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臺芳
安徽省新技術推廣站
內容提要:神州大地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孕育了燦爛的中華文明。隨著時間的推移、歷史的賡續,時至今日,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依然熠熠生輝、享譽中外。文明能夠長存,其本質是文化傳承。如今,全球化浪潮的沖擊,給我們傳統文化特別是傳統工藝的傳承與發展帶來了新挑戰。對此,許多專家學者已積極投身到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中。其中,壽州窯傳統工藝的保護與創新就是陶瓷領域眾多探索之一。本文將從三個維度進行論述,以期為傳統工藝的傳承與保護做出探索。
中國擁有著歷史悠久的文化,許多傳統文化卻因種種原因有的開始消失。其中傳統工藝的消失或瀕臨滅絕現象最為明顯,其保護與傳承也最為迫切。如何行之有效地保護與傳承傳統工藝,使其重新煥發活力與生機?本文通過對壽州窯傳統工藝的保護與創新所做的舉措進行剖析,進而獲得啟示,探索傳統工藝保護與傳承方法。
壽州窯位于淮河流域,據考證,窯址多位于當今安徽省淮南市上窯鎮、徐家圩等地,在唐朝行政管轄中屬壽州管轄,因此得名為壽州窯。上窯鎮附近丘陵地帶蘊藏著豐富的瓷土礦,周圍山上、河中出產釉料,壽州窯于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燒制,隋朝時期因技術改進而逐漸發展壯大。在唐朝中期,因創造性地將燒制方法從還原焰轉變為氧化焰,壽州窯燒制出有別于當時主流青白瓷的黃釉瓷,同時契合了當時社會背景下大眾的消費需求與審美心理,名列唐朝六大名窯第五位。壽州窯成品經由窯河、高塘湖轉運淮河,暢銷整個淮河流域。唐朝末期,因連年的戰爭與頻發的自然災害,加上壽州窯自身品質下降、大眾消費觀轉變、市場需求萎縮,壽州窯逐漸式微。到了宋代,依托于當地自然資源的壽州窯原料緊缺,未能與時俱進進行燒制技術革新,遂逐漸沒落。后流傳于世的壽州窯成品也只是零散生產的,不再形成規模。
壽州窯器物制作工藝有輪制、模制、手制等技法。壽州窯瓷器成品古樸厚重,經過歷代的積累與發展,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它為中國陶瓷工藝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1981年9月,壽州窯遺址被評為全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錄。隨著其歷史價值被逐漸認可,越來越多的傳統文化愛好者和手工藝愛好者開始關注壽州窯瓷器,其傳統制作工藝也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為壽州窯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后,在當地政府大力支持和制瓷從業者不斷努力下,加上現代技術的廣泛運用,為壽州窯傳統制作工藝開辟了新的發展道路。
壽州窯傳統工藝的保護與創新主要圍繞兩方面:保護傳承人,把保護傳承人作為保護工藝的源頭;同時加大對傳統工藝的發掘和研究,并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同時融入現代技術。具體舉措:在保護傳承人上,為傳承人提供生活保障,解決基本生活問題,提供工作教學環境,進行工藝的整理研發和資料的留存;在培養后繼人才上,建立工藝傳習基地,完善后繼人才培訓制度及激勵措施,設立傳承人工作室;在創新發展上,將傳統手工工藝與現代科技手段、現代審美相結合,生產出既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又符合時代審美需求的壽州窯工藝精品,實現傳統工藝品的市場價值,為更好地傳承工藝提供了物質基礎。
壽州窯傳統工藝保護與創新,既要立足當前,進行個體的傳承保護,又要高瞻遠矚,激活整個行業的良性發展;既要思考如何制定有力措施并進行推廣,又要吸納先進經驗取長補短、自我完善。
1.立足當前實際,放眼未來
壽州窯傳統工藝被認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后,因地制宜提出了保護傳承人、尋找繼承人措施。為傳承人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以及養老保障,為繼承人學藝出臺激勵措施,解決傳承人和繼承人生存的根本性需求,為壽州窯的發展奠定了人才基礎。在著眼長遠發展方面,為傳承人提供穩定的工作環境,這使得傳承人有充足的條件進行工藝資料的留存整理,進行陶瓷產品與技術的創新。為繼承人設立傳習基地,解決繼承人何處學藝的問題。同時又與高校、企業合作,為繼承人未來出路謀劃布局,使其所學工藝有用武之地。

壽州窯遺址

壽州窯作品·四系罐

壽州窯作品·龍柄雞首壺
2.統籌發展,保護與激活齊頭并進
對于傳統工藝的保護并不能只著眼于某一局部或個體,也不應只重視整體而忽視個體。為了實現兩者的協調統一,壽州窯通過創新發展,將傳統手工工藝與現代科技手段、現代審美相結合,生產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符合時代審美需求的壽州窯工藝品,實現傳統文化遺產的市場價值,整體上推進了壽州窯的發展。在傳統工藝的保護與創新中,在激活壽州窯從生產到消費市場的活力的同時,也不忽視對個體(傳承人與繼承人)的保護。
3.取長補短,傳承與創新并重
在對壽州窯傳統工藝的保護與創新中,科學地采取保護傳承人和培養繼承人措施,極大地推動壽州窯傳統工藝的保護與發展。這既值得肯定,又要持之以恒地推進。但客觀地分析,其仍有許多待改進和完善之處。按照2003年聯合國公布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規定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認定、立檔、保存、研究、宣傳、弘揚、傳承、振興”八項措施來看,目前只做到了認定、立檔、保存、研究、傳承幾個方面,對宣傳、弘揚、振興三個方面涉及較少。對此,可通過學習、借鑒其他陶瓷工藝和其他傳統工藝在保護和發展方面的先進經驗,取長補短,為壽州窯傳統工藝更加健康地發展提供新的方式和思路。
在對傳統工藝的保護與發展中,人才是第一要素。當前,許多傳統工藝因不適應不斷變化的消費需求,市場前景堪憂,造成老一輩傳承人生活較為困難,在社會上得不到充分的尊重。再加上許多傳統工藝是體力活,耗時費力且收益周期長,因此許多年輕人學藝意愿不強,導致繼承人來源減少,出現繼承人短缺局面。壽州窯在傳統工藝保護中首重人才,通過保障傳承人和繼承人的基本生存需求,解決實際困難,為傳統工藝的長遠發展奠定基礎。因此,在其他傳統工藝的保護中可靈活借鑒這些經驗,通過制定完善的生活保障措施解決傳承人生活困難問題,使其能沉心于傳統工藝的教學、研究、創新。通過政府、企業、學校三方協力、產教融合,打通從學習到就業的渠道,解決繼承人學藝的后顧之憂,擴大學藝生源。
以往傳統工藝從業者深信“酒香不怕巷子深”,堅信只要保證自身產品的品質,就會得到社會認可。現代社會生產力水平大幅提升,同類產品擁有眾多替代品,如不進行有效宣傳,消費者很難對其有較多了解,再加上人們生活節奏加快,工作壓力加大,消費者很少能靜下心去了解某一產品。因此弘揚傳統工藝需要加大宣傳力度。當前5G、物聯網等技術已經成熟,這為宣傳工作提供了新途徑。比如,某知名網紅博主在其制作美食的過程中,通過視頻形式為觀眾直觀形象地展示了某一傳統工藝品制作過程,吸引了大量粉絲,使該工藝品短時間脫銷。由此可見,通過現在互聯網和短視頻平臺,采取獨特的視角、有趣的描述語言、有創意的剪輯手法進行產品的宣傳普及,會取得顯著效果。
傳統工藝類文化遺產想要實現保護和發展,就必須以市場為導向,進而實現行業的整體復興。首先,應進行自身產品定位,明確經濟實用類、觀賞類、古董收藏類等不同定位;其次,要明確目標市場,聚焦受眾群體;最后,對整個行業進行整頓,保護原創,抵制假冒偽劣。只有整個行業復興,才能形成良性的市場競爭,促進傳統工藝技術的創新和研發。
不管時代如何變換,不變的始終是人民對物質文化的需求。傳統工藝作為優秀的傳統文化之一,不應湮沒在歷史的故紙堆里。當前,我們應以積極的心態,利用各種現代科學技術手段,結合市場需求,重視人才培養,進行傳統工藝動態保護,使其重新煥發活力并再現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