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盼 孔春林
近年來,金山區大力實施科技興農戰略,堅持“政府+市場+企業+農民”四方聯動、“創新+產業+人才+價值+利益”五鏈協同,匯聚科技創新資源,凝聚科技創新力量,集聚科技創新優勢,推動農業科技跨越式發展,努力把金山建設成為都市現代農業科技創新驅動發展的新高地。
對接上海科創中心建設,我區以都市農業的產業技術創新、成果轉移孵化“雙輪驅動”為特色,強化政策支持和投入,以種源農業、裝備農業、冷鏈物流、農業大數據等前沿領域的技術突破為重點,提升產業發展層次和水平,于2021年成功創建為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積極構建強有力科技人才隊伍,培育多位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全國勞模,還被評為“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典型縣”。
持續優化創新空間布局,制定《金山區加快打造上海科創中心重要承載區的實施意見》,利用“長三角橋頭堡”區位優勢,匯聚各方面資源,打造“立足上海、面向長三角、輻射全國”的高層次產學研用一體化科技創新平臺,與上海農科院開展區院合作十余年,共同打造上海金山都市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及長三角區域首家以農創為主題的科技成果轉化路演平臺。今年,我區還與上海市農科院共建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現行區,在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平臺建設等方面凝聚高度共識。
貫徹落實全市“南北轉型”戰略要求,加快城市數字化轉型步伐,積極探索具有金山特色的農業數字化轉型發展之路。2018年以來,累計整合國家、市、區各類別農業科技項目資金約6億元,支持區內150余家農業合作社、農業企業等主體開展機械化、信息化、數字化改造提升,加快智慧大棚應用推廣,上海金塘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溫室無土栽培番茄年產量比傳統種植提高10倍,上海愛娥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的芽菜生產每年可節省生產成本60萬元/畝,上海敏藍藍莓種植專業合作社的藍莓上市時間提前約30天左右。華維節水灌溉集團入選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示范基地,金山區被評為全國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水平評價先進縣。
一是科技成果轉化成績顯著
2018年以來,我區農業科技研發投入共計5.98億元,引進項目151個,承擔33項國家、省部級科研攻關任務。與中國農大、上海交大、上海農科院等25家國內外一流科研單位建立合作關系,相繼成立3個院士工作站,6個教授級專家工作站,3個市級工程技術研發中心,21家農業研發中心。我區各單位共申報技術研發成果451項,已獲授權專利195項,通過省級以上審定新品種78個,獲市級及以上科技創新獎勵3個。長三角農創路演中心累計舉辦農業類專場路演41場,成功轉化項目65項,成交金額8200萬元。
二是科技創業服務能力大幅提升
近三年,我區共開展各類科技培訓98場次,培訓11000人次。培育新型職業農民2052人,年均接待國內外參觀考察上萬人次,建成33個上海市中小學校重要學農科普基地。擁有市級科技孵化器等涉農創新創業載體7家,搭建了長三角鄉村振興青年創新創業大賽、上海市鄉村振興職業技能大賽等創新創業平臺,131名高校、研究所科技特派員在我區開展相關工作,全區39萬畝50.2萬塊農用地信息納入金山區經營主體管理平臺管理,“動檢通”動物檢疫智能監管平臺被評為中國“三農”十大創新榜樣,農業數字化轉型穩步推進。
三是科技驅動產業發展能級提升
我區形成“優質稻米、綠色蔬菜、名優瓜果、特種養殖”四大主導產業發展格局,“金山味道”區域公用品牌全面打響,“一葡二桃三莓四瓜”十大核心農產品品牌聲名鵲起,擁有3個國家地理標志登記保護產品。自主選育的節水抗旱稻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上海聯中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建成擁有世界最先進“三次發酵”隧道、面積達3.2萬平方米的現代化菇房,年產雙孢蘑菇1萬噸,占上海市場份額90%以上,并形成“三五牌”增收模式,參與農戶年收益50萬元,合作社法人陳林根榮獲2020年全國勞模。擁有區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23家,農業高新技術企業64家,農民專業合作社1252家。建立了全市首家農業機器人合作社,連續兩年參加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年銷售農業機器人6010套。建成全市首家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全市首家國家有機食品生產基地建設示范區。

接下來,我們將進一步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對標國際國內一流標準,貢獻大都市現代農業科技創新金山模式。
一是集聚科創資源,培育創新主體
持續引導科技資源和人才向金山集聚,開展農科教、產學研一體化發展的農業科技研究,建立技術推廣新模式。制定農業人才激勵政策,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激發農業人才的創新活力。
二是推動綠色發展,促進成果轉化
持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品種結構,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加大農業品牌打造,推動農業數字化轉型,探索科技成果轉化機制,促使科研成果與農業產業發展緊密結合。
三是加強國際合作,促進融合共享
緊跟“一帶一路”建設和農業“走出去”等國際戰略,加強與長三角毗鄰地區的協同創新,持續參與東西部協作,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打造金山農業科技對外開放合作的示范窗口。□