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陳建用

陳建用
陳建用,畢業于廣州美術學院,獲碩士學位;目前攻讀澳門科技大學美術學博士學位。現為廣東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暨南大學副教授。曾受中國國務院僑務辦公室、暨南大學委派,赴英國、泰國和印度尼西亞等國家講學。參加兩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研究工作,有多篇論文先后發表于《文藝研究》《民族藝術》《裝飾》等核心期刊。作品多次入選國家級和省部級的美術作品展覽并獲獎,多件作品被中國文聯、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廣州十香園紀念館等機構收藏。
藝術形態是社會生產力發展下思想意識形態持續迭代的產物,也是時代進步的產物。不同時代的藝術創作必然會受到社會意識形態的影響。因此,隨著時代的發展,藝術創作方法也“當隨時代”。藝術家應以批判的眼光重新審視以往的創作模式與觀念,尋找符合時代精神和個性需要的藝術創作方法。藝術創作方法,是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對客觀現實和主觀思想之關系所遵循的基本原則和所持的基本態度。那么,在中西文化交匯碰撞的當今時代,我們在藝術創作過程中,應當以怎樣的態度及方式平衡個人“內境”與“外象”之間的關系?如何經由“可見者”闡釋“不可見而應可見者”呢?
法國哲學家雅克·德里達從語言觀念的角度提出“解構”的概念,將閱讀文本和解釋其內核的方式作為解構主義的原點。解構,既包括對原事物秩序結構的“破”,也包括思維習慣的“破”。它是通過對原事物結構的分解和再造,使可能存在的“誤讀”和主觀萃取的詞語的“歧義”及概念,衍生不確定性、多元化的語義效果,實現重構之過程。

1.陳建用 風雨·夢尋178cm×182cm2004

2.陳建用 我·我150cm×180cm2004
解構與再造是我在繪畫創作過程中的“基本語法”。誠然,這并非歷史情境的邏輯敘事方式,而是自主性思想構境的詮釋。在法國哲學家吉爾·德勒茲的闡述里,“去中心化”是一種非線性敘事模式,就像植物的根莖一樣充滿了偶然性的“節點”,體現在藝術上則是碎片式拼貼合成。我試圖擺脫線性邏輯的約束,打破原結構的固有邏輯關系,強化表現對象的不確定性、局部、模糊性的特征,在非秩序性的結構語境中拓展自己的繪畫領域。因此,我試圖在確定自己的主觀表達思想的基礎上,從自我感知的判斷出發,將人物、景物和器物等進行剪輯、取舍,經由聚合、拼貼和協調的方式,構建一種非現實主義的敘事邏輯和新的語境,衍生不確定性、多元化的語義效果,闡釋自己對生命的體驗和對世相的慧悟。可見,攫取合適的圖像符號以實現對自我認知的滿足,原有符號讓位于再造符號,其本身則是符號個性化的轉換,從而在某種程度上賦予作品新的風格圖式和意蘊。
在作品中,我采用“移步換景”的觀看方式,注重空間的營造和身體的介入,從而給予觀者全新的觀照方式。畫面中的一花一萼、一草一木皆源自現實生活。它們猶如夢幻中的碎片散落其間,具有“異質、多重、不可預知”之特質,“沒有起點,亦無終點”,似乎不相關聯,卻又顯得渾然一體。它們以其自身的特殊性共同構成多元異質的整體,從而指向游牧性的、非中心的多元敘事。藝術的再造,是通過對現實生活的觀察、思考和審視,對客觀生活素材進行篩選、利用,重構能夠傳遞精神信息的藝術形象的過程。“任何解域都會伴隨著再建域。”在我的作品中,“山形步步移”“山形步步看”,將時間空間化,并試圖在失聯和關聯之間構建當代藝術的自我表述。然而,多元的視覺圖像表達,實則指向當下境遇對當下的人文關懷和生命體驗,不僅是對夢幻式的記憶碎片的表達,而且是對現實的反思和觀照。

3.陳建用 停云200cm×160cm2009

4.陳建用 俟180cm×92cm2018
當今時代,中西古今相互交錯,賦予當代藝術多元、交織、開放的特質。多元的視覺圖像表達,是對個人“內境”與“外象”平衡關系的闡釋,更是對現實的反思和觀照。然而,找尋符合時代精神和個性需要的中國畫創作方法,在有限的空間里踐行自己對生命的體認和對審美價值取向的無限追求,能“使不可見者可見”。在“視”象表達的過程中,我們是否更應“視而非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