金石器物的形狀、紋飾、文字墨拓全形,并將其與中國畫結(jié)合,補以花卉等,賦予其以嶄新的生命,十分獨特而有趣。

這些精美的拓片也深深地打動著我,同時我也受到全形拓、墨拓博古畫作品的感染。而現(xiàn)代社會可拓之物也在極大地拓展,如石刻、木刻、竹刻等各種材料的物品,這些歷朝歷代的物品的形狀、紋飾、文字拓片,都可以入畫。我常常將收集來的各種拓片掛在畫室,凝神靜思,久而久之,忽發(fā)妙想,便一揮而就,直抒胸臆。

金石墨拓與中國花鳥畫結(jié)合,古已有之;但與中國山水畫結(jié)合,卻不多見。

(一)全形拓與中國花鳥畫的結(jié)合

全形拓與中國花鳥畫的結(jié)合,是前人表現(xiàn)比較多的,最常見的是歲朝清供。歲朝清供,是在春節(jié)期間陳列于室內(nèi)案頭的清雅擺設,喻示美好和吉祥,成為文人畫家筆下最愛表現(xiàn)的題材,也是全形拓花鳥畫創(chuàng)作的永恒主題。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歲朝清供漸漸擴展到各種清供,如文房清供、商家清供、展會清供等,內(nèi)容也越發(fā)豐富,這無疑為創(chuàng)作者提供了更多的素材。

我也同樣喜作此類全形拓清供博古畫。縱觀前輩的作品,如趙之謙、吳昌碩、黃士陵等人的作品,均高古典雅,別有情趣。如今全形拓的涵蓋范圍十分廣泛,除了傳統(tǒng)的青銅器、磚瓦、碑刻等,山石、家具之類也進入其中。我通過在各具特色的拓片上進行多種繪畫嘗試,多有所得。

《梅釀古春、松歷歲寒圖》(圖3),一幅136厘米×68厘米的大件作品。青銅觚是商代酒器,器形和紋飾十分精美,拓工細膩,氣息高古,占據(jù)畫面的重要位置。這幅拓片掛在畫室很久,一直沒有好的構(gòu)思。臨近春節(jié),正是置辦清供的時節(jié)。我特別喜愛梅花和水仙,每年春節(jié)前都會在庭院摘上幾枝蠟梅插入花瓶,再到市場買幾株福建漳州的水仙養(yǎng)于盆中,以增加節(jié)日的氛圍。今年也不例外,我還在市場購得一個天然山石水仙盆。盆雖不大,卻有山川之形勝,是可遇不可求的佳品,植入幾株水仙,一幅歲朝清供圖已然在目。于是,我立即展紙于案,先在青銅觚中插上幾枝蠟梅,使之相映成趣;轉(zhuǎn)而在其左前方畫山石花盆,盆中水仙凌波飄香;補半塊太湖石,斜插畫面;其后依勢延伸一根松枝,用剛勁有力的狼毫寫出松針,襯托出梅花與山石;另一松枝由太湖石前插入,與后面的松枝相呼應。又于畫面正前方置一把提梁紫砂壺、幾只淺口小杯、一瓷盆香蒲以及菊花、柿子,組成前景;再散落幾顆松果,活躍氣氛。右上角以行草題集吳昌碩《題畫詩》一首:“梅釀古春,松歷歲寒。水中仙子,霜點秋菊。一瓶一盆,供養(yǎng)靜觀。食蔬談禪,苦行獨難。”整個畫面物象融為一體,錯落有致。

圖3 梅釀古春、松歷歲寒圖(楊林補繪)

全形拓本身就借鑒了西畫的透視和素描關系,因此這幅作品倒有幾分油畫靜物的取景特點,也有油畫的景深與透視關系。當然中國畫應避免透視感,在不經(jīng)意間隱含意韻,用細膩的小寫意山水技法精心繪制。

歲朝清供,賦予藝術家以創(chuàng)作靈感。我們應該努力挖掘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文化內(nèi)涵,使之發(fā)揚光大。

《白云上茶、漢書下酒圖》,68厘米×46厘米,畫幅不大,卻有兩件全形拓物品,即“萬歲不敗”漢磚與現(xiàn)代紫砂壺。漢磚立于畫面左側(cè),正面字口清晰,為陽文“萬歲不敗”大篆吉語,側(cè)面麻布磚體隱約可見,透視感強烈,猶如一本站立的厚書,與紫砂壺遙相呼應。因考慮到拓片構(gòu)圖疏曠和拓工相對細膩,所以確定精練簡潔的基調(diào),但必須用寫意技法,這是中國畫的精華所在。以蒼潤的雙鉤筆法畫一松枝老干,斜入畫面,與漢磚呼應,枝干穿插疏密相間,兩組松針各成塊面,融為整體。松針剛勁有力,并用淡墨加花青輕染,枝干染淡赭,與古樸底色相統(tǒng)一。全形拓的茶壺下,用蒼厚的單線,以白描法畫一茶盤,盡顯茶盤的厚重感,完美襯托出紫砂壺。茶盤邊兩枝折枝蘭花,蘭香似乎正伴著茶香,靜靜地飄散開來;幾顆掉落的松果輕點畫面,不多不少。它們與兩枚紅色的押角章,共同構(gòu)成畫面的整體,流露出“白云上茶,漢書下酒”的意境。

《清含九畹香圖》,68厘米×35厘米,內(nèi)框扇形,全形拓漢磚與茶壺已經(jīng)占據(jù)畫面的主要部分,因此補繪不宜太多。只用老辣蒼勁的單線,以白描法畫一瓷盤的大半,虛實互映,以與漢磚的古樸相諧。瓷盤上,以雙鉤法繪兩朵折枝蘭花,略染淡綠,形成整體,增添靈動感;在左下角用沒骨畫幾顆枇杷,壓住畫面,最后在左右兩邊用不同書體題名和詩,點明主題,完成一幅博古小品。

《朱砂梅蘭竹菊四條屏》,根據(jù)四張136厘米×35厘米條幅太湖石全形拓所畫。四塊形態(tài)各異的奇石,被分別放在石托底座上。我以中國傳統(tǒng)的梅蘭竹菊為主景,再穿插點綴其他配景,使其巧妙地環(huán)繞在太湖石四周。整個作品以朱砂紅完成。用朱砂作全形拓,再用朱筆補景,為這一傳統(tǒng)的表現(xiàn)形式增光添彩。

(二)墨拓與中國山水畫的結(jié)合

墨拓與中國山水畫的結(jié)合,至民國止,僅有少量作品中出現(xiàn)過略有關聯(lián)的片斷,但無完整作品,可供借鑒的資料微乎其微。近現(xiàn)代,獲取拓片已相對容易,各種交流也比較方便,并且有更多的書畫家加入了創(chuàng)作行列。雖然墨拓與中國山水畫的結(jié)合不夠成熟,也不完美,但集思廣益,水平自會提高,技法也會在不斷的實踐中逐步完善。

就筆者親身體驗來看,傳統(tǒng)山水畫入墨拓,可能更為適合。墨拓的對象大多是古代青銅器及秦磚漢瓦等,具有高古滄桑、斑駁質(zhì)樸、殘缺不全的美感,而用于墨拓的宣紙能體現(xiàn)出豐富典雅的筆墨韻味,兩者結(jié)合,趣味無窮。但并非所有朝代的山水畫都能與墨拓結(jié)合,如宋代作品基本是在熟宣上畫的,刻畫較為精細,與墨拓難以協(xié)調(diào);而明、清作品在紙性和筆調(diào)上似乎與墨拓更接近。此外,應注意對生宣的掌控,因拓片的用紙大都較生,不宜畫小寫意,可用淡淡的豆?jié){或礬水在紙上略微噴一下,將紙做到半熟狀態(tài)以符合繪畫的要求。好的墨拓山水畫,應該是筆墨和墨拓互相交融,相得益彰,成為密不可分的整體。

要達到這個目的,必須熟練掌握傳統(tǒng)山水畫的技法,并融合現(xiàn)代繪畫的理念,同時也要經(jīng)常去自然中寫生,直接從中提取有利于博古畫創(chuàng)作的元素,拓寬思路,開闊視野,逐個印證,反復錘煉。古人的筆墨,自然的山水,是我們永遠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

下面是幾件自我嘗試的作品,于此與大家共同分享。

《松蔭織布圖》,作于68厘米×46厘米的漢代石雕拓片。拓片中一個婦人正在織布,而另一個婦人懷抱幼童,中間有一梁柱分隔,畫面溫馨,生活氣息濃郁,石雕的質(zhì)感古樸而又厚重。為了融入這種氣息和美感,并使之得到延伸,我以寫意的手法,畫了一株蒼老斑駁的古松,斜插畫面,與石雕人物的姿勢呼應,同時增強畫面的動感,松樹枝干上的鱗片蒼勁老辣,松針挺拔有力,用淡墨渲染后,顯得濃郁蒼潤。在松樹后,用干筆淡墨畫出屋面,與石柱斗拱銜接。左邊抱幼童的婦人有一個直線的邊,不好處理,便另畫了一根似柱非柱、似樹非樹的造型,和松樹枝干相搭。而近景用一坡石作為石柱的承接,其他地方均做留白處理,略施淡赭與淡墨。總體來看,作品還比較完整、協(xié)調(diào)。

《秋郊飲馬圖》(圖4),畫于一張68厘米×46厘米灑金漢代石雕拓片。上有一棵蒼勁奇崛的古樹,下立一塊石柱,旁邊拴著一匹正昂頭仰視的駿馬,馬的神情悠閑自在。面對這張畫面相對簡單,而古樹造型奇特又難以銜接的拓片,我以大寫意畫法在畫面的右半部畫出山崖一角,讓古樹融于山崖之中,營造出臨崖而居的場景。馬的后面,用干筆畫一馬棚。遠處用干筆淡墨雙鉤法畫數(shù)棵大小不等的雜樹,樹葉均用墨筆點染,唯中間一棵小樹用朱砂點染,點明秋的主題。馬棚里有一石質(zhì)馬槽,放在山石邊。整個畫面呈現(xiàn)出一派金秋的景象。由于灑金紙的襯托,畫面更顯斑駁蒼茫,整體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古韻悠悠。幾枚紅色的印章也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圖4 秋郊飲馬圖(楊林補繪)

《漢斧車出征圖》,畫于34厘米×136厘米的漢畫像石拓片。拓片中有三輛馬車,每輛車豎立一鉞斧,插長矛,并乘坐兩名全副武裝、威風凜凜的戰(zhàn)士。戰(zhàn)馬威武雄壯,戰(zhàn)車風馳電掣,好像正在奔赴沙場。在凸顯這幅作品的主題時,我根據(jù)拓片紋飾較為細膩的特點,用小寫意的手法,在近處畫了一片雜樹和崖壁,遠處則為橫亙延綿的崖腳,將整個畫面串起來,虛虛實實,又以淡墨于山崖間渲染云霧縹緲的意境,營造出戰(zhàn)馬奔騰的氛圍。中國畫特有的筆墨韻味和漢磚紋飾有機地結(jié)合,使這幅作品意境幽遠,情景交融,這也是純粹用筆描繪所無法達到的效果。

五、全形拓、墨拓博古畫的發(fā)展現(xiàn)狀與展望

全形拓、墨拓博古畫是古代傳統(tǒng)技藝與書畫藝術的完美結(jié)合體,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的重要遺產(chǎn)。它能夠發(fā)展到今天,并且形成獨立的藝術體系,是和明清以來大量文人藝術家的積極參與分不開的,特別是其中的杰出者,具有極高的文化藝術修養(yǎng)和研究能力,如翁方綱、黃易、六舟、吳大澂等。正是他們身體力行地查訪、椎拓、考證、題跋或繪畫,以至最大化地發(fā)揮了它為金石學服務的功能,同時彰顯了它的藝術功能,使它的內(nèi)涵得到極大的豐富,技藝水平得到更大的提升。

隨著社會的進步、考古的發(fā)掘,大量的文物面世,我們可看到很多前人所無法見到的豐富而生動的拓片,而每一幅拓片器物的造型、紋飾也因時代和創(chuàng)作手法的不同而別具一格。這往往會激發(fā)書畫家的靈感,創(chuàng)作出意想不到的、趣味盎然的全形拓、墨拓花鳥、山水畫。而每一次再創(chuàng)造所誕生的作品,都在原有的基礎上迸發(fā)出新的活力。

隨著現(xiàn)代攝影與電腦圖像技術的發(fā)展,全形拓原先保存器形的實用功能幾乎不復存在。它獨特的藝術魅力、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和重要的學術價值,無疑更值得我們珍視。近年來,雖然有部分專家學者在努力從事這方面的研究工作,也有諸多傳拓愛好者對傳拓古器物全形產(chǎn)生濃厚興趣,更有大量書畫藝術家參與對全形拓、墨拓博古畫的創(chuàng)作,大家各自奮力,積極探索,成果斐然。但這畢竟是個人的興趣與愛好,并沒有專門的研究機構(gòu)和學術團體,藝術類院校也未設立相關的專業(yè),專業(yè)研討會和同道雅集少之又少,拔尖人才極為缺乏,難以滿足進一步發(fā)展的需求。

就全形拓、墨拓以及其與繪畫結(jié)合的發(fā)展,我談幾點思考。

(一)拓展全形拓、墨拓的范圍

全形拓、墨拓的對象過去主要是古代青銅器、碑刻、磚瓦等,但現(xiàn)在的科技發(fā)展已為我們提供了有利條件,可以助力拓制對象范圍的拓展。

1.全形拓

全形拓制生活中的蔬果—南瓜、葫蘆、茄子、柿子、蓮藕、蓮蓬等,這些自然的蔬果形態(tài)各異,生動有趣,精工拓制,饒有新風新意。

亦可將一些死去的小動物做成標本,制成全形拓,最佳、最易得者當數(shù)各種魚類,其次是龜類、蟲類等。

生活中的小物品—竹藤編織的籃、筐,陶制的茶壺、花瓶、動物等,結(jié)構(gòu)與質(zhì)感獨特而生動,迥異于筆墨。如在全形拓的竹藤籃、筐中畫上蔬果,在墨拓的陶盆、瓶中畫上花卉,或在動物旁畫點小景,都將是別具一格的作品。

各類小型家具的全形拓。最近有一些傳統(tǒng)家具的全型拓片出現(xiàn),但數(shù)量少,范圍窄。如全形拓花幾,上面再拓制一個青銅器或陶瓷花盆,再補繪一些其他物品,必是一幅難得的全形拓博古佳作。

2.墨拓

墨拓植物葉片—貝葉、菩提葉、荷葉等,或拓制各種天然的樹紋、石紋等。這些自然物的紋理豐富多彩,其效果非筆墨表現(xiàn)所能達到的。

(二)豐富全形拓、墨拓的材料

對全形拓、墨拓的材料可做進一步的研究,如彩墨的入拓會豐富拓片的質(zhì)感,增強墨拓的表現(xiàn)力。當然,對色彩的把握是十分重要的,搞不好易陷流俗。

(三)全形拓、墨拓與西方繪畫現(xiàn)代構(gòu)成理念的結(jié)合

全形拓、墨拓與西方繪畫現(xiàn)代構(gòu)成理念的結(jié)合,也是可以嘗試的方向。如分解、構(gòu)成全形拓的圖式,用現(xiàn)代構(gòu)成的理念,將其組合成全新的畫面,打破傳統(tǒng)用色和形制的限制,創(chuàng)造出全新的全形拓作品。同時,全形拓、墨拓的發(fā)展,必須以中國文化、中國畫為根基。如果脫離這個基本軌跡,必將是沒有生命力的,不可持續(xù)發(fā)展的。

一百多年來,人們對全形拓、墨拓博古畫的作品褒貶不一,但其流行廣泛,影響深遠,并使得近現(xiàn)代乃至當代藝術獲得了多種可能性。其獨特的藝術效果和表現(xiàn)手法,在中國畫藝術門類中獨樹一幟。如今,我們梳理其產(chǎn)生原因、發(fā)展過程,發(fā)掘、整理和研究相關資料,努力探索、創(chuàng)新,將有助于豐富中國藝術史的內(nèi)涵。我堅信全形拓、墨拓博古畫必會以其獨特的魅力載入史冊,讓紙墨留香的文化現(xiàn)象,永遠長留在我們每個中國人的心中。

主站蜘蛛池模板: 97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呦系列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本在线| 亚洲天堂精品视频| 91精品国产福利| 免费A∨中文乱码专区| 国产在线视频福利资源站| 亚洲国内精品自在自线官| 99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真人免费一级毛片一区二区| 亚洲日本中文综合在线| 国产精品蜜臀| 欧洲av毛片| 一级香蕉人体视频| 中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免费视频 | a色毛片免费视频|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专网站| 色偷偷男人的天堂亚洲av| 国产18在线| 成人毛片免费观看| 在线观看视频99| 91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 欧美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中文字幕无线码视频| 欧美另类第一页| 国产黑丝一区| 亚洲天堂免费| 国产精品无码影视久久久久久久 | 国产精品第一区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高清在线一区|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 亚洲中字无码AV电影在线观看| 国产人成在线观看| 午夜三级在线| 日韩a级片视频| 日韩欧美国产综合| 日韩黄色在线| 日本在线国产| 日韩免费毛片| 精品福利国产| 无码 在线 在线| 亚洲性视频网站| 色135综合网| 玖玖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肉感大码AV无码| 亚洲人成网站色7799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亚洲综久久2021| 亚洲va精品中文字幕|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精品专区| 婷婷激情亚洲| 国产波多野结衣中文在线播放| a级毛片免费看|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欧美一区| 91美女在线| 人妻精品久久久无码区色视| 中文成人在线|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女同| 亚洲欧洲日本在线| 欧美激情网址| 天堂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丁香五月婷婷激情基地| 欧美国产日本高清不卡| 日本国产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一级毛片yw| 中文字幕伦视频| 中文字幕在线免费看| 午夜福利免费视频| 91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字幕蜜桃| 久久窝窝国产精品午夜看片| 17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99精品这里只有精品高清视频|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欧美国产综合视频|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不卡午夜精品| 亚洲人人视频| 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无码观看|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免费| 精品久久久久久成人AV| 久久免费视频播放|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 人妻无码一区二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